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山阳城赋并序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人)。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登第,中宏辞科。初为杜佑掌书记,调渭南主簿、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四月,刘禹锡由监察御史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八月,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改元永贞。九月,坐交王叔文遭贬为连州刺史,十一月,再贬朗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还京,三月,出为播州刺史,改为连州。十五年(820)正月扶母柩北归。穆宗长庆元年(821)冬,授夔州刺史。四年(824)八月移刺和州。敬宗宝历二年(826)十月,罢和州刺史,游建康、楚州、汴州。文宗大和元年(827)六月任主客郎中、分司东都,三年改礼部郎中,兼集贤院学士,五年(831)十月改苏州刺史。七年因政绩,赐紫金鱼袋。八年(834)七月移任汝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春,移同州刺史。本年秋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会昌二年(842)七月于洛阳病卒,赠兵部尚书。“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白居易为诗友,号’刘白‘。”(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上)白氏推为“诗豪”;柳氏以为“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诗引》)。今存《刘梦得文集》,有赋十篇。《全唐文》录其文十二卷,赋十一篇。

《山阳城赋》为以史为鉴,借古讽今之作。

山阳故城[1],遗趾数雉[2],四百之运[3],终于此墟[4]。裔孙作赋[5],盖闵汉也[6]。辞曰:

我止行车,陨涕于山阳之墟[7]。是何苍莽与惨悴[8],舂陵之气兮焉如[9]?踣昌运于四百[10],辞至尊而伍匹夫[11]。有利器而倒持兮[12],曾何芒刃之足舒[13]!懿王迹之肇基[14],暨坤维之再敷[15]。邈汜阳与鄗上[16],恍蛇变而龙摅[17]。痛人亡而事替,终此地焉忽诸[18]。

嗟乎!积是为治,积非成虐。文景之欲[19],处身以约。播其德芽,迄武乃获[20]。桓灵之欲[21],纵心于昏 其妖焰[22],逮献而焚[23]。彼伊周不世兮[24],奸雄乘衅而腾振[25]。物象漼以易位[26],被虚号而阳尊[27]。终世殚而事去[28],胡窃揖让以为文[29]?呜呼!维神器之至重兮[30],盖如山之不骞[31]。使人得譬乎逐鹿[32],固健步者所先[33]。谅人事之云尔[34],孰云当涂之兆也自天[35]?

乱曰[36]:久矣莫可追,升彼墟兮噫嘻[37]。躅遗武兮[38],贻后王之元龟[39]。

(《刘梦得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影宋本)

[1]山阳故城:在今河北修武西北。《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此城乃魏所特筑以囚献帝者,且设军以监之。

[2]趾:通址。雉(zhì):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古制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3]四百:汉朝自高祖刘邦建国至献帝刘协被废,约四百年。

[4]墟:故城,废址。

[5]裔孙:后代。汉帝为刘姓,故自称。

[6]闵:怜惜,伤悼。

[7]陨:坠落。

[8]惨悴:憔悴。此言荒凉破败。

[9]舂陵:汉南阳白水乡,故城在今湖北枣阳东。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处。

[10]踣(bó):倒。昌运:太平盛世。

[11]辞:推让。至尊:天子。伍:行伍。匹夫:平民。

[12]利器:锐利的兵器,喻治国之权。

[13]曾(zénɡ)何:反诘语气,怎么能够。芒刃:刃端。舒:伸展。

[14]懿:美。肇基:开创帝业。

[15]暨(jì):及,至。坤维:地维。敷:施,布。《诗·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

[16]邈:悠远。汜(sì)阳:汜水之北。汜水在今河南成皋西北。《史记·高祖本纪》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鄗(hào)上:地名,春秋晋邑,战国时入赵,改侯国,东汉光武帝在此即位,改名高邑。在今河北柏乡北。

[17]龙摅(shū):龙舒展身躯,喻英雄得志。《文选》潘岳《西征赋》:“忽蛇变而龙摅,雄霸上而高骧。”五臣注:“(张)铣曰:言沛公忽蛇变为龙而舒申其体,脱至霸上,军而心高举也。”

[18]忽诸:犹忽之于,被忽视。

[19]文景:汉文帝及其子景帝。其时海内富庶,黎民安乐,史称“文景之治。”

[20]迄(qì):至。武:汉武帝刘彻。

[21]桓灵:东汉桓帝与灵帝,皆无德之君,致汉朝衰微。

[22]爇(ruò):烧。

[23]献:东汉献帝刘协。

[24]伊周:商伊尹、周公旦。二人并为佐命之臣。《文选》潘岳《西征赋》:“彼负荷之殊重,虽伊周其犹殆。”五臣注:“(吕)向曰:’伊尹相太甲,致桐宫之师;周公辅成王,有流言之谤。‘”不世:稀世罕有。

[25]奸雄:有才智而权诈欺世者。衅:争端,混乱。腾振:跳得很高。

[26]物象:事物形貌。漼(cuī):破坏。通“摧”。

[27]被:承受。虚号:空名。阳尊:表面尊奉。《汉书·高帝纪》:“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28]世殚(dān):权力丧失。事去:帝位丢弃。

[29]胡:为什么。窃:暗暗地。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比喻文德。

[30]神器:指帝位。

[31]骞(qiān):亏,损。

[32]逐鹿:国家分裂之时,竞争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对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33]健步:善行的人,犹言疾足,捷足。班彪《王命论》:“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幸捷而得之。”

[34]谅:确实。

[35]当涂:即当涂高。汉代谶纬之词。《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又少见谶书,言’代汉者当途高‘,自云名字应之。又以袁氏出陈为舜后,以黄代赤,德运之次,遂有僭逆之谋。”李贤等注:“当途高者,魏也。然术自以’术‘及’路‘皆是’途‘,故云应之。”“涂”通“途”。又《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36]乱: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话。

[37]升(shēnɡ):登。噫嘻:叹词。

[38]躅(zhú):踏。遗武:前人足迹。

[39]贻(yí):遗留。元龟:大龟。古代用于占卜。引申为可作借鉴的前事。《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斯则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龟也。”

唐自天宝以后,藩镇拥兵自雄,割据一方,国家的和平统一遭到破坏,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分裂现实,以史为鉴的怀古咏史之作靡然风起。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荆州道怀古》《金陵怀古》《姑苏台》《金陵五题》等诗歌,借古讽今,笔锋犀利。此赋主旨与其诗相同,借山阳故址,论兴废之由缘于人事,决非天意,警示后王处身以约,积是达治,戒非除虐。以议论为赋,后学多以杜牧《阿房宫赋》为祖,其实中唐时期已多采用,此赋可谓得风气之先。

(杨晓霭)

第67章 鸡距笔赋第58章 登天坛山望海日初出赋第50章 梦渴赋第56章 出门赋第96章 登吴岳赋第70章 瓶赋第33章 大鹏赋并序第6章 游北山赋并序(4)第13章 涧底寒松赋并序第41章 天狗赋并序第50章 梦渴赋第9章 麦秋赋应制第70章 瓶赋第111章 七夕赋第58章 登天坛山望海日初出赋第36章 拔河赋第20章 登长城赋(2)第17章 灵台赋(1)第54章 伤望思台赋第70章 瓶赋第86章 阿房宫赋第77章 观兵部马射赋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赋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赋第25章 美人赋第13章 涧底寒松赋并序第20章 登长城赋(2)第45章 含元殿赋并序(3)第43章 含元殿赋并序(1)第12章 青苔赋第59章 墨池赋第53章 渥洼马赋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赋第37章 温汤御毬赋第51章 愚公移山赋第8章 感旧赋并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赋第73章 幽怀赋并序第68章 赋赋第87章 晚晴赋并序第94章 玄宗幸西凉府观灯赋第19章 登长城赋(1)第44章 含元殿赋并序(2)第7章 尘赋并序第14章 瓦松赋并序第97章 梦舞钟馗赋第88章 越裳献白雉赋第16章 蟾蜍赋第19章 登长城赋(1)第6章 游北山赋并序(4)第77章 观兵部马射赋第102章 蚕赋并序第25章 美人赋第67章 鸡距笔赋第33章 大鹏赋并序第95章 江南春赋第91章 湖南观双柘枝舞赋第72章 囚山赋第88章 越裳献白雉赋第14章 瓦松赋并序第77章 观兵部马射赋第100章 后雪赋第45章 含元殿赋并序(3)第20章 登长城赋(2)第38章 裴将军剑舞赋并序(1)第97章 梦舞钟馗赋第102章 蚕赋并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赋第89章 虱赋第65章 秋声赋并序第29章 驾幸温汤赋第73章 幽怀赋并序第70章 瓶赋第37章 温汤御毬赋第4章 游北山赋并序(2)第49章 茶赋第73章 幽怀赋并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赋第20章 登长城赋(2)第13章 涧底寒松赋并序第69章 寒松赋第18章 灵台赋(2)第100章 后雪赋第56章 出门赋第31章 白鹦鹉赋第98章 渔父歌沧浪赋第106章 明皇回驾经马嵬赋第35章 夜闻山寺钟赋第59章 墨池赋第44章 含元殿赋并序(2)第74章 滤水罗赋第101章 杞菊赋并序第91章 湖南观双柘枝舞赋第91章 湖南观双柘枝舞赋第105章 春愁赋第87章 晚晴赋并序第72章 囚山赋第7章 尘赋并序第23章 长乐花赋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