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朕不为寡人

“圣驾已至——”

从太原出发的将近十万大顺精兵,东出娘子关,在张鼐率领先锋骑兵赶抵井陉以后,李过和宋献策又带着一支兵马陆续抵达井陉关上。在他们的身后,狭窄的山岭峡谷之中,已经完全被顺军将士充塞,旗帜招舞犹如重叠密布的云朵,深蓝色的罩衣和战袍,则好像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

在大军的中央,数面高高立起,迎风飘舞的明黄色旗帜,代表的就是永昌天子李自成的位置。

黄纛之下,还有许多甲骑游走戒备,威势一点不比真定城下清军的御帐要差。李自成坐着金色的皇家辇毂前行,除了田见秀因为雁门之败,受到了一些冷落,现在被留在太原负责留守之责以外,大顺朝的其他文臣武将,几乎全部环绕在李自成的左右,尽数跟随在这一支大军之中,赶赴井陉。

李自成经过十多年的艰难苦战,几经挫折,血流成河,终于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上了。今日的决战,在明眼人看来都知道将会决定此后天下数百年的命运。

大顺军全军上下,所有文臣武将,在抵达井陉关后,从张鼐和张皮绠那里获知了清军的动向以后,都兴奋鼓舞,认为清军顿兵坚城之下,久攻真定不克,调兵想要抢占土门关关城又被张鼐挫败,看来是气数已尽,不会成为大顺的强敌了。

日头闪烁,李过先带着一支御营亲军开道,李自成则在城外提前用了早膳以后,才进入井陉关的关城里面。他一边走着,一边想起许多问题,如今在李自成的胡思乱想中,他想到称“孤”和称“朕”的问题,不禁微笑了。

李自成起小过着贫苦的日子,向来只有一个“我”字的称呼。他攻破洛阳,建立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的旗号以后,当时以牛金星和宋献策为首的文臣们一致建议他自称为“孤”;他对国王自称为“孤”的事并不陌生,戏台上国王或是自称为“孤”,或是自称为“寡人”,都不自称为“我”。

李自成小时读过《孟子》,梁惠王对孟子说话就自称“寡人”。如今已经建立大顺,改元永昌,受文武百官朝贺。当时文臣们都向他三跪九叩,山呼万岁,将他看做是开国皇帝,所以建议他自称为“朕”或者“寡人”,以正视听。

但是李自成出于习惯,仍旧爱用“我”字。他口头上说不惯“朕”,更加不喜欢用“寡人”这样的称呼。

从小的时候起,李自成在家中就不大受到重视。除了李过这一个名义上的侄子,实际上的兄弟以外,他本来就没有几个家人,邢夫人和高杰的背叛,更让李自成感到分外的伤痛。

这一回李来亨将邢夫人送去太原,就让李自成想起了自己这大半生来,在家庭生活上的失败。他虽然和高夫人有很深的感情,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是因为邢夫人的缘故,又始终对于家庭生活怀有一层深层次的恐惧感。

邢夫人到太原后,李自成没有去见过她一次,只是嘱咐牛金星妥当安排邢夫人的生活。最好要让她过上充裕而安定的日子,对于邢夫人和高杰的子女,李自成也希望他们能够没有顾虑地好好生活下去。

在太原时,李自成这样和牛金星谈过这个问题:“我……朕是个莽夫,从前在银川驿站讨生活的时候,已经亏待了家人太多。补之那时候还是个半大小子,一个月里却有十几二十天来驿站帮我做活计。这也全赖我总要去大包大揽帮别人的忙,最后自己又完不成活计,反倒是连累了补之特别辛苦。

后来驿站欠饷太久,大家公推保举我去讨要薪饷,惹出了不少事情。家里人总是埋怨我,又没有什么好处,何苦于一次次为别人出头呢?

唉!所以启翁你让我用‘寡人’自称,我实在不喜欢。我是不愿意做一个寡人的,我站出来打杀十几年,初时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讨一个公道、出一口恶气,后来却是想要天底下更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公道可去依靠……你说咱们办得到吗?

我不想做一个寡人,启翁,等平定了东虏,我们打到北京以后,我想就应当好好补偿一下我的家人兄弟们。补之也是,我给他将名字从李过改成李锦,这件事情启翁你,还有玉峰和双喜,是不是都有些不大高兴?我听说有一些人在传话,说给补之改名字,是因为我将来要大顺的皇位传给他……

今天我可以和启翁你先透个底,我自己虽然还没有老,但年纪也不小了。过去的半辈子,我总觉得许多地方对不起补之,太劳累他了,今后即便皇储不是他,我也一定要让补之的子子孙孙,都和我的子孙同享万世的太平富贵。”

李自成对牛金星袒露的这一番心迹,全是他的肺腑之言,真诚质朴的全无人君之象。可是牛金星又到底能够听进去几分呢?

永昌天子对于大顺朝里田见秀、牛金星这一党党人,和李过之间隐隐约约的矛盾,早就看的清清楚楚。

但李自成也相信,他自己还在春秋鼎盛的时候,平定东虏以后,还有大把的时间好好调解双方。依照他的性格,自古开国君臣之间,往往会有的一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剧目,李自成是绝不愿意上演的。

他只希望平定东虏,一统海内以后,百姓可致太平,君臣可同富贵罢了。

“朱元璋从当兵开始,出生入死,历尽千辛万苦,费了十五个年头,终于夺取天下,建立明朝。我自起义至今,你说巧不巧?也恰是十五个年头!”

李自成看着井陉关雄伟的关城,抚须微笑。牛金星则借着他的话说道:“洪武帝身经百战,驱逐胡元,建立大明,功业远远超过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可是洪武帝将小明王沉水,其道义又不比万岁高崇了。”

李自成感叹道:“只可惜大明朝不到三百年,只有二百六十年就亡国了。我大顺朝决不如此!”

李自成左右的中营亲将李友、吴汝义等人都顿首道:“大顺朝当然是万世一统!”

李自成哈哈笑了一声,说:“启翁给我讲解史书,我看自古没有不亡之国;周朝虽说有八百年,但是平王东迁之后,过了两代,周天子徒有虚名,十分可悲。大顺朝如果能够享国四百年的国祚,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深明《易》理,兼谙奇门、遁甲、风角、六壬之术的宋献策,随即拍掌大笑道:“陛下应运而兴,大顺国运长绵,何止于四百载呢!”

环绕在李自成周围的从龙之臣,一个个在恭敬谨慎中面露微笑,纷纷点头。所有人都是满面春风的样子,大家都认为清军顿兵真定城下,胜利已经多半操在顺军手中,便一个个开始展望起了新朝定鼎天下以后的美好图卷。

这时候前方传来一阵马蹄踏地之声,李过带着一标亲卫奔了回来,向李自成禀告道:

“陛下!清军攻打土门关的大队兵马,已让臣等肃清干净,现在道路平静,清军丢下很多攻城器械狼狈退走,义侯想要请示一下,是否使大军开拔出关,直抵真定城下?”

李过是李自成的亲侄儿,叔侄同岁,自幼一起玩耍,学习武艺,互相厮打,常在地上翻滚,如同兄弟。他们两人的感情之浓厚,还要超过许多人家的亲兄弟。

不过现在李自成已经称帝,李过不能不以特别尊崇的态度对待他的叔父了。为着拥戴叔父的帝王大业,他牢记自己应该时时对叔父执臣下之礼,为其他众多武将树立榜样。今日虽在战场,李过也没有像其他武将那样只行一个躬身作揖的简单礼节,而是特地下马,单膝跪地,再慢慢回报军情。

第一百零六章 扬武剑第五十二章 谢明弦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四十三章 杨嗣昌的终局(七)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顺军万胜(一)第十三章 老营改革(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铁马之象第七章 免赋均田的悖论第六十三章 山中岂桃源(二)第八十章 南阳入楚策第八十一章 闯献曹会师第八十九章 白沟河第七十章 直冲狗鞑中军第十五章 袁时中之心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银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兴大明啊第九十三章 庆功宴(下)第二十四章 席卷黄麻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阳(三)第十九章 欲取枣阳第九十七章 闯军李公子第五十五章 东坡赤壁第八十四章 范永斗第十九章 东西并进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四章 耿应衢的棉布工坊第四十七章 李来亨的秘策(四)第六十三章 孙可望出手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会战开始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六十三章 别动军出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飞云桥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九十八章 联军末路(三)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八十五章 纸币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顾细谨第九十四章 最后一天第八十一章 马进忠欲降第十四章 老营改革(中)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四)第七十九章 飞雨入叶县第七章 鸟铳队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九十九章 联军末路(四)第九十三章 满达海中心开花第四十五章 山阳县中第二十一章 会师商州(上)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胜寨第五十三章 清军裂开了第七十四章 李来亨和罗颜清的蜜月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烂第十六章 赤蛇蜕皮第一百零三章 长安议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五十三章 清军裂开了第九十章 方从哲第二十八章 血战无名山(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这?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师助剿第九十七章 东师出动第八十四章 李来亨用兵第九十一章 高谦日记第一百零一章 谁是泥菩萨呢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八十五章 随州的全面胜利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五十四章 开科万言书第四十一章 李过的问题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九十一章 弹道学第五十二章 陕西遭了二茬罪第七章 鸟铳队第二十章 郝标骑兵第八十章 乡官体制开始动员第五十六章 王辅臣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荐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后一战(九)第九十九章 闯军水师第一百三十章 虫豸搞政治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归见陛下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义王吴三桂第一百二十八章 晋王李来亨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焕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营第四十章 曹营的抉择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辖区第四十三章 姜大将军第六十六章 军议(上)第七十章 放弃关中第八十五章 纸币第一百四十二章 传庭死,大明中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