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暴雨忽至

bookmark

李幽捏着高脚玻璃杯,品着加冰的红葡萄酒。

心里思索着张昭的处境。

很明显,礼部尚书张升攻讦张昭,目标对准真理报,这只是一个信号。并不能简单的将其当做一个孤立的信号来看。

试想,在不久前骂张昭的舆论风潮中,被真理报加大发行量一举翻盘心中最郁闷的是谁?

科道言官。

换言之,京中的一些文官们已经发现,京中舆论已经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这就非常危险啊!

所谓朝野自有公论,公论出自学校。而当发生的渠道和途径都被一家报纸所掌握,这谁能忍受?

李幽是才智之士,以他看来,张昭现在最好要退一步。“阻塞言路”这个大帽子是非常吓人的。皇帝都戴不起。戴起来基本要被文官们扣个昏君的帽子。

张昭轻轻的摇着高脚玻璃杯,叹口气,道:“子远兄,你的看法呢?”

他没有矫情的去说,怎么又有事情找上门来。处在这个位置上,自然就会有四面八方的“风”袭来。他现在是后军都督府都督,不是什么无名小卒。

李幽道:“子尚,真理报实质上控制着京中舆论。下一步,搞不好就是科道群起弹劾。我是建议你退一步。让论道报发展起来。哪怕是假装给他们挖墙角,送几个好编辑过去。或者,你那个印刷机要考虑卖他们几台。”

张昭笑着摇摇头,轻轻的吐出一口气,“子远兄,烦请你转告李阁老,就说‘我知道了’。”

退,是不可能退的。他仗着先发优势和明朝文官集团对报纸的不了解,占据先手,将其密集的权力之网给撕开一条口子,此时怎么能退让呢?

明朝文官集团的厉害之处,其中之一,不就是舆论掌握在他们手里吗?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他另有办法。

李幽表情微微有些错愕,道:“好吧。”说着,又忍不住劝道:“子尚,不可强来啊!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知道。京师职业技术学院教材编写的事,你费点心。”

礼部尚书张升攻讦真理报的事情,当然不能堂而皇之的刊登在报纸上。

张昭在办报之初,就和招聘来的监生们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能辱骂、诽谤三品以上的大员。

御前的事,谁敢乱编排?真的锦衣卫和东厂这些鹰犬都是吃干饭的吗?

论道报挖了一大批真理报的编辑、记者,这个约法三章的内容自然也被带过去。

但是,论道报不报道,不代表余夫子不知道。

第二天的上午,余夫子约定国公府的世孙徐光祚在报社镇的酒楼中见面详谈。

一个下午的时间足够消息传播了。而今天早晨就有弹劾真理报的奏章递到宫中。

上午炙热的阳光晒的报社镇中鳞次栉比的民居、各种店铺屋顶上冒烟。

如今报社镇这里是越发的繁华。其原因是城东这里人口正在慢慢的汇聚。

报社镇过去一里路就是新起的京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老师五六百人。这些人都是在报社镇消费。再过去五里许就是美食镇。

而论道报前段时间又扩招进一倍的印刷工人。光是两家报社的印刷工人就不下两千余人。

二楼的雅间中,余夫子拱手道:“这段时间承蒙徐世孙看顾,在下感激不尽。且在这里敬世孙一杯。”

徐光祚早有心里准备,和余夫子喝一杯,道:“余夫子这是打算去何处高就?”

余夫子道:“在下和李空同有旧,准备去他那里的报社共襄盛举。”

李空同,就是李梦阳。这位仁兄和李阁老的名字只有一字之隔,但也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他是明朝前七子中的领袖人物。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运动。

徐光祚一听就懂,然后微微惊讶。

他还以为余夫子是和礼部尚书张升的门生走在一起。没想到是李梦阳那帮人。

张昭这又多出一批意料之外的敌人啊!

他其实很清楚,余夫子之前也和他提过,希望论道报与真理报区分开,不要走白话文的路线。要爱惜文字。写白话文成何体统?

但是他遵从已经离开的孟先生的教导,向真理报学习。论道报的文风其实正在逐渐的转白话文。因为这样报纸才有广大的受众啊!

而余夫子这帮进士,显然是不认可这种道理。肯定也是看不起写白话文的人。

徐光祚收起惊讶的神情,笑着道:“那我在这里祝余夫子前程似锦。只是我一个疑问,不知道余夫子是否能为我解惑?礼部尚书张升攻讦真理报不成。怎么李梦阳会开报社?”

他记得很清楚。真理报和论道报都是弘治皇帝亲口允许的。否则,你当通政司的官员们都是吃干饭的吗?

余夫子笑笑,“自有人会在天子面前进言。天子既然不愿意禁真理报,那应当把报禁放开。”

徐光祚明白过来,心里琢磨着。

两三天内,科道言官们对真理报的弹劾奏章就堆满弘治皇帝的书房。

而在天子面前请开报禁的是兵部尚书刘大夏。他直接上奏章给弘治皇帝:细数真理报掌控舆论之弊端,请开报禁。

内阁票拟的意见是:同意。

消息随后就传开。

这其实意味着局势的复杂化。礼部尚书张升攻击真理报,请求禁掉真理报可以看做是信号。而随后文官集团的力量并没有都跟着张升走。

在一片喊打喊杀中,刘大夏代表的是另一个方向。他们主张“削弱”真理报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中,弘治皇帝宣张昭进宫。

召见地点是乾清宫中的西暖阁。一场忽如其来的暴雨让天地间都变得阴暗。乌云密布。

弘治皇帝一身明黄色的龙袍,在窗户边看雨,让张昭平身后,道:“张爱卿,你是什么意见?”

他本来是想帮张昭遮挡“风雨”的。毕竟,数日前张昭帮他修复了和太子的关系。但是,朝中的风波愈演愈烈,仅凭着“不表态”已经糊弄不过去。

他想听听张昭这个当事人的意见。

第六百一十六章 谣言如火第三百九十九章 战争债券第五百一十九章 一盆冰水第十二章 宫中太监(上)第六百零九章 设立枢密院第一百二十六 直接拿第两百七十二章 面圣(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论报第一百七十四章 春风沉醉的夜晚第三百三十八张 扯虎皮第七百二十七章 建城、初露锋芒第七十五章 安慰第三百七十五章 落实第三章 配方和质疑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选择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鸣惊人(二)第六百一十章 此事和你无关第四百八十章 交锋(三)第三百九十四章 蓟州镇的密谋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局已定?第四百八十五章 交锋(完)-落幕。第三百一十三章 国子监改革(中)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谓名士第四百零五章 卫举人来求情第七百四十一章 阳明悟道第两百六十七章 不待见(下)第四十二章 刘瑾的建议第九十八章 高估了武勋集团第九十七章 武英殿中露峥嵘(一)第三百六十四章 鞑靼之地第五百一十一章 抵达萨尔浒第一百一十四章 拿到执法权第五百四十七章 何至于此?第一百四十三章 看他起高楼(中)第三百一十章 冶炼工匠第三百八十五章 宫中议事第四百零五章 卫举人来求情第三百八十四章 营救成功,只是开始第四百一十二章 回京了解情况第四百五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人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让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盐业要完第六百三十三章 发难(上)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谓名士第七百一十章 沟通、落幕第五百零五章 辽东巡抚第七百一十四章 战、和之论第七百零四章 一夜激荡第三十四章 调动第两百一十九章 与子同袍(上)第六百零四章 进退两难?第七百章 局势将往何方?第两百四十八章 凭吊第一百九十九章 报捷(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沈阳城中(下)第七十八章 小安镇日常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种人第三十五章 新生意第五百八十七章 准备杀鸡第两百七十三章 面圣(中)第四百六十七章 所谓名将第五百四十四章 新的区划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六百一十七章 多方关注第五百七十六章 终章(下一)第五百七十七章 终章第五百六十八章 这美丽的冬季(上)第两百五十六章 月夜来访第四百四十九章 三刀第两百五十四章 闹上门第两百三十章 命运改变(诸位书友中秋节快乐)第三百九十章 张昭的圣恩第一百四十章 得与失第三百四十三章 第一红人第两百九十八章 梁储此人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子监改革(上)第两百五十二章 将军白马入三原第四十四章 收、小镇。第两百七十五章 收获、回府第三百一十四章 国子监改革(下)第三百六十七章 暴雨忽至第三百五十八章 落幕第七百三十四章 杀!杀!杀!第四章 酒楼(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教太子(上)第八十五章 新舍人(上)第两百三十四章 集体婚礼第七百三十六章 决意出兵第一百八十五章 西北地形第两百零七章 胡骑南下第二十章 新计划、返乡第五百六十章 相逢(上)第四百六十八章 歪风邪气第十八章 进京第六百七十三章 葫芦里卖什么药第六百零八章 出乎意料(完)第六百五十二章 惊闻暗子第二十七章 考前准备(中)第二十二章 乡中事了。第三十三章 留取待春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