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

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

位于蓟县城内西大街路北的独乐寺和南面相距约四百米处的白塔寺,现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蓟县城里的独乐寺和白塔寺,是在什么朝代修建的?县城里的老人们说是“唐朝修庙,宋朝修塔”,独乐寺是唐朝修建的,白塔寺是宋朝修建的。其实,蓟县在残唐五代的后晋时期,属于被石敬瑭划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之一。在宋朝时期,蓟县先是归辽国后来归金国管辖,根本就不是宋朝的地盘。不过经过考古人员考证,老县城里传说的唐朝修庙宋朝修塔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因为独乐寺确系隋唐时期修建的,白塔寺也是辽代(与宋朝同期)修建的。

在独乐寺大门外的《独乐寺简介》中写着:

独乐寺,始建于隋,辽统和二年(984)重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主体建筑山门、观音阁是我国砖木结构的代表作。寺院山门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山门正中悬挂明代大学士严嵩手书的“独乐寺”匾额,前两梢间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二将”。后两梢间为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山门屋顶两只硕大的鸱吻独具特色。主体建筑观音阁通高23米,是我国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观音阁最显著外部特征是硕大斗拱,因其位置、功能的不同,共采用24种,为我国古建筑之最。阁上层悬挂李白手书“观音之阁”匾额,下层檐下的“具足圆成”为清代咸丰皇帝御笔。阁内高达16.08米的十一面观音像是我国最高大的泥塑站像。一层四壁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的十六罗汉及二明王彩色壁画。寺内还有明清两代建造的韦驮亭、报恩院、乾隆行宫等。行宫内珍藏着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28块乾隆御笔碑刻。

《独乐寺简介》所说的始建于隋,是根据1979年修缮独乐寺时,曾经更换部分糟朽的大梁和斗拱,被替换下来的木质大梁,经碳14检测(动物和植物存活期间体内吸入放射性元素碳14,并保持一定的水平。动物和植物停止呼吸后,体内存留的碳14含量会逐年减少,根据其半衰期可以推断其从停止呼吸至检测日期所经过的时间),使用时间应为1200余年,故推断应该是隋朝(公元581至617年)时期建造的。

根据《蓟县志》的记载:

独乐寺俗称大佛寺,在县城西大街北侧,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关于独乐寺的得名,说法各异。一说因观音塑像内部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杜梨”的谐音而取名;一说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

独乐寺的始建年代说法不一。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韩嘉谷考证认为:寺始建于唐朝。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认为:寺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

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冬十月,南京留守韩匡嗣主持重修独乐寺,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重塑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辽清宁四年(公元1058年),建独乐寺塔。

《蓟县志》里记载的“独乐寺塔”,就是位于独乐寺南面的、县城内西南角落处的白塔寺内的白塔。可见辽统和二年重新修建独乐寺和辽清宁四年始建白塔寺的时间是清楚的,是有历史资料记载的。但是,关于独乐寺的始建时间和取名原因,则都是民间传说和专家考证,没有当时的史料记载了。

我认为不论独乐寺是始建于隋,还是始建于唐,都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在独乐寺这个院落,很可能早已建成佛家寺院,只是以前寺院的名称不叫“独乐寺”而已。至于寺院内的观音阁是何时修建的,又何时改名为“独乐寺”的,可能就说法不一了。

关于为什么要修建独乐寺,修建原因是什么?因为正式史料上并无记载,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传说。

现任蓟县文联书记刘北星编著的《名人与蓟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中,记载了这样一段传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以藩属国高句丽的执政大臣盖苏文弑主虐民为由,亲帅六十万大军攻打高句丽。那时的渔阳郡的郡治在渔阳县(蓟县)是唐朝远征军的后勤基地。进军途中,曾因从内地调运的粮草接济不上使唐太宗陷入困境、心中烦闷。无意中来到渔阳县城内的独乐寺,见寺内供奉的观世音菩萨铜像,身高丈六栩栩如生,似笑非笑,若有言相告。唐太宗心中一动,便双膝跪倒,向菩萨祷告:“李世民率兵东征,粮草不济,欲借神明贵体一用。待李世民班师之日,当以十倍金身奉还。”之后命人把佛像请出来,融化成铜水铸造钱币,就近筹集粮草以解燃眉之急。

唐太宗东征胜利班师回朝之后,因无法筹集到那么多的黄金来为独乐寺的观音佛像塑造十倍金身,而且当时的冶炼技术也无法铸造这样大的铜佛像,就为此事寝食不安。宰相魏征上奏表说:“圣上当初许诺一旦班师,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还渔阳郡铜佛像,今当践言,以取信于神取信于民。”唐太宗一见“十倍泥塑金身”的提示,心中大喜,于是下诏为渔阳县城内独乐寺的观音菩萨重修庙宇再造十倍泥塑金身。于是,就修建了一个十丈高的两明一暗的三层空心楼阁(每层中间无地板,上下通高),阁内站立一尊七八丈高的大佛。这个观世音菩萨的佛像,是用木头做骨架,外表用黄胶泥彩绘。并且在佛像的头顶上,又塑造了十个小头像,以体现“十倍”之意。正由于这个泥塑大佛的佛像全国少见,所以人们都把独乐寺俗称为“大佛寺”,把里面的大佛俗称为“十面佛”(学名是十一面观音)。后来,大诗人李白,听说这个大佛是唐太宗为了还愿而建的,特意在匾牌上写了“观音之阁”四个大字,一直悬挂在阁楼的屋檐下。

按照这个传说,独乐寺应该是在唐朝以前的隋朝和南北朝时期建造的,当时只是普通的佛家寺院,寺内没有那么高大的观音阁和十一面观音塑像。是唐太宗为“奉还十倍泥塑金身”,才修建了高大的观音阁和里面的大佛站像的。

这个传说是否准确,正史中也无记载,这个传说在蓟县也不是人所共知。

我小的时候,县城里的老百姓中流传着另外的说法。

为什么唐朝时要修建独乐寺,过去有两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的意思是,因高丽国盖苏文造反,侵占了东北的辽东半岛,唐太宗御驾亲征,拜尉迟恭为元帅,命张士贵为先锋,带领十万大军,跨过渤海到辽东半岛,去东征高丽国(朝鲜)。山西绛县的白袍小将薛仁贵在出征前报名参军,开始只是先锋营的火头军。薛仁贵武艺高强,在行军途中,经过渔阳郡县城东面的别山镇时,收服了在别山占山为王的大将姜兴霸和姜兴本等人。之后唐朝大军从北戴河处渡海向东,到辽东半岛征高丽。薛仁贵在战斗中屡立战功,最初被张士贵的女婿何宗宪冒领,受尽委屈。后来被唐太宗李世民和元帅尉迟恭查清,处分了张士贵,并提拔薛仁贵做了唐军的元帅。薛仁贵率军杀死敌军头目盖苏文,消灭了反叛势力,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唐朝的军队也遭受次重大损失,将官和士兵也死伤大半。牺牲的士兵们马革裹尸,都在高丽国就地掩埋了。牺牲的将官尸体装进棺木,运回本土。老百姓传说唐王征东是“出去一百单八将,回来九十九口灵。”意思是虽然取得胜利,自己也遭受重大损失。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唐太宗派军师徐茂公为东征牺牲的将官们选择墓地,徐茂公就选择了渔阳郡的山脚下。意思是让这些将官的英灵守卫大唐的边疆,唐太宗派尉迟恭负责这项工作。尉迟恭根据徐茂公选择的风水墓地,把这些将官的灵柩,分别埋葬在了渔阳县城东面的别山和县城西面盘山附近的东后峪一带。所以,这两处留存下来许多古墓葬。同时,为超度东征牺牲的将官和士兵们的亡灵,尉迟恭又根据皇帝的旨意,在郡治渔阳县城里修建一座大慈大悲苦度众生的十面观音菩萨的寺院,因佛像身高五六丈,俗称“大佛寺”。东征将官的陵墓和观音寺院修建好以后,唐太宗从京城派来高僧到蓟县来做法事,不少和尚念经,念了七七四十九天。这个寺院本来叫“护国寺”,它是大唐贞观年间(公元627至649年)由尉迟恭奉旨修建的,李白手书的“观音之阁”四个大字的匾额,是后来挂上去的。再后来掌握唐朝东北边疆大权的军阀安禄山有心造反,认为“护国寺”的名字对他不利,就把渔阳县的“护国寺”改名为“独乐寺”,意思让观音菩萨保护他当皇帝。这样,后来就一直称为“独乐寺”了。

第二种传说也与安禄山有关,是说安禄山为唐朝镇守东北边疆,红极一时,曾被唐玄宗李隆基赐封“义子”,当上了“王爷”。但他还不满足,有意造反,想求观音菩萨保佑他实现当皇帝的愿望。有的风水先生看透他的心思,对他提出建议,说渔阳县城里靠近西门的地方有一棵杜梨树,树身有五六丈高。因“杜梨”与“独乐”谐音,若以此树的主干为木胎,为观音菩萨塑一泥像,外面盖上楼阁,取名独乐寺,可保佑王爷成就大业。安禄山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派人到渔阳县来修建了独乐寺。寺中的十一面观音佛像(一个大头塑像上面还有十个小头塑像),就是以那棵独乐树的树干为支撑,建造起来的。佛像高七八丈,外面建造的楼阁高十丈。并且请与他同朝为官的翰林院大学士李白为观音之阁的匾额提了词。安禄山是在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公元742至755年)担任平卢、范阳(幽州)、河东三镇节度使的,这就是说蓟县的独乐寺,是在安禄山造反之前的唐天宝年间修建的,比尉迟恭修建的要晚一百年左右。

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有道理呢?过去我看过章回小说《隋唐演义》,其中关于《白袍征东》的故事,与蓟县的传说有点相同之处,但是小说中根本也没有提到与蓟县有何关系。后来我阅读了二十四史中的《新唐书》之后,才知道第一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御驾亲征攻打高丽国时,没有用尉迟恭为元帅。据《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六年(公元643年)十一月,盖苏文杀害了高丽国王,另立国王的侄子为王,自己独揽军政大权。因为那时高丽国王是经唐朝皇帝册封的,这个行动无疑是对皇权的背叛和挑衅。但是,为了安定团结,唐太宗还是忍让了,并于贞观十七年七月,派遣使节去高丽国,册封原国王的侄子为新国王。这年九月位于辽东的新罗(唐朝附属国)遣使求救,说百济与高丽连兵,侵占新罗四十余城(隋朝时本是中国郡县)。这才引起唐太宗的不满,准备攻打高丽。到贞观十八年十一月,唐太宗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硖兵四万,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世勣(徐勣——徐茂公,被唐太祖李渊赐姓李)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趋辽东。”这说明当时唐朝的十万大军,是分兵两路,一路由张亮为元帅,从山东莱州渡过黄海攻击平壤。另一路由徐茂公为元帅,途经幽州蓟州出山海关攻辽东。而唐太宗的车驾走的也是辽东这条路。到贞观十九年七月打败高丽,八月班师回朝。回师“至营州,诏辽东战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东南,命有司设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临哭甚哀。”这就是说,东征高丽阵亡将官和士卒的尸骨,都集中埋葬于辽东营州柳城东南方了,而且皇帝亲自写了悼词,在追悼会上皇帝宣读悼词中痛苦流涕,非常悲伤。

通过以上记载,说明《隋唐演义:唐王征东》的小说中所述,用尉迟恭为征东大元帅,全部军队——包括皇帝在内,都是跨海到达高丽国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蓟县人关于唐军从北戴河跨渤海出征,班师回朝后阵亡将官葬于蓟县,并由尉迟恭建造大佛寺超度亡灵的说法,显然是根据《隋唐演义》小说的故事杜撰出来的。而且,经国家文物专家考证,蓟县城东别山古墓葬和城西东后峪古墓葬,都是汉代古墓。这样,关于尉迟恭东征胜利归来后,奉旨修建独乐寺的传说就被彻底否定了。

第二种传说是否有道理呢?我查阅《新唐书》《旧唐书》中关于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的记载,均未提到在蓟县(当时的渔阳县)修建独乐寺一事。但是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河北辽东一带,都属安禄山管辖,也许这些土木工程的小事,没有载入史册。但是,如果落款“太白”的“观音之阁”的匾额,确系大诗人李白(字太白)的手书,那就说明,蓟县独乐寺的初建时间,应该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或者比这还早。因为《唐书:列传》记载,李白是天宝初年,经贺知章推荐被皇帝召见,并奉诏入翰林院的。蓟县的观音阁匾额,请李白题词,应该是在李白得到皇帝赏识,在全国出名以后。因为安禄山与李白是同时期人,蓟县的独乐寺是在安禄山管辖时修建的,还是大有可能的。也可能比这还要早些,但不会在李白去世以后,因为新建的寺院不会请死去的名人来题词。《蓟县志》说“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文物鉴定学家史树青认为:寺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说是安禄山为造反当皇帝而特意修建的独乐寺,可能性不大。如果当时真有此说法,在“安史之乱”被平息后,这座寺院就应该被拆毁。怎么会逃过“保佑反叛逆贼”“独享其乐”的罪名,而安然无恙呢。所以,第二种传说,也应该是后来人杜撰出来的。但是,究竟为什么要以“独乐”作为寺庙的名称,这就令人费解了。

不论独乐寺何时开始建造的,在史料记载的辽统和二年的“重修”独乐寺,“再建”观音阁,“重塑”十一面观音像,都说明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手书“观音之阁”时,独乐寺就已经是建造成功了。

第十五节 蓟县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复仇运动第八节 有关“新张家”的故事第五节 “过皇差”与闹“义和团”第六节 城里“南王家”的传说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第十三节 日伪时期蓟县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第二节 关于白塔寺的传说第二节 关于白塔寺的传说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第十一节 长城抗战与抗日大暴动片段第十四节 蓟县城初次解放与顽军进攻第四节 老县城没有北门的传说第八节 有关“新张家”的故事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第十节 关于山贼王三秃子的传说第十二节 日本人恐怖统治下的蓟县城第十三节 日伪时期蓟县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第七节 遭灾百姓与“南王家”舍粥第十节 关于山贼王三秃子的传说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第十节 关于山贼王三秃子的传说第十一节 长城抗战与抗日大暴动片段第六节 城里“南王家”的传说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第九节 关于飞贼金三的传说第四节 老县城没有北门的传说第九节 关于飞贼金三的传说蓟州城老城轶事序言第十二节 日本人恐怖统治下的蓟县城第十五节 蓟县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复仇运动第九节 关于飞贼金三的传说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蓟州城老城轶事序言第十五节 蓟县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复仇运动第十三节 日伪时期蓟县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第十一节 长城抗战与抗日大暴动片段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第七节 遭灾百姓与“南王家”舍粥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第九节 关于飞贼金三的传说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第十五节 蓟县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复仇运动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第四节 老县城没有北门的传说第七节 遭灾百姓与“南王家”舍粥第十五节 蓟县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复仇运动第二节 关于白塔寺的传说第十节 关于山贼王三秃子的传说第十二节 日本人恐怖统治下的蓟县城第九节 关于飞贼金三的传说第四节 老县城没有北门的传说第十五节 蓟县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复仇运动第十二节 日本人恐怖统治下的蓟县城第九节 关于飞贼金三的传说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第八节 有关“新张家”的故事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第六节 城里“南王家”的传说第十一节 长城抗战与抗日大暴动片段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第十四节 蓟县城初次解放与顽军进攻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第十四节 蓟县城初次解放与顽军进攻第二节 关于白塔寺的传说第十四节 蓟县城初次解放与顽军进攻第九节 关于飞贼金三的传说第九节 关于飞贼金三的传说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第九节 关于飞贼金三的传说第十四节 蓟县城初次解放与顽军进攻第十五节 蓟县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复仇运动第六节 城里“南王家”的传说第六节 城里“南王家”的传说第十三节 日伪时期蓟县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第六节 城里“南王家”的传说第八节 有关“新张家”的故事第十四节 蓟县城初次解放与顽军进攻第二节 关于白塔寺的传说第十五节 蓟县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复仇运动第十四节 蓟县城初次解放与顽军进攻第四节 老县城没有北门的传说第七节 遭灾百姓与“南王家”舍粥第九节 关于飞贼金三的传说第十五节 蓟县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复仇运动第一节 关于独乐寺的传说第四节 老县城没有北门的传说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第四节 老县城没有北门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