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说服刘大夏

bookmark

在金红的朝阳之下,又一个早朝结束。

文武百官三三两两的越过波光粼粼的金水桥,各自返回衙门。

李东阳略微慢走几步,和兵部尚书刘大夏闲谈几句,到午门外的翰林值房稍坐,“东山兄,张昭欲以北直隶卫所移辽东实边,你意下如何?”

这句话问的是有背景的。

刘大夏前几天上书力陈真理报掌握舆论的坏处,但是他的奏章并没有批。而是被留中。

恰恰,前段时间第二次奏陈兵政十害,并且要求辞官回乡。弘治皇帝没有同意,而是令刘大夏“兵政十害”的具体内容报上去。

在刘大夏眼中,明王朝此时是国家民穷财尽。现在应该革除弊政,消减开支。

但是,张昭还在瞎瘠薄折腾。弘治皇帝竟然想让张昭到辽东屯田,积攒钱粮,然后剿灭朵颜三卫。他怎么可能同意?

自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于少保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攻掌兵权。随后兵部逐渐凌驾在五军都督府之上。到弘治年间,刘大夏这个兵部尚书,有权对明朝军队的任何事务发表评论,且份量很重。

但是,张昭执掌后军都督府,按照职权,同样可以对北直隶卫所拥有发言权。而且,他和户科都给事中王承裕两人拥有着废除卫所的“人望”。

废除卫所的好处,目前朝堂诸公都是看的到的。而经历过之前张昭的真理报和徐光祚的论道报的口水战,京中上下对废除卫所都有共识。差别只在如何废除上面。

而弘治此时偏向张昭的意见,这就很微妙啊!

怎么,兵部尚书的份量何时比不过一个后军都督府的伯爵?

李东阳找刘大夏“谈话”,是怕这位仁兄真的辞职不干。第一,弘治皇帝还是很看重刘大夏的,希望他干下去。第二,刘大夏是李东阳推荐的。

这其实也是内阁的意思。李东阳和刘大夏私交甚好,由他来出面和刘大夏沟通。两人不仅仅是乡党。而且同为天顺八年的进士,而且还同时是庶吉士。这关系铁的没话说。

刘大夏坐在值房的板凳中,窗外的广场上树影被朝阳照的斜斜的。他看一眼窗外的景色,收回视线,叹口气,道:“宾之,如今国困民乏。张昭怎么老想着征战?那人血染红的爵位真的那么好?”

时年六十六岁的刘大夏须发皆白,看着老态龙钟,但说话很不客气。

李东阳还是笑眯眯的模样,说道:“东山兄,张昭在天子面前打包票,不用国家一分银子。”

他对张昭平定鞑靼之前,先灭掉朵颜三卫的战略是认可的。

刘大夏喝口茶水,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宾之,这是蒙蔽天子吧?北直隶所有卫所中的士卒、以及其家属加起来只怕不下有一两百万人。移民辽东,路上都不吃不喝吗?

辽东的土地再肥沃。如今是夏季。走过去种冬小麦,也得来年才有收成吧?这些人这几个月怎么熬?死在路中,就是作孽!”

李东阳依旧不恼,慢条斯理的解释道:“移民辽东将会分批次进行。鉴于宣府的形势,那里的卫所暂时不动。先迁大宁都司那里的卫所。”

刘大夏皱眉,“怀来、延庆两地的卫所也要迁离?这可是拱卫京师的力量。宾之,你没有忘记瓦刺人是怎么打到京师来的吧?”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大臣们心中永远的痛。煌煌大明,竟然被蒙元余孽打到京师,连皇帝都俘虏。

李东阳道:“有新军营镇守京师,不回再出现那种情况。张昭准备在迁移的卫所所在的府各设府卫所,用于管理征兵、预备役、退役等事宜。归各都司管理。”

刘大夏愤然的冷哼一声。如此大的变动,他这个兵部尚书为何不知道?

李东阳无奈的叹口气,道:“东山兄,这是他初步的想法。奏章还没有递上来。按照这个设想,等同于裁撤多余的兵员啊。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

另外,东山兄,张昭到辽东屯田,总好过他继续折腾万全都司、大宁都司的架构。他想要积攒足够的钱粮剿灭朵颜三卫,至少要五年的时间。

闹个天灾,收成不好,他恐怕得费十年之功。何妨先答应他?”

这样解释,刘大夏就能接受了。张昭自己愿意去辽东种地,确实好过他在京中折腾来折腾去。他现在务实的做法不是抵触,而是赶紧答应张昭的条件,把张昭送去辽东种地。

“张昭要朝廷给予什么条件?”

“辽东都司划归他管。再加上万全都司、大宁都司,这三个都司的人事权归他。另外,他有权调动宣府、蓟州镇、辽东镇的边军,以及新军营,应付朵颜三卫的袭击。

内阁那边,他要求沿途府县,以及山东布政司配合移民。

他给出的承诺时,为国家新增二十万自耕农。重新设置大宁卫,拓土千里。噢,这话听听就可以。光是二十万户自耕农的承诺。内阁就愿意支持他。”

明王朝在东北设置的是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诸部。而真正实地控制的区域,大概就是铁岭、抚顺、本溪一线。差不多是今辽东省的区域。

明王朝并未设辽东布政司,而是将这块区域划归山东承宣布政司管理。所以,张昭要求地方配合移民,会涉及到山东布政司。

而所谓“自耕农”,就是在黄册、鱼鳞册上,缴纳赋税,服徭役的百姓。这是国家财政来源的基础。其余的权贵啊、读书人啊、奴仆啊,明王朝就别想收税。

所以,明朝财政穷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税源枯竭啊!自耕农从来都是土地兼并的牺牲品。

刘大夏琢磨了一下。他是当过总督的人,上马管军,下马治民。二十万户自耕农啊,这条件开出来,朝廷根本没法拒绝。西北那边新增万户,朝廷上下就欢喜的不行。

“可以答应。做不到,就让他在辽东种地。但是,张昭军权在手,就怕他擅开边衅。”

以刘大夏对张昭的成见,也没说什么担心张昭造反的话。这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不可能。人心在大明!

至于说尾大不掉。这就更扯淡。张昭是默认的将来统帅大军人选。回头他手握新军营,兼提十万大军出征,是必然的事。那不比现在的权势大得多?

李东阳道:“不会。他没有粮草、弹药。他若要剿灭朵颜三卫,必须要经过朝廷同意才能出兵。屯田的过程中,小打小闹,不可避免。”

这一点,李阁老同意非常注意。

刘大夏点头道:“宾之,如此便可行。”

….

李东阳把刘大夏给“忽悠”的松口时,张昭正将新印刷出来的教材运送到京师职业技术学院中。

“学生见过伯爷。”

第四百零六章 有些东西是底线第两百九十五章 京师半日(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庆祝、道别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轰动第五百六十一章 相逢(中)第一百二十一章 跳脱的朱厚照第八十六章 世界地图第一百二十一章 跳脱的朱厚照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楼(上)第四百四十一章 大胜之后第一百七十章 忙碌的婚礼(上)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三百四十八章 请继续你的表演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局已定?第三百四十一章 张皇后的决定第九十六章 暗流涌动第一百一十一章 我给你一句忠告第两百五十章 卫所制度第十六章 青龙镇之行(下)第五十二章 京西少年(完)第一百六十章 甫一出场第七百三十六章 决意出兵第四百六十二章 悠闲生活(下)第六百一十一章 落定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刀杀人第六百五十三章 结案第五百五十四章 学谁?第五百三十一章 等待着第三百二十七章 反击开始第六百九十五章 风潮再起第七百零八章 李梦阳读报第三十二章 留取待春深(上)第六百四十七章 救治第六百八十一章 敌人是谁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愿效法前贤第四百三十八章 烽烟滚滚唱英雄第四百九十三章 宁远卫请战第六十章 压制第三百九十四章 蓟州镇的密谋第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批毕业生第两百九十章 激辩(二)第两百三十二章 六小姐第六百二十四章 硬顶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选择第六百三十四章 发难(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伯府夜宴(下)第六百五十二章 惊闻暗子第四百四十七章 找你们有点事第四百九十五章 还是读书人心黑啊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三十七章 两成第八十四章 小小的涟漪第五百一十八章 诱敌第一百九十二章 初战(上)第两百零三章 采购清单第三百三十一章 解决第一百六十七章 百态(三)第五百四十五章 火冒三丈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鸣惊人(一)第六百四十一章 调动频繁第四百九十七章 不欢而散第四十七章 京西少年(一)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子监改革(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淬炼(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落幕第三百三十章 经济压力第四十一章 微澜起第三百一十七章 张昭的想法第五百二十一章 捷报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第两百零九章 选择第五百七十七章 终章第三百八十五章 宫中议事第六百五十七章 处罚第六百二十章 冲突(中 )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让第四百零九章 张昭的调整(下)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谈开始第二十九章 考前准备(中一)第六百四十三章 总督制第两百四十一章 赠君明珠第两百章 张昭的打算第三百九十七章 张昭秋后算账第六百一十一章 落定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知去向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楼(上)第一百零五章 张相公第六百九十五章 风潮再起第三百二十章 教育设想第一百七十三章 忙碌的婚礼(下)第五百九十六章 你恶心不恶心?第八十五章 新舍人(上)第六百四十七章 救治第三百二十章 教育设想第三百六十章 银票印刷成功第两百二十三章 与子同袍(下)-决战第一百一十四章 拿到执法权第一百零五章 张相公第七十三章 生员(十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第六百四十五章 制度、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