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献策

“好极了!”

李自成十分高兴,他本想要走过去亲手将李过扶起,但是牛金星却赶忙在一旁劝说道:“陛下千金之躯,岂能轻动?此为人君体统。”

这才改为让刘体纯过去将李过扶起,刘体纯本来就和李过关系莫逆,他们两人握在一处后,刘体纯麾下那一队吹鼓手也大奏音乐,诸将便都欢笑出声。

李自成也在这阵鼓乐声里开始前进了,天子圣驾的左右是军容整齐的二百骑兵,全是甘草黄高头大马。这二百骑兵的后边是一位传卫武将,骑在马上,身材高大,擎着一柄黄伞。黄伞左右是十名驾前侍卫武将和传宣官,都是仪表英俊,神情庄严。

然后是李自成本人,他穿一件绣着飞龙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绸袍,腰系杏黄丝绦,头戴宽檐白毡帽,帽顶有高高的用金黄色丝线做成的帽缨,帽缨上边露出耀眼的金顶。帽前缀一块闪光的蓝色宝石。黄伞,帽缨,袍上的绣龙,说明他已是帝王,而淡青色龙袍和帽前的蓝色宝玉,表示他是“水德应运”。

李自成本来就身材魁梧,今日身穿戎装,腰挂宝剑,骑在高大雄骏的乌龙驹上,更显得他的威严和英雄气概。

因为大家在太原的时候,就已经议定,解除真定之围以后,不仅要扫荡歼灭所有东虏,而且还要继续北伐,直捣于京师。

所以太原的文武朝臣,只有很少一些人跟随田见秀留守太原,绝大部分官员都在军队之中。除了牛金星和宋献策跟在李自成身旁,以备皇上随时有所垂询外,六政府的尚书,也差不多都跟在军中。

按照大顺制度,这班文官们,因为天子是戎装,他们今天都穿的是蓝色官便服,暂以绛色丝绦代替玉带。

但为着在东征的路上可以显示文官的官阶,官便服上也有补子,颜色是淡蓝。牛金星是一品文臣,所以补子用金线绣着一个大的云朵。宋献策的补子上绣着两个云朵。尚书暂定为三品,补子上金丝线绣了三朵云。

“终于到了这一天了!”

大顺军的诸将们,每个人胸中都好像有一团火焰在燃烧着。这是大顺开国的第一场大战,如果胜利,接下来大顺军就将直抵京师,之后削平南方,就更加是轻而易举。

眼看着数万里的锦绣河山,即将为新朝所有,大顺军全体上下,所有将士,都正为之感到心潮澎湃。

除了张鼐布置在前头的近万兵马以外,现在在李自成的左右,尚有整整八万余人。加上张皮绠在井陉关的那些守军,李自成已经掌握了大约十万的兵力。

如此庞大的军队,阵列绵延充塞于整条井陉道上。从山岭上向下望去,青石岭间,处处是金戈铁马齐鸣之声,战马的嘶吼、将士的声语,战声昂昂,气冲斗牛。

这是大顺军的长城!

“啊,太阳怎么起了风圈?”

宋献策仰望天空,突然自言自语了起来。李自成一边抬头仰视一边问道:“怎么回事?”

宋献策答道:“古人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其实日晕也是刮风的预兆。只是平时阳光较强,能看见太阳有风圈的时候不多。”

“主何吉凶?”

“并不主何吉凶。但要防备大风中飞沙走石,旗折马惊。”

“宋军师要卜上一卦吗?”李自成只是对宋献策突然表现出来的神叨有些好笑,“看看明日将是什么风向?”

宋献策摇头说:“不必。我过去卖卜时曾经在北直隶待过一段时间,北直隶一到夏天,必吹东南风。风是从海上来的,倘若是挟着雷雨,可以刮一天两天。如今是旱天,可能只是阵风,刮一阵即可停止。”

李自成点点头,也觉得此事无关紧要。他转而去和李过商议御敌之策,大家一边谈话,一边组织着这庞大的十万兵马准备出关解围。

只有宋献策走在最后,他的心头莫名生出一股压力。

宋献策在到李自成军中之前,虽然是一个江湖术士,但是他在同代的江湖人物中较有抱负,读书也较多,诸子百家之书,多曾涉猎,对于几部古典兵书名著,如《孙子十家注》等,特别下过工夫,精心研究。另外,他也略懂风角、望气、奇门遁甲等等知识,所以他能与一些负有不羁之才而对朝廷心怀不满的文人结为朋友,受到敬重。

宋献策虽然浪迹江湖,隐于卜筮,非儒家科举出身,但是他很明白君臣之义,深感李自成对他的知遇之恩,几年来竭智尽虑,为闯王赞襄鸿业。

他竭尽思虑,思考着接下来顺军和清军之间决战的情况。虽然张鼐和张皮绠都说清军主力在围攻真定,那么想来这么短的时间,即便皇太极断然调兵,清军也只能是仓促之间集合,决战的准备肯定非常不充分,相比士气高昂的大顺军,清军一定会落败。

唯独这一切过于顺利,让宋献策心上总是浮着一层阴影。

他心中隐约感到不安,可是又窥不到皇太极用兵的奥妙,以现在的情报来看,清军的确是大大处在下风,不用多想,胜券本来就操在顺军之手。

过关城的时候,宋献策从自己骑的骡马上下来,步行走过城门。他身材矮小,一腿残疾,所以江湖上或称他宋矮子,或称他宋瘸子。

宋献策一踮一踮地向前走去,远远看到张鼐带着一队骑兵恭候在前面不远处,看来顺军兵马集结的差不多,大战是即将爆发了。

由于习惯,他又一次抬起头来,望望太阳,忽然看见,有一条又细、又直、又长的白云,从东向西,横过太阳中间。他大惊失色,不觉在心中连声惊叫:

“白虹贯日,白虹贯日!”

牛金星不知道宋献策在想些什么,只是催促道:“我们该走了!”

宋献策听见呼唤,又忍不住向那一条又细又长、横贯在太阳中间的白云望了一眼,再次在心中惊叫:“果然是白虹贯日!”

他赶快下岗,踉跄一步,几乎摔跤。心里想不明白这预兆着什么,只觉得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决战,很可能不会如大顺文武群僚们设想的那样简单轻松。

为着万一考虑,宋献策又赶到李自成的身边,最后劝谏说:“陛下,这一回东虏倾巢而动,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绝大多数,还有汉军旗的几乎全部,都悉数南下。敌人兵力强大,一定要慎之再慎。”

李自成低头略一沉思,向军师问道:“差不多是十余万人马吧?我们加上真定附近的守军,兵力和东虏相差应该并不大。东虏久攻真定不下,士气已衰,十万人只能充作五万人看待,不成大患。”

“陛下,满洲兵强劲,未必因为一次攻城失利就丧失了锐气。满洲兵过去那么多次打败明军,近来还在大同和雁门挫败我军,我们不能不防啊。”

牛金星笑着说:“满洲兵锋的确锐利,不过大同和雁门战败,不是我军战斗不利,而是因为宣大边军叛降的缘故。我看连李来亨这样的年轻人,都能两次打败满洲兵,满洲兵即便精锐,也就是这样罢了,掀不起大的风浪。”

第八十七章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第三十二章 满洲的国运不久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关中有何罪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在开州吗第十九章 清田驰禁第六章 明末商税论第六十二章 仆固怀恩第十二章 废两改元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爱新觉罗杀无赦第十二章 闯营的胜利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六十二章 山中岂桃源(一)第八十八章 虏必有诈第三十四章 鳌拜震惊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溃围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铁马之象第四十四章 黄河之冬第一百三十九章 怀来宴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八十二章 狗鞑子不过如此第一百零二章 湖广大扩军第十二章 鳌拜第九十六章 剿总行辕和绥寇公署第五十二章 搜杀第十四章 明国西地诸帅第三十四章 陈可新被捕第十九章 强攻屏风寨(五)【求收藏!】第一百章 何洛会多虑第七十九章 扑夷陵(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闯军大东征第十一章 兖州军民第七十九章 扑夷陵(五)第九十二章 宋和记第十章 狼真的来了第五十四章 崇祯第三十二章 公子郑成功第七十章 牛李党争第八十二章 狗鞑子不过如此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国之谋第三十一章 踏过士绅街第十三章 老营改革(上)第三十六章 人才储备第九十一章 大顺骑士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第八章 科举改革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节帅(下)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编制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九十九章 合中国之力,灭绝其种类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一百二十三章 铁马收取兴庆府第三十九章 小虎队第八章 英雄气第七十二章 花关索(中)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闯孽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十六章 强攻屏风寨(二)第二十五章 沈庄军的末路第九十二章 皇太极之梦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栋第十三章 谁来当皇帝第七十四章 鸡肋的巨人们第五十七章 漕运整顿第六十四章 徐徐为阵,夏风乱舞第四十三章 杨嗣昌的终局(七)第十章 李锦和李鼐第六十五章 孙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四十四章 李来亨的秘策(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华的大家庭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五十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三)第十一章 龙沙谶第一百章 扬武蓝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三十四章 清军的邪教徒使者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点进攻,我全都要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来亨:多难兴邦吧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师第二十九章 朝鲜第二章 这里不是魏博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三十三章 洛阳春光好(十)第三十九章 真定军议第一百一十章 坑尽胡虏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变第二章 这里不是魏博第八十九章 体制第五十五章 贺镇精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