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明君

bookmark

张昭早就知道如此。弘治十四年的大战他是亲身经历者。数年间积蓄的仓储都被平江伯陈锐、保国公朱晖耗尽。

张昭道:“陛下,臣不动用国库的粮草、银子。只需陛下将辽东都司划拨给臣管辖,另外许臣便宜行事。臣便能积攒足够的粮草。届时,臣会上书朝廷,率新军营出塞,灭掉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在明初时是大明的小弟。宁王的封地就在大宁,辖朵颜三卫。

永乐元年,太宗文皇帝撤大宁卫。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朱四哥为酬功,将大宁都司的土地许给朵颜三卫。

但是,明实录和正在编修的大明会典都没有对这一说法予以确认。是不是就搞不清楚。

但是,据闻朵颜三卫在土木堡之变中帮助也先,而且近年来时常寇边。所以,其身份早就发生转变。

张昭在弘治皇帝面前满口“灭掉”朵颜三卫,弘治皇帝真没觉得刺耳。事实证明,朵颜三卫就是欠抽。

弘治皇帝想了想,道:“朕准了。此事,朕会与阁老们协商。还要稍待时日才有结果。”

这件事涉及到军事、移民、卫所、户部。即便张昭不动用国库,他仍需要和阁臣们商议后才能定下来。

张昭躬身行礼,道:“臣谢陛下恩准。”

他并不是在弘治皇帝面前吹牛。只增加负责辽东都司的情况下,没有当地府县的配合,他如何积攒征讨朵颜三卫的粮草?

明朝的卫所体系弊端重重,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譬如,卫所屯田所得的粮食,都得上缴给国家。具体到北直隶、辽东现在的情况来说,就是上缴给张昭执掌的后军都督府。

张昭要改革天下卫所,释放人口,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他不会乱来。卫所制度在边疆屯田还是有其可取之处。

当然,他会修改明太祖时的规定。即便是军屯,也不能搞成地租七分。这太夸张了。

他的目的是用卫所这个旧瓶来装拓边这新酒。

其实把卫所的名字改掉最好啊。但是,不用卫所,他如何名正言顺的去管理呢?又得和文官们去打擂台。得不偿失。

弘治皇帝闻言笑一笑,从书桌后站起来,看着张昭,感慨的道:“张爱卿,朕登基十五年来,无日不想着:不要愧对历代先帝,勤政爱民,使得朝序清宁,民物康阜。卿之策能有利于国家,朕岂会不采纳?”

这话有一点剖析内心、陈述理想的意思。

张昭对弘治皇帝的认知,也是几经变化。作为一个穿越者,“弘治中兴”不说如雷贯耳,至少在历史书上是学过的。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而明孝宗朱佑樘在他的印象中就是“明君”。

他刚穿越来时,还想着见一见开创弘治中兴的明君、能臣。而他真正的和弘治皇帝接触多了,对其评价直线下降。

弘治皇帝以其勤勉、宽仁、正直,开创了一个属于他的盛世。大明帝国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但是,作为皇帝,他并非完美无瑕。

第一,弘治皇帝对张皇后的宠爱大于一切。宠妻不是错。但纵容外戚张鹤龄为非作歹,这就很蛋疼。

张鹤龄堪称京中搅屎棍。张昭和张鹤龄打过几次交道,给恶心的不行。

第二,弘治皇帝虽然贤明,但他并无锐意改革之心。明朝很多很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他更多的时间是在解决表面问题。

张昭对弘治皇帝叫停国子监改革,心中有一些看法。更关键的事,叫停的原因是张皇后吹了枕头风,说他武将干涉朝政。真是扯淡。

所以,张昭当时气愤之下,直接把希望寄托在朱厚照身上。反正也是苟三年而已。

但随后,他的看法再次改变。

不久前,征收卫所土地赎买银时,张昭单独和弘治皇帝谈一次。张昭说服弘治皇帝保持沉默,他借其虎威一用,把权贵们欠的土地赎买银给征收上来。

这件事改变了他对弘治皇帝的看法。

弘治皇帝虽然是个“裱糊匠”,但还是有把国事处理好、解决根本问题的想法。

再加上此时。

张昭大致上明白怎么回事:你可以说弘治皇帝没有“远见”,但他确实有想把问题解决,让大明变得更好的意愿。

弘治皇帝并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自身的水平有限。这和其成长环境有关,充满着黑暗和邪恶。但是,他愿意听取意见,任用人才。如果他觉得对大明有利,他会支持。

关键在于如何“说服”他。

一个三十三岁的皇帝,执政十五年,有些思路是固定的。张昭之前还是太急。或者说,他在弘治皇帝面前圣眷不够,还不够熟悉,凭什么三言两语就要弘治皇帝支持他的想法?

张昭心中略有些愧疚。

平心而论,弘治皇帝对他确实不错。他是成年人,不会认为“有功就赏”是理所当然。社会上,被人驱做犬马,最终酬劳微薄的事一大把。

弘治皇帝不仅公平的奖赏,甚至赏赐超出他应得的。

张昭郑重的躬身行礼,朗声道:“陛下采纳谏言,励精图治,古之明君不外乎此。如汉文帝,如宋仁宗。国家中兴,乃陛下之功。臣愿为陛下披坚执锐,扫平寰宇。”

弘治皇帝禁不住笑起来。他不是那种雄烈的皇帝,笑的有点温和,开口道:“张爱卿,朝中拍马屁比你好的人很多。但做事如你这样得力的却很少。朕信的过你。你我君臣一起,让大明变得更好。”

“臣遵旨。”

张昭面圣之后,第二天午后朝廷要开报禁的消息就开始在京中流传,还有约法三章的条令。

稍后,刘大夏的奏章被留中。内阁在另外一本请求开报禁的奏章上重新票拟,批红之后,下发到六科,形成圣旨,颁布执行。

针对真理报阻塞言路的舆论迅速的回落。

京中大小衙门、权贵,都在张罗着创办报纸的事宜。早有准备的户部郎中李梦阳率先打出旗号,创办“文学报”。当今明朝文坛两大派系。

第一,李东阳的茶陵诗派。第二,就是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各领风骚。

随后是在刘大夏、李东阳等人支持下由通政司延续原来的旗号:邸报。

这一段时间,报社镇那里人来人往。印刷工人、记者、编辑、报童这都是报业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

国泰商行的印刷机,定价1000两白银一台,也在被下了二十几台订单。

张昭在李幽代表李东阳来和他沟通将北直隶卫所往辽东移民的事宜后,他知道他在京城安逸的时间不多了。

但是,他还有一件事没有处理。

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军纵横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义之师?第七百零九章 百感交集第六百七十章 事情还得人去做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美丽的冬季(中)第两百六十二章 别人眼中的张昭(上)第三百九十六章 好!好!好!第两百六十四章 冬季的日常(一)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论盐商、盐法第六百五十六章 医院探视第一百一十七章 退出舞台第两百三十七章 封爵第五百一十五章 胆气极壮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盐业要完第一百九十二章 初战(上)第六百七十六章 如何解决第两百五十一章 书信第三百三十九章 孟先生论史第五百六十一章 相逢(中)第两百三十四章 集体婚礼第七百三十九章 招考制度第四百零六章 有些东西是底线第两百一十一章 军议第两百八十四章 新生意(上)第二十章 新计划、返乡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赏、结束第四百三十五章 相公,下令吧第四百四十五章 明示天下诸国第一百零八章 初入军营第六章 未果、等待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论报第九十七章 武英殿中露峥嵘(一)第七百三十四章 杀!杀!杀!第一百一十八章 淬炼(一)第三百四十二章 结束。第两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七百三十八章 结束第三百八十八章 自然增加第三百三十五章 人多力量大第四百四十二章 各地知晓第一百八十一章 军议第两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六百二十八章 燕滨大哭第七百零一章 文章如何第四百二十章 愤恨、初战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论盐商、盐法第六百四十二章 应对第两百六十章 王小娘子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获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再临第六百五十三章 结案第两百四十八章 凭吊第三百零四章 汤玄策的人生(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态(二)第五百六十三章 胜却(上)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会第七百零一章 文章如何第三百二十六章 月影第五百八十七章 准备杀鸡第五百一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四十一章 微澜起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三百五十五章 竞争不过第两百八十八章 弹劾奏章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第七百三十四章 杀!杀!杀!第四百八十九章 辽东总兵的讨论第五百三十三章 李幽到来,潜忧第五百五十章 张昭的微笑第一百七十八章 要到密旨第四百零二章 真奸诈第两百六十一章 没法折腾第五百五十四章 学谁?第四百四十二章 各地知晓第六百四十章 分崩离析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门而入第四百六十九章 树大招风第七百一十七章 变故起第三百一十八章 孟先生第两百六十九章 将归(上)第四百八十七章 张泰平的选择第五百一十章 朝鲜国的对策第三百三十二章 金凤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轰动第六百六十三章 道观成第两百八十四章 新生意(上)第五十六章 成长(下)第两百九十二章 税务使第六百五十六章 医院探视第四百零三章 抄家第六百三十四章 发难(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国数学第四百九十三章 宁远卫请战第两百八十一章 说服岳父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第三百零八章 废除卫所开始第三百四十一章 张皇后的决定第两百零四章 拜访王恕(上)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个时代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