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达成基本目标

暖阁里的大臣中有人发出轻轻的惊讶声。

张昭一个武将,倒是对国朝的典故知道的很清楚。这是认真做了功课啊!

在明朝可没有什么公共图书馆、也没有中国知网这样的网站,想要知道这些数据,只有一个地方:翰林院中的藏书阁。

张昭能知道,当然是请李阁老帮忙的。对于李大佬而言,在翰林院找点资料还不简单。

首辅刘健神情没有任何的变动。

开玩笑,弘治皇帝登基之前,他就是翰林。而弘治皇帝登基之后,他是阁老,张昭说的数据他不知道?余子俊的奏章他没看过吗?

那怎么可能?

他当然知道随着京师的人口繁衍要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增加。

以前,历次增加都是直接调派军士给五城兵马司,或者增加一名官员。

而按照张昭的提议,把五城兵马司统合起来,不仅仅要增加人手,还要调整京师地面上各衙门之间的职权。这样搞出的动静太大。

所以,他在张昭的奏章上的票拟是“镇之以静”。他不愿意按照张昭的建议去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

有旧例可以遵循,且行之有效,为何要用张昭这不知道是否有效的办法呢?

张昭洋洋洒洒的说完一段话,刘阁老无动于衷,他并不气馁。因为,这只是铺垫而已。

“所以,要增加京城内外的治安力量是共识。问题是以何种方式增加?或者说,如何有效的治理新增的人口。

下官以为,核心部分,就是户籍。京师每一个人的区别,不在于姓名、年龄、容貌。而在于其手里拿着的由官府颁发的户籍。这是其身份的证明。

所以,五城兵马司应当具备户籍管理功能。而为了方便外地百姓来京工作、居住、生活。应当依托户籍,由五城兵马司重新构建一套‘居住证’系统,把所有的人都纳进去。

然后,五城兵马司应当有京师刑名之权,确保其在治理时的权威。五城兵马司没有杖型以上的刑事案件处理权限,如何震慑犯罪分子?

这是下官提议的逻辑所在。

下官知道如今国库空虚,须得谨慎增加官吏编制。但是,依照下官的建议,其实耗费并不增多。

其一,若按照旧有的制度,东城兵马司至少要增加两百军士。而依下官的提议,依托于地方上的坊、铺,设立若干分所,官一名,吏员若干,专职处理坊、里中的事务。

若有刑事案件,即可派人上报。由总部进行支援。所需钱粮远低于新增两百余军士的花费。

其二,京中其余各处都设立分所,确保每一个里,每一个坊都有分所。如此,既加强治理,又可节省花费。但是,以急递铺伙夫、弓兵的素质断然无法胜任,所以,下官说需要考试选拔。”

说完之后,张昭向刘健拱手一礼。

暖阁中陷入沉思中。张昭说的信息量有点大。

首先,按照张昭的说法,新成立的警察局必须要握有户籍管理的权限。那意味着宛平、大兴两县的县衙就剩下差衙的职责。权力被侵夺。

同时,警察局还要向上侵夺刑部的职权。

大明朝的京师重地,极为慎刑。按照大明的国情,外地知县都一百杖之刑的权力。到京师之中,知县和知府都没这个权力,这是刑部的权力。再大的案件,那就要请天子圣裁。

所以,张昭说来说去,就是刚刚吏部尚书马文升总结的:总览京师司法之权!只是他这么解释一通,说服力大增。

管理户籍是管理百姓的核心要点,这但凡是大明朝的亲民官就知道啊!不然,太祖皇帝设户籍干吗?百姓为何出门要开路引?

其次,张昭主张依托本朝的坊、里、铺设分所来治理。这是众人没有听说的。

所以不怪谢迁刚刚要反对,说警察局里的衙役权力过大,势必会鱼肉百姓。

大明朝的制度,百姓的居住区在城内叫做“坊”,在城乡结合部,叫做“厢”,在乡间叫做“里”。

除开这一套体系之外,还有一套驿站体系。即水道交通要道,每隔十里设驿站、急递铺。

所以,京师的治安地图上,划分为五城三十六坊五百余铺。体系是五个巡城御史,地位最高,可以判决各种小案件。

其下是五城兵马司,设官吏,有弓兵百余,下辖的急递铺再出三五人。算下来有两百多直属下属。以兵马司衙门为“据点”。负责侦缉、捕盗、防火等事务。

再其下,就是五个巡捕营。权力最小。负责每天晚上的巡逻和听命令抓人。

张昭现在的意思是,不按照交通要道去把控治安,而是把直接把分所设立到坊、厢、里中。依托人去治理。这样反而花费更少。

但是,他这个办法要求的“衙役”们的素质非常高。最少要识字吧?所以要考试。

暖阁中所有官员都看着首辅刘健,等待他的决策。只见刘首辅微微皱眉。

所谓: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且不说刘健治理国家的能力,至少他在下决断时其实是非常果断的。他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绝非言语所能动摇。

张昭赶紧抬头,看弘治皇帝一眼。

这时,弘治皇帝开口道:“朕以为张昭所言有理。最少可以在东城试行之。刘先生以为呢?”

刘健其实是打算拒绝的。但弘治皇帝话都说出口,而且张昭把逻辑都解释的清楚,形势营造到这里,想一想,躬身行礼道:“臣请先在东城试行。若行之有效,则在京师执行。”

张昭心里长长的松出一口气。总算是完成基本目标。

能让刘健“唾面自干”的人,只有弘治皇帝。其他人都不行。他今天就是说的天花乱坠,刘阁老该不同意还是不同意。他早就有心理准备。

他这一大段的解释,看似是说个刘阁老听的,其实是说给他人听的。为的是营造形势。

明代的辅臣制度,在弘治朝而言,还是很有生命力的。但是呢,对于辅臣们而言,它有个问题,首辅执政靠的是个人威望,而不是个人党羽。

当前而言,首辅刘健是没有搞“指鹿为马”的能力的。

所以,这就意味着,刘健需要衡量,他是“就坡下驴”,还是耗费自己的政z声望,硬顶弘治皇帝拒绝张昭的提议。答案现在出来了。

之所以说是完成基本目标,是因为张昭当然是想直接一步到位啊!成立京师警察局。但,现实是大明朝的文官力量依旧非常强大。

但能完成基本目标,也算不错。他心里满意。

张昭内心一段独白,在场的庙堂诸公,基本上心里都明白。

这时,弘治皇帝主持着会议,垂问道:“三法司对张昭提出的清扫行动有何看法?”

第五百三十二章 覆灭福余卫第三百九十五章 危机忽至第三十一章 余波第四百章 抵达古北口第五百八十八章 花魁娘子第五百二十七章 虎尔哈部的抉择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国公府第三百九十二章 筹备成立第六百八十一章 敌人是谁第三百五十八章 落幕第五百三十四章 张昭的方案第四百八十一章 交锋(四)-刘大夏的反击第两百九十五章 京师半日(上)第六十四章 生员(四)-第二阶段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抓捕第十七章 不再有兴趣第两百四十一章 赠君明珠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态(二)第七百一十九章 如何掠夺第六百六十六章 聊什么话题第四百四十三章 召见第一百一十章 推的一干二净第三百八十八章 自然增加第一百零四章 明星般的青年第五百二十一章 捷报第七百三十九章 招考制度第五百三十八章 齐聚阿城(中)第四百二十二章 小镇雨后的茶第两百九十一章 激辩(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退出舞台第七百零四章 一夜激荡第四百二十一章 还是大明的百姓第三百八十二章 查明情况第两百一十七章 更加危险第十八章 进京第四百一十一章 战争的氛围第三百八十四章 营救成功,只是开始第六百二十七章 府里的晚餐第五百五十八章 沈阳城中(中)第一百零六章 新的难题第五十五章 成长(上)第七百零八章 李梦阳读报第一百三十九章 露台上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两百三十八章 张昭的收获第三百八十四章 营救成功,只是开始第六百三十一章 密谋第五百一十八章 诱敌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楼(上)第三百九十章 张昭的圣恩第三百三十二章 金凤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击第六百二十一章 冲突(下)第两百八十四章 新生意(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赏赐第一百九十七章 决意南下第两百五十五章 王恕的态度第四百九十七章 不欢而散第二十二章 恶客上门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沈阳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三百五十章 列强的套路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阳城中(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刀杀人第六百二十四章 硬顶第五百五十八章 沈阳城中(中)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两百六十二章 别人眼中的张昭(上)第四百二十章 愤恨、初战第三十三章 留取待春深(下)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个邀请、战报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阳城中(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谈判开始第四十三章 意外第六百二十七章 府里的晚餐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局已定?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子监改革(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九十四章 被御史弹劾第六百零九章 设立枢密院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四百四十九章 三刀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明君第两百八十六章 人才第六百五十五章 军方第一人第三百二十章 教育设想第七百章 局势将往何方?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愿效法前贤第三百零三章 汤玄策的人生(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往大帅岭汇聚第五百二十一章 捷报第十三章 宫中太监(下)第三百零六章 美食第六百七十三章 葫芦里卖什么药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决定第两百三十七章 封爵第五百七十五章 终章(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就是我的第六百零七章 出乎意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