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总督制

(ps:上一章修改了一下。)

李首辅宦海多年,且是天下最顶尖的权谋人物,他几乎是一眼就看穿张昭的“打算”,径直点出来。

李东阳的性格和前任首辅刘健还是不同的。如果方才御前的是刘老大人,张昭估计要被当场喷口水。李东阳则是把张昭拉出来说。

当然,话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能因为李阁老的语气缓和就轻视他的态度。

张昭和李东阳的私交其实还不错的,把话摊开说,拱手一礼道:“元辅,大宁那边传来消息,初步判断鞑靼人接下来的春季攻势可能会重点抢掠榆林、宣府外的两座互市城市。

李逍遥带着新军营一团,外加一万团营精锐,这些兵马就足以和鞑靼精骑决战。所谓的节制只是个名头,假设督抚、边将们不听,并不会影响战局。”

说着,张昭再行一礼,“元辅,国朝的军队想要恢复太祖、太宗时期的战斗力,必须要保持军队的纯粹性。军队只管打仗的事,而不要将政治掺和到其中。

我知道很多人担心军方实力过大将来会导致藩镇之祸。学生在这里向元辅透个底,大明军队的改革的目标,是要确保以一支支正规军的控制权在多人手中。而非一人说了算。而且,要定期保持轮换。”

和聪明人说话,张昭不需要把车轱辘话来回反复的说。

唐朝时期的藩镇之祸,根本原因就在于节度使权力太大,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所以,张昭老早就给李东阳说过:财权归朝廷。幽州商行他都要逐步的交出去。

这次即将爆发的战争必须要朝廷拨款才能打。只要进入火器时代,现代战争打的就是银子。想当“藩镇”,仅仅是靠军队是不行的,必须要财团支持。

宋朝继承之后,对藩镇之祸的纠正很多就是对的。比如:增加中央政府直辖的军队:禁军。当然这一条过头了。直辖,不是说把禁军关在京城里不打仗。

比如:用后勤控制军队。宋朝的武将们的后勤必定是掌握在文官们手中。其官名是:转运使。

张昭的“想法”对宋朝的制度是做了修改的。中央政府直辖军队这一点保留。后勤则由军方自己掌控。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

他这自然是照抄照搬现代的军队建设经验。在保证军队的忠诚这上面,他还是敢打包票的。不管是双首长制,还是参谋部制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当然,这个忠诚是对皇帝、国家的。

另外,回过头来看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其实也不能说全是问题。我们要注意一个基本的事实:唐王朝是可以叫做唐帝国的!

想想看,大英帝国当年是不是在全球各地到处设总督管辖各殖民地的地盘?总督是不是当地的军政一把抓?

这是“国情”所决定的。地盘大,人口多,当地情况复杂啊!那年头的交通、通信又不发达。

宋、明想设“节度使”也得有地方安置啊!西域、漠北、中亚、东北、外东北这都不是两个王朝的地盘(明王朝的奴儿干都司并未真正的统治过)。

所以,以张昭的估计,明王朝有朝一日可以称为“明帝国”的时候,同样要设置总督来管理各地。而“节度使”这个名字八成没人敢再用的。

以史为鉴,唐王朝最终崩溃在“节度使”这个制度下。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也纷纷失去。

(当然,英国这有当时世界思潮的原因。但确实很多总督都是推动者。譬如,南非。其第一任总统斯瓦特就是英国的南非总督。注1。)

因而,明帝国的总督制肯定也是要改一改的。我们与英帝国相比,有两个非常有利的条件。第一,我们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

不像英帝国、美帝国,他们是要讲血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我们的核心认同感是“礼”。

第二,地理接壤。这可不是海外殖民地。中央王朝的掌控力度要高得多。历史中就有一个例子:俄罗斯帝国。也是用总督去管理各地的吧?

最终,俄罗斯帝国其几经起伏、灭亡。而至今毛熊的基本盘都还在,对不对?

李东阳微微皱眉,同时略感无奈。他必须要承认张昭说的一定的道理。但他是进士出身,天然的希望大明的军队能在内阁、朝廷的掌握中。

张昭现在是只认皇帝,而且要将文臣逐步的排斥出军中。他心里能舒服?

但他同时知道,张昭如果下定决心,至少他在此时是拦不住的。没有那个皇帝是傻的!军方大将如此给力,皇帝会不要军权?所以,他感到无奈。

不过,李东阳的性格有点诙谐,半真半假的道:“子尚,假设老夫不同意呢?”

张昭给话搞得轻抚额头。他不知道李东阳说的是真是假。其实,他这么有底气,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英国公将会支持他在九边废除文臣督军的制度。

这是推荐成国公之子朱凤去皇家军事学院的利益交换。

换言之,日后的文臣总督、巡抚可以管多个地区,可以下辖军队。但不能再管辖正规军(火器军、常备军),其下辖的军队只能是地方上的守备团营。

正规军的调动权、指挥权、后勤全部在枢密院。

李东阳见张昭的模样,哈哈一笑。张昭心里一松,否则他会很难办的。

两人正要说话时,萧敬出来,里头弘治皇帝传召。两人进到暖阁中。

李东阳躬身行礼,道:“陛下,臣和张昭已经商议过。重点防御宣府、榆林。同时从京师中派新军营一团、十二团营精锐一万出大同,伺机出塞…”

弘治皇帝这时微微靠在床榻上,垫着枕头,一边听李东阳汇报一边问询几句,等听完后,道:“国事就托付给李先生。”

李东阳感激的躬身道:“臣定当竭诚而为。”大明是不设丞相、宰相的。“以国事累先生”,这是君王对宰相的交代。弘治皇帝如此交代,于他而言是一种荣耀。

弘治皇帝又叮嘱张昭道:“子尚,务必不要让鞑虏伤朕的百姓。”

张昭斩钉截铁的道:“请陛下保重龙体,静候佳音。此战大明必胜!”

弘治皇帝温和的笑一笑,道:“好。”

张昭和李东阳一起告辞出万寿宫。张昭道:“元辅,胡骑如此嚣张,不过是大明国库还未充实起来。说到底都是钱的问题。元辅,朝鲜问题不能再拖。”

李东阳一阵无奈,迈步往西华门走去,道:“子尚,你还有心思折腾东边。回头一起议一议吧。”

李首辅智谋归智谋,他同样是一个很务实的阁臣。对来钱的事,他同样很感兴趣。

张昭的想法、奏章,他作为首辅自然是看过的。控制朝鲜王国只是第一步,最终目的是东瀛岛上的白银。这是解决当前大明财政困难的捷径。

第六百八十八章 标准套餐第六百八十三章 抓捕、论盐第一百三十四章 谁比谁傻?第九十八章 高估了武勋集团第一百五十六章 会操前(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淬炼(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谈开始第三十七章 两成第一百九十八章 报捷(上)第五百章 停止待勘第四百零八章 张昭的调整(上)第两百五十一章 书信第六百六十一章 论兵第九十一章 帝与后第七十九章 李东阳(上)第两百三十七章 封爵第六百四十六章 突然的刺杀第四百八十六章 任务、离京第四百五十一章 回开平中屯卫第三十五章 新生意第四百四十五章 明示天下诸国第四百五十八章 家中收入和支出第三十章 考前准备(下)第三十一章 余波第六百一十九章 冲突(上)第六百零四章 进退两难?第一百二十三章 隔空对话第六百零七章 出乎意料(下)第六百零九章 设立枢密院第两百六十七章 不待见(下)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获第七百二十八章 抵达汉城第一百八十五章 西北地形第三百四十四章 谈判开始第三百六十四章 鞑靼之地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看好第五百一十八章 诱敌第两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第四百七十八章 交锋(一)第六百四十三章 总督制第两百二十二章 与子同袍(四)-创造出的战机第四百零七章 新军营的战略第三百一十章 冶炼工匠第两百三十七章 封爵第六百九十七章 转机第三百四十五章 变故第七百章 局势将往何方?第四百章 抵达古北口第三百三十章 经济压力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看好第四百一十八章 庆祝、道别第两百一十七章 更加危险第六百八十六章 纷争再起第四百二十三章 朵颜卫的对策第八十八章 丫鬟、诡计第九十九章 局势再变第六百七十五章 欺诈第两百四十章 月夜浅谈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论报第四百八十七章 张泰平的选择第五百二十六章 各自的难题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群众第六百五十一章 刺杀的原因第三百二十五章 定国公府出手第一百六十九章 道旁遇圣人第四百九十六章 祖宗基业不能丢第七十三章 生员(十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第三百九十九章 战争债券第三百五十九章 悠闲半日第两百六十四章 冬季的日常(一)第两百六十一章 没法折腾第四十八章 京西少年(二)-谁才是傻逼?第三百八十章 回京的任务第两百八十八章 弹劾奏章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第六百五十三章 结案第两百二十章 与子同袍(中)第三百一十二章 阁老之语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献第十四章 知道身份、规划第三百八十五章 宫中议事第三十六章 董朗的决定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顿第六百六十四章 畅论第两百七十一章 封爵,实至名归!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为公马文升第六百四十二章 应对第三百四十三章 第一红人第六百二十二章 恐吓第三百三十六章 臣请独奏第四百八十六章 任务、离京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一百七十六章 惊闻入寇第七百二十二章 安排妥当第五百八十八章 花魁娘子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击第五百三十章 新情况第三百七十三章 张泰平的选择第四十二章 刘瑾的建议第七百零四章 一夜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