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元祐党碑

历经三朝,几经滚爬,至徽宗朝时,蔡京终于得以初任宰相,实现了他人生的终极目标。

任相后的蔡京,曲意奉承徽宗皇帝,揣摩徽宗皇帝的秉性、心思,渐渐便将徽宗皇帝赵佶的心思给摸准了。

蔡京发现,从表面上看,徽宗皇帝风流倜傥,极富艺术才华,行举上似乎孟浪一些;其实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图强意识,怀有重建大宋辉煌的伟大理想,意欲重拾王安石新法,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由此而成为一代才华卓越、功盖千古的明君。

就徽宗皇帝个人情况来讲,也的确是这样,从他继位起,心中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收复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疆域;第二个梦想是建设经济发达、繁荣富强的大宋王朝。然而,徽宗皇帝最大的短处乃是眼拙,认不出真假忠奸来。试想想,一个能任用蔡京为当才宰相的皇帝,蔡京能让他成为千古明君了?这不可能嘛!

当时,蔡京摸透了徽宗皇帝秉性及心思;故此在其他人还混混僵僵时,他却再次大刀阔斧地推行起王安石新法来。

果然,蔡京大力推行新法的行为,迎合了徽宗皇帝想成就一番千古大业的心思,深得徽宗皇帝推崇,蔡京因此又成了徽宗眼里的红人。

这皆赖以蔡京此人善于总结经验也。

自从任相后,蔡京就总结自己之前被贬居杭州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之所以被贬居杭州,全是因为对立面形象太高大上了,以至于自己在对立面的打击下,没有有效的抗衡力量。

蔡京认识到,自己要想在宰相的位置上长久地屹立不倒,就得树立起自己高大上的形象来,就得装扮出浩然正气的样子来。

蔡京如何才能树立起自己高大上的形象来呢?那就是想方设法贬低对手,将对手搞臭,让其名声败坏,永世都不能翻身。

蔡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自己高大上的形象来,才能确保自己在宰相位置上长久地屹立不倒。

为此,蔡京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最后,蔡京想出了办法,就是在朝廷大殿门口及各州府衙门前树立“元祐党人碑”。

啥叫个“元祐党人碑”?

欲知这个情况,先得说所谓的“元祐”及“元祐党人”是怎么回事。原来,所谓“元祐”,乃是哲宗朝的一个年号,共使用了九年。当时哲宗皇帝刚刚继位,年仅十岁,故由宣仁太皇太后主持朝政;所谓“元祐党人”乃是元祐年间在宣仁太皇太后支持下、以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吕公著、苏轼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

为什么要给元祐党人立碑?这可不是为了表彰元祐党人,而是为了搞臭元祐党人,让他们的名声遗臭万年。

那个年代没有报纸,发布不了红黑榜,石碑就是当时的传统媒体,平日里,人们就是从一块块立着的石碑上获得信息。

几十年新旧党争,如今新党主政了,自然想着给旧党立块让他们遗臭万年的碑。

为此,蔡京怂恿着徽宗皇帝将司马光的太师、温国公、文正等赠谥一律削除,将哲宗皇帝赐予司马光“忠清粹德”的碑也给毁坏。同行是冤家,卖面的见不得卖石灰的。同为书法大家,苏轼在文学方面更胜蔡京一筹。出于嫉妒心里,蔡京还将遍布全国的、由苏轼书写的碑统统毁掉。

其实,那个苏轼既算不上旧党也算不上新党的,因为在新旧党之争中,苏轼只反对不对的东西,对对的东西还是大力支持的;概是因为苏轼文名太盛、影响太大,压住了蔡京的风头,故此而遭了殃,除了他书写的碑被毁外,连同其他人书写了他诗词文章的碑也悉数被蔡京给毁了。

将堂堂正正歌功颂德的碑毁了之后,蔡京便在端礼门前立了一块由他撰稿、徽宗皇帝御笔亲书的元祐党人碑。随后,蔡京传令各州县,召集匠人,统统临摹端礼门前由他撰稿、徽宗皇帝御笔亲书的元祐党人碑,立于于各州县衙门前,不得有误。蔡京还要求各州县要召集上好的匠人,要确保御笔亲书字体原模原样,否则就是大不敬,就要追究各州县官长及充役石匠的责任。

蔡京此举,用意明显,就是好叫天下人都知道,这大宋朝,除了他蔡京外,再无一个好人,也好叫反对自己的人及子孙,臭名远扬,永世都不得再当官。

各州县收到宰相之令,觉得在州县衙门前立块黑榜,实在是有碍观瞻,甚是不妥;然而,此乃当朝宰相蔡京之命,况且又是皇上御笔亲书的,岂可违拗?!故此,各州县心里虽觉不妥,但也无可奈何,只得违心执行,忙着找当地有名的石匠,刻立“元祐党人碑”。

话说长安府有一石匠,名叫安民,刻碑技艺尤其娴熟,便被长安府衙役招来,充刻字役。

那安民虽乃升斗小民,却是辩得来忠奸的,知道谁好谁坏。

安民被府衙抽来充刻字役,见奸人党碑上,首个便要刻上的名字乃是司马光,心里不悦,不想刻立此碑,便借故躲回家里。

长安府衙役不知安民何故躲回家中,怕延误了刻碑之事,被上司追责,便屡次去催,令安民前往长安府衙,往石碑上刻字。面对衙役,安民以种种借口推辞,拒不承差。

府衙无奈,遂将情况报告给长安府知事。

长安府知事闻报,心中甚是好奇,暗道:安民乃是一石匠,刻碑乃是挣钱的差使,他人想干,因为技术不行还干不上呢!他安民升斗小民一个,凭手艺吃饭,既是有这么好的事情,高兴还来不及呢,何故敢违抗差令?拒不承差?!这岂不是怪事一桩!

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长安府知事亲自带着几个衙役,一路来寻安民,追问缘由。

长安府知事及随从衙役来到安民家时,安民正独自一人呆坐。

衙役闯入门中,不由分说,拧着安民的胳膊,将安民逮出堂屋,押至知事面前。

知事怕安民受到惊吓,忙让衙役们放开了安民。

安民跪伏于地,向知事老爷行叩头礼。礼毕,安民站立一旁,等候知事老爷训话。

知事瞪着眼睛,问安民道:“安民,你乃升斗小民,官府找你来刻碑是给你钱的,又不是让你白刻,这挣钱的差事,你为甚不承?难道你要抗命不遵?你也晓得老爷的脾气的,若惹得老爷焦躁,饶不了你一顿板子!”

安民闻言,复跪伏于地,答道:“知事大人在上,且听小民陈述。小民虽是愚蠢,但立碑的意义,小民还是懂得的,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碑上的人皆是奸人,好防备他们败坏朝政。”

府官闻言,心里宽慰,说道:“对呀,正是此理;看来你不傻嘛,明白事理着哩!那你何故拒不承差呢?”

安民续说道:“既是知事大人询问,小民实话实说。小民若明白事理,自然便去刻了;然而,小民想那司马相公,鸿儒大学,海内统称正直,现今却指为首奸,令小民无从索解,故此不忍镌刻。”

知事闻听到安民这一番话,勃然大怒,骂安民道:“你知道个鸟?!此碑乃当朝蔡太师撰稿、圣上御笔亲书,我等大臣尚且不敢违拗,你一个干活充役之人,有钱挣就行了,竟敢违抗朝廷之令?!简直是藐视法度,目无尊长,以下犯上,胆大妄为。”

说着,便让旁边观看的衙役取了大棒来,狠狠地打安民。

衙役们闻令,抡起大棒就打安民。

安民挨了几棒,心里恐怯,又跪于地上,哭着禀道:“知事大人饶命。知事大人既是打着让小民刻碑,小民不得不刻;然小民有言在先,有一事相求,望知事大人恩准。”

知事闻言,心里好奇,心想,你一个升斗小民,有甚的事求得到我知事大人?如此想着,便说道:“安民,你有甚事相求?刻字立碑的事上,本官本是不许你提条件的,然本官闻你所言,甚是好奇,故此特许你说了。”

安民答道:“小民特求大人,小民刻是刻,但万万莫让小民将小民的名字镌刻在石末。”

知事闻言,被安民的话给气笑了,咳喘着说道:“安民呀安民,你以为你是谁呀?你就是个乡间匠人,升斗小民,你算个鸟啊!连本官我的大名尚且刻不到上面呢,把你的那么个贱名,有个甚的用处,还想上到这个碑上呢,你也太不量力了!快去刻碑,莫要惹得老爷焦躁,让衙役们大棒侍候你。”

安民见状,心中无奈,只得随了知事和衙役们,到府门前,于石碑之上,镌刻石碑。

一连几日,安民心里伤悲,一边刻着字,一边掉着眼泪,万般无奈中,勉强刻完了石碑。

完工后,安民面对石碑,跪伏于地,磕了三个响头,哭着走了。

这安民,还算是个有良心的匠人呢。

这是一个例子,其他州县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在蔡京的催促下,陆陆续续,各州县衙门前,均竖起了“元祐党人碑”。

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辽 (1)第三十七章 完颜崛起第一百四十三章 阁楼议事第二百一十九章 收复燕京 (13)第一百四十六章 避入山中第二百〇一章 二次伐辽 (4)第六十六章 达鲁之战 (2)第二百四十五章 保卫太原 (1)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一百三十九章 云壁救难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辽 (5)第一百二十一章 临阵反戈第二百一十四章 药师叛宋 (4)第一百九十章 药师投宋(4)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五十三章 马植献策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一百〇六章 归顺朝廷第十五章 荣升太尉第二百二〇七章 张觉降宋 (4)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银芝第一百三十四章 凯旋而归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芝自缢第一百〇六章 归顺朝廷第一百二十五章 久别重逢第二章 陈年往事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十八章 二次罢相第三章 女皇硕贞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十六章 初次罢相第二百三十九章 陈东上书第二百二〇七章 张觉降宋 (4)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议事第八章 奸贼蔡京 (2)第十六章 初次罢相第四十一章 讨伐阿疏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计 (2)第六章 赵氏诸君第八十七章 激烈争论第一百九十三章 药师投宋(7)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复燕京 (16)第二百二〇六章 张觉降宋 (3)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辽 (6)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议事第二百二〇一章 收复燕京 (15)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托梦 (2)第二百五十章 良嗣毙命第六十四章 太祖称帝 (2)第一百六十六章 酝酿出兵 (1)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亲 (1)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七十三章 杨志卖刀第一百二十七章 双林幽谷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一百六十章 大禹山中 (1)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战清溪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议国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二十六章 大兴土木第二百三十一章 赵佶南逃 (1)第二百二十九章 徽宗禅位 (5)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辽 (7)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辽 (1)第二百〇五章 二次伐辽 (8)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变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变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禹山中 (5)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禅位 (6)第八章 奸贼蔡京 (2)第一百四十六章 避入山中第二百〇九章 收复燕京 (3)第一百四十五章 逃离汴京第二百二〇六章 张觉降宋 (3)第一百九十章 药师投宋(4)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师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进成婚第十一章 算命先生 (1)第一百九十五章 冤仇难解 (2)第二百二〇四章 张觉降宋 (1)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见马植 (1)第一百章 方腊起义第八十五章 初次使金第十一章 算命先生 (1)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辽 (6)第八十九章 三次罢相第三十八章 吞并石显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纤 (2)第二百一十九章 收复燕京 (13)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难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