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鞑靼之地

朱厚照非常聪明,张昭“拐弯抹角”的给他解释一通,他大致上知道张昭的意思。这件事他确实做的有点欠妥。白挨一顿揍。所以,非常干脆的认错。

只是,朱厚照认错,把旁边侍奉的刘瑾、谷大用、马永成、张永几人给弄的错愕。

这还是逐渐长大的太子吗?竟然还能听得进去劝。要知道,往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啊。

刘瑾本来微微弯着的腰,又佝偻一些,力求正在和太子朱厚照闲扯的张昭没注意到他。

排在朱厚照信任名单的第三位,日后的东厂太监马永成低头看着脚尖数蚂蚁。如果东宫的暖阁中有蚂蚁的话。

伙伴们的神情、微动态,谷大用都看到,心里偷笑。还是我老谷明智啊。

张昭和朱厚照坐在明亮、宽敞的暖阁茶几处闲聊,根本没有留意到“八虎”们的反应,喝着茶,道:“殿下,人体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仪器。

补充食物和水,就是维持这台机器运转。而摄入的能量当中,以肉类提供的能量最高。所以,经常摄入肉食的人,再经过锻炼,就能强健体魄。

但是呢,人这台机器,不能光吃肉。光吃肉会损害五腹六脏。殿下,你看草原上的人寿命就很短。除开草原上环境恶劣之外,饮食就是很大的因数。

所以,殿下你别光看到草原上有肉吃的好处,还要看到其坏处。所以鞑靼人需要我们的茶叶去帮助他们的肠胃消化肉食。

单纯的从饮食角度来说,大明是占据着互市的举动。毕竟,我们有其他的渠道可以获取到肉食,而鞑靼人的茶、盐就只能从大明获取。当然,现在青海那片给鞑靼人占领,还未收回。”

朱厚照好奇的道:“张昭,既然草原苦寒,而通过互市就能获取到草原上的牛羊等物资,那为何你还要力主兼并漠北呢?”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爷俩有并吞万里如虎的气魄,其余的皇帝,真可谓“柔弱”。

宣宗皇帝朱瞻基,明穿网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皇帝,他手中放弃了东胜卫,致使九边成为防御蒙古人的第一道防线。

这其实是相当奇怪的。按理说,随着王朝的实力积攒,其后的皇帝是要扩张的。

比如,汉武帝,唐玄宗。这两位都是把前代皇帝的积蓄拿出来猛锤草原部落,按在地上摩擦,开疆拓土。

明朝皇帝没有继续开疆拓土的核心观点,就是朱厚照现在说的:草原上并没有利益。

汉唐时丝绸之路繁华,所以必须要打通西域。而到明朝时,东方帝国的贸易其实已经转向海贸。丝绸之路基本报废。

造成丝绸之路报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进入明中期之后,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及其的兴盛。兵部尚书刘大夏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当然,也因为明朝的国力衰退,根本无法保证商队能顺利的通过西域。吐鲁番年年来明朝朝贡,不代表路上是安全的。瓦刺、鞑靼控制着这里。

而明朝的商人如果止步于最西端的嘉峪关,那利润是相当稀薄的。

第二,造船术和航海术的发展,海贸逐渐的兴起。别看明朝禁海,但此刻在东南沿海,明王朝和高丽、东瀛以及东南亚诸国的贸易往来很频繁。

别信我大清那帮没卵子的文人写的东西。明朝之强盛,物资之丰富,你以为是说着玩的吗?只是说,海贸的红利,国家并没有享受到。财富都给地方缙绅拿去了。

第三,奥斯曼帝国兴起。其于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后,继续扩张。十五世纪末,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控制传统的商辂,征收八至十倍的商税。致使商路断绝。

顺便说一句,当前正是奥斯曼帝国吊打西欧诸国之时。当然,过一两百年后,就反过来了。俄土战争不知道打得多热闹。到十九世纪末,奥斯曼帝国更是被人按在地上锤。

在目前的世界地图上,正处在大航海时代。弘治十五年是西历1502年。1493年哥伦布发现新美洲,返回葡萄牙。好望角已经被发现。

张昭收回飘飞的思绪,回答道:“因为资源。”

其实,说句玩笑话,能通过互市贸易得到的,为何要兼并其土地。答曰:能抢,干吗要给钱?

这不是张昭耍流氓。而是日后鞑靼人干出来的事。直接在互市中开抢。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丰富的资源。耕种确实不适合耕种。只能放牧。且不说漠北,就说漠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都听过吧?

金矿、银矿储量丰富。金矿688.86吨,银48817吨。

漠北更是蕴含着铁、铜、钼、煤、锌、金、铅、钨、石油、油页岩等资源。其中,铜矿储量20多亿吨,黄金储量达3400吨,煤矿储量达3000亿吨。铁矿储量为20亿吨,银矿储量7000吨。

试问,任何一个知道这个数据的人而言,漠南、漠北之地要不要?

张昭并没有去给朱厚照普及工业时代矿产的重要性,而是直接道:“俗语说:地上没有草,地下全是宝。漠南、漠北有大量的金矿、银矿、铜矿。”

张昭经常在朱厚照面前有闻所未闻的话语。两年前,连世界地图他都给朱厚照画了一份,当然是很简陋的版本。解释,当然是古籍上看的。

朱厚照对张昭的话并没有什么怀疑。一听有金银,眼睛放光,招手吩咐道:“老刘,去把世界地图拿来。”有金银,这个理由就足够。

刘瑾转身去拿来一副地图,两个小太监跟着抬来一张书桌。地图在朱厚照和张昭面前的铺开。

刘瑾冲着走到书桌前看地图的张昭笑一笑,很真诚的笑容,凑趣道:“张伯爷,你真是博学。”

他很认真的在和张昭搞好关系。刚才那一幕对他的冲击有点大。不管怎么说,小爷现在还没登基,他确实不宜和张昭发生冲突。

张昭笑笑,注目着简单的世界地图。

第三章 配方和质疑第三百二十五章 定国公府出手第两百三十九章 将要离去(上)第两百二十七章 与子同袍(完)第五百三十章 灭窝集部第两百二十七章 与子同袍(完)第两百四十二章 张昭的建议(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还是读书人心黑啊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锋(二)第五百九十章 割以永治第三百三十三章 试图激怒第一百二十六 直接拿第六百二十六章 谈一谈的方式第四百三十七章 两个翻盘点第五百一十三章 脱颖而出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五百一十八章 诱敌第三十八章 待日后第两百八十五章 新生意(下)第二十六章 考前准备(上)第六百一十七章 多方关注第五百九十章 割以永治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沈阳第七百一十章 沟通、落幕第六百六十五章 换你三封信第两百九十二章 税务使第两百一十八章 林同的情报第五百一十一章 抵达萨尔浒第两百二十四章 与子同袍(下一)第三十一章 余波第一百零七章 第一次聚餐第两百章 张昭的打算第四章 酒楼(上)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获成功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鸣惊人(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沈阳城中(中)第四百二十七章 累累如丧家之犬第十九章 解决、新的问题第四百八十六章 任务、离京第七百三十一章 战场上的买卖第八十八章 丫鬟、诡计第五百五十九章 沈阳城中(下)第九十四章 被御史弹劾第七百二十七章 建城、初露锋芒第六百三十二章 说法第三百六十七章 暴雨忽至第三百一十七章 张昭的想法第两百七十六章 府邸位置第七百一十七章 变故起第三十四章 调动第五百一十一章 抵达萨尔浒第两百二十章 与子同袍(中)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让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五百二十三章 将军百战死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鸣惊人(一)第一百四十章 得与失第一百九十九章 报捷(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刀杀人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沈阳第二章 刻不容缓第七百零五章 等待回京第九十八章 高估了武勋集团第两百三十二章 六小姐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帖众多第四百七十三章 相思千千缕第五百六十八章 这美丽的冬季(上)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太子(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眼看他起高楼(完)第六百四十一章 调动频繁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一百零九章 暗潮涌动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阳城中(上)第七百二十七章 建城、初露锋芒第五百九十七章 协商(上)第七十章 生员(十)-攻守之势异也第一百二十八章 乾清宫外第五百四十一章 倒刘之心第八十二章 初见太子(上)第二十八章 纵论战争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楼(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反击开始第八十六章 世界地图第两百六十九章 将归(上)第九十九章 局势再变第七百零六章 宫中(上)第三百五十五章 竞争不过第两百五十三章 问君三语第六百三十八章 达成一致第一百八十三章 招募一个团第六百三十八章 达成一致第两百四十六章 阻力第两百八十五章 新生意(下)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沈阳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锋(七)-大宁总兵人选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卖第一百六十一章 钢枪如林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第两百八十九章 激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