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说服刘大夏

bookmark

在金红的朝阳之下,又一个早朝结束。

文武百官三三两两的越过波光粼粼的金水桥,各自返回衙门。

李东阳略微慢走几步,和兵部尚书刘大夏闲谈几句,到午门外的翰林值房稍坐,“东山兄,张昭欲以北直隶卫所移辽东实边,你意下如何?”

这句话问的是有背景的。

刘大夏前几天上书力陈真理报掌握舆论的坏处,但是他的奏章并没有批。而是被留中。

恰恰,前段时间第二次奏陈兵政十害,并且要求辞官回乡。弘治皇帝没有同意,而是令刘大夏“兵政十害”的具体内容报上去。

在刘大夏眼中,明王朝此时是国家民穷财尽。现在应该革除弊政,消减开支。

但是,张昭还在瞎瘠薄折腾。弘治皇帝竟然想让张昭到辽东屯田,积攒钱粮,然后剿灭朵颜三卫。他怎么可能同意?

自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于少保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攻掌兵权。随后兵部逐渐凌驾在五军都督府之上。到弘治年间,刘大夏这个兵部尚书,有权对明朝军队的任何事务发表评论,且份量很重。

但是,张昭执掌后军都督府,按照职权,同样可以对北直隶卫所拥有发言权。而且,他和户科都给事中王承裕两人拥有着废除卫所的“人望”。

废除卫所的好处,目前朝堂诸公都是看的到的。而经历过之前张昭的真理报和徐光祚的论道报的口水战,京中上下对废除卫所都有共识。差别只在如何废除上面。

而弘治此时偏向张昭的意见,这就很微妙啊!

怎么,兵部尚书的份量何时比不过一个后军都督府的伯爵?

李东阳找刘大夏“谈话”,是怕这位仁兄真的辞职不干。第一,弘治皇帝还是很看重刘大夏的,希望他干下去。第二,刘大夏是李东阳推荐的。

这其实也是内阁的意思。李东阳和刘大夏私交甚好,由他来出面和刘大夏沟通。两人不仅仅是乡党。而且同为天顺八年的进士,而且还同时是庶吉士。这关系铁的没话说。

刘大夏坐在值房的板凳中,窗外的广场上树影被朝阳照的斜斜的。他看一眼窗外的景色,收回视线,叹口气,道:“宾之,如今国困民乏。张昭怎么老想着征战?那人血染红的爵位真的那么好?”

时年六十六岁的刘大夏须发皆白,看着老态龙钟,但说话很不客气。

李东阳还是笑眯眯的模样,说道:“东山兄,张昭在天子面前打包票,不用国家一分银子。”

他对张昭平定鞑靼之前,先灭掉朵颜三卫的战略是认可的。

刘大夏喝口茶水,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宾之,这是蒙蔽天子吧?北直隶所有卫所中的士卒、以及其家属加起来只怕不下有一两百万人。移民辽东,路上都不吃不喝吗?

辽东的土地再肥沃。如今是夏季。走过去种冬小麦,也得来年才有收成吧?这些人这几个月怎么熬?死在路中,就是作孽!”

李东阳依旧不恼,慢条斯理的解释道:“移民辽东将会分批次进行。鉴于宣府的形势,那里的卫所暂时不动。先迁大宁都司那里的卫所。”

刘大夏皱眉,“怀来、延庆两地的卫所也要迁离?这可是拱卫京师的力量。宾之,你没有忘记瓦刺人是怎么打到京师来的吧?”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大臣们心中永远的痛。煌煌大明,竟然被蒙元余孽打到京师,连皇帝都俘虏。

李东阳道:“有新军营镇守京师,不回再出现那种情况。张昭准备在迁移的卫所所在的府各设府卫所,用于管理征兵、预备役、退役等事宜。归各都司管理。”

刘大夏愤然的冷哼一声。如此大的变动,他这个兵部尚书为何不知道?

李东阳无奈的叹口气,道:“东山兄,这是他初步的想法。奏章还没有递上来。按照这个设想,等同于裁撤多余的兵员啊。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

另外,东山兄,张昭到辽东屯田,总好过他继续折腾万全都司、大宁都司的架构。他想要积攒足够的钱粮剿灭朵颜三卫,至少要五年的时间。

闹个天灾,收成不好,他恐怕得费十年之功。何妨先答应他?”

这样解释,刘大夏就能接受了。张昭自己愿意去辽东种地,确实好过他在京中折腾来折腾去。他现在务实的做法不是抵触,而是赶紧答应张昭的条件,把张昭送去辽东种地。

“张昭要朝廷给予什么条件?”

“辽东都司划归他管。再加上万全都司、大宁都司,这三个都司的人事权归他。另外,他有权调动宣府、蓟州镇、辽东镇的边军,以及新军营,应付朵颜三卫的袭击。

内阁那边,他要求沿途府县,以及山东布政司配合移民。

他给出的承诺时,为国家新增二十万自耕农。重新设置大宁卫,拓土千里。噢,这话听听就可以。光是二十万户自耕农的承诺。内阁就愿意支持他。”

明王朝在东北设置的是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诸部。而真正实地控制的区域,大概就是铁岭、抚顺、本溪一线。差不多是今辽东省的区域。

明王朝并未设辽东布政司,而是将这块区域划归山东承宣布政司管理。所以,张昭要求地方配合移民,会涉及到山东布政司。

而所谓“自耕农”,就是在黄册、鱼鳞册上,缴纳赋税,服徭役的百姓。这是国家财政来源的基础。其余的权贵啊、读书人啊、奴仆啊,明王朝就别想收税。

所以,明朝财政穷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税源枯竭啊!自耕农从来都是土地兼并的牺牲品。

刘大夏琢磨了一下。他是当过总督的人,上马管军,下马治民。二十万户自耕农啊,这条件开出来,朝廷根本没法拒绝。西北那边新增万户,朝廷上下就欢喜的不行。

“可以答应。做不到,就让他在辽东种地。但是,张昭军权在手,就怕他擅开边衅。”

以刘大夏对张昭的成见,也没说什么担心张昭造反的话。这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不可能。人心在大明!

至于说尾大不掉。这就更扯淡。张昭是默认的将来统帅大军人选。回头他手握新军营,兼提十万大军出征,是必然的事。那不比现在的权势大得多?

李东阳道:“不会。他没有粮草、弹药。他若要剿灭朵颜三卫,必须要经过朝廷同意才能出兵。屯田的过程中,小打小闹,不可避免。”

这一点,李阁老同意非常注意。

刘大夏点头道:“宾之,如此便可行。”

….

李东阳把刘大夏给“忽悠”的松口时,张昭正将新印刷出来的教材运送到京师职业技术学院中。

“学生见过伯爷。”

第六百章 强买第五百三十九章 齐聚阿城(下)第五百七十六章 终章(下一)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后第一百八十八章 进入战区第七百二十六章 凤凰台见圣人第一百九十五章 宣判第一章 难题第七百三十四章 杀!杀!杀!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请你们喝顿酒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获成功第二十二章 乡中事了。第一百三十六章 战场转移第六百五十二章 惊闻暗子第三十六章 董朗的决定第两百六十六章 不待见(上)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次惊艳第五十八章 考场中第五百一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次惊艳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明不可辱第六十一章 生员(一)-波澜再起第五百七十九章 回京(中)第六百四十一章 调动频繁第一百八十一章 军议第三百五十二章 风潮渐起第五百六十一章 相逢(中)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轰动第八十二章 初见太子(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陛见(下)第两百五十二章 将军白马入三原第一百三十七章 燧发枪试射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献第三百四十七章 进宫第两百八十六章 人才第六百四十二章 应对第六章 未果、等待第七百三十四章 脱离剧本第七十九章 李东阳(上)第两百五十二章 将军白马入三原第四百零五章 卫举人来求情第四百二十一章 还是大明的百姓第一百九十六章 李逍遥的淬炼第六百六十六章 聊什么话题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六百二十三章 见张皇后第四百三十九章 心里都被打崩溃了。第两百零六章 准备报捷第两百六十六章 不待见(上)第两百一十八章 林同的情报第两百二十九章 张相公第七百三十一章 战场上的买卖第五百八十四章 陛见(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提前爆发第六十七章 生员(七)-反转开始第六百六十五章 换你三封信第六百三十八章 达成一致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顿第五百四十二章 书信,卷入其中第两百七十章 将归(下)第四百七十三章 相思千千缕第两百七十七章 休闲数日第三十四章 调动第一百零八章 初入军营第六十四章 生员(四)-第二阶段第四百九十八章 准备动手第六百八十一章 敌人是谁第四百四十四章 往大帅岭汇聚第七百零六章 宫中(上)第两百九十三章 允许办报第六百章 强买第一百九十六章 李逍遥的淬炼第两百一十六章 小王子的阳谋第五百一十六章 会说话的库门第八十一章 李东阳(下)第两百零七章 胡骑南下第十章 蒋家庄第三百零八章 废除卫所开始第三十五章 新生意第五百八十八章 花魁娘子第五百七十章 圣人抵达第七百一十四章 战、和之论第两百三十章 命运改变(诸位书友中秋节快乐)第四百六十九章 树大招风第四百一十三章 剩下的我来处理第一百五十章 进宫(下)第两百二十一章 与子同袍(中一)第四百六十三章 调研(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种人第五百三十七章 齐聚阿城(上)第五百一十八章 诱敌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脸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让第四百六十二章 悠闲生活(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中二青年第一百三十九章 露台上第八十九章 误入第六百章 强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