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宋献策皱着眉头,战局中的种种细节,都让他心中的悲观情绪变得越发浓厚起来。但是宋献策虽然只是一个算命的卖卜人出身,可他却有一种明末难得又少见的士人操守,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还君。

是李自成将宋献策这样下九流的江湖人,提拔到了如今显赫的地位上,宋矮子的心中因此充满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责任感。

宋献策坚定了心中的想法,当即就在黄盖之下、圣驾之前,下马跪地说:

“万岁,从河南开始,臣追随陛下,为大顺开国创业。陛下以国士待臣,计策十中往往采纳有七八条之多,这样的皇恩,臣纵然肝脑涂地,也一定要让大顺军得胜。

今天战场的形势已经很明朗了,看来我们是上了狗鞑子的大当!

东虏很明显是以逸待劳,看不出一丝一毫的疲态来。联系前一段时间顺军在真定附近的探骑都被东虏截杀殆尽,我恐怕东虏在真定城下所谓的久攻不克、士气沮丧也只是一场引诱我们上钩的假戏而已。

大顺军是从太原穿越山路远道而来,鞑子却是在获鹿以逸待劳。而且东虏今天的兵力是这样的雄厚,现在估算一下,或许有十四五万人之多,还比我们近十万的兵马多出一半!”

牛金星见到宋献策如此的做派,很想反驳两句。但是话到嘴边,他又不得不承认,宋献策的判断很可能是最为接近现在战场的真相,终于只能默然以对。

李自成其实也是同样的忧心忡忡,虽然中央战线的两军还没有陷入到犬牙交错的白热化战斗中,可是吴汝义和白广恩带领的炮队,显而易见地在炮战中不是清军的对手。

李自成自己最知道大顺军炮队的威力,在吴汝义、白广恩的手底下,可不是几十门、几百门的火炮,而是将近三千门的火炮啊!

虽然这近三千门火炮,并不都是威力巨大的红夷重炮。其中包括了大量装弹量不超过一斤的小炮、轻炮、子母炮,可是近三千门火炮,在李自成看来还是一股足可以摧毁中原大地上任何抵抗的火力。

在他看来,这样让人叹为观止的火力,即便是全盛时期的杨嗣昌、孙传庭,也完全不可能是顺军的对手。

可是现在的事实,却是大顺军在炮战之中,竟然处于下风……

清军的十五万军队,约有一千门左右的火炮。虽然在火炮数量上远低于大顺军,可是东虏炮兵中红夷炮的数量,却要远远超过顺军。

从炮战情况来看,李自成和宋献策同样感到局面十分悲观。

他明白眼下局势不利,但想到自己在崇祯十三年进入河南以来,直到现在,不管是面对多么艰难的局面,最后都在转败为胜,一路走到了今天,因此并不相信清军表面上的优势,就一定能够打败自己。

越是悲观的气氛,李自成越感到他自己需要提振起众人的信心来,因此反而大笑说:

“宋军师的高见,和朕所思所虑,大抵一致。皇太极果然是一位用兵的大家,也难怪明朝朝廷几十年不能制服东虏,反而是被东虏搞得国穷民困。但朕料想,我军固然是从太原远道而来,那么清军难道不也一样是刚刚攻打完真定吗?

即便清军没有像我们之前猜测的那样,全力围攻真定。可是他们难道不是在真定附近,还被来亨击败了一支偏师吗?

东虏一样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他们的兵马的确比我们多一点,但其中大部分都只是裹挟的明朝官军,并不纯和东虏一条心。只是战局有利于大顺军,那些首鼠两端的明军将领一定会做树倒猢狲散的。”

李自成说的的确不错,就算只是现在,因为张鼐的勇猛冲击,吴三桂都已经慢慢出现了保存实力的想法。

可宋献策却面露苦笑,感叹说:“陛下!今日局面和从前完全不同,皇太极和杨嗣昌、孙传庭也完全不同。兵马有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现在大顺军完全是被皇太极引诱着走,完全致于敌人的步调之中,苦战之下,极大可能将要吃亏。

依臣愚见,趁着现在两军的主力兵马,还没有完全缠斗在一起。我们或许还有机会另外采取其他办法,挽救胜机……陛下,现在立即调动大军,就地设防,或者退回井陉道中,退到土门关或者井陉关的关城设防,我们就可以反客为主了。”

宋献策的悲观情绪,终于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李友就斥道:“战前变阵,必遭大败!军师怎出此言?”

李自成深吸了一口气,他看了看御营黄盖四面那些衣甲精良的战士,最终说道:

“朕也明白,现在的形势略有不利。可是我们——从闯军再到现在的大顺军,我们难道没有遇到过更加险恶的情况?如果局面稍稍不利,闯军就退缩,我们怎么走得到今天!

何况井陉关狭小,轻易容纳不下这么多的兵马军队。获鹿、真定附近,又都是无险可守的平地,就地设法,谈何容易?阵前退却,敌人一追击,大顺军就将成为苻坚的淝水败兵,成为闻风而逃、草木皆兵的笑话,必然溃不成军,还谈什么反客为主?

军师的想法很好,但实在失之保守。逐鹿中原、争霸天下,就好像逆流而上,不进则退,岂有就地设守之说!”

李自成从箭袋中抽出了他常常用来在地图上做标记的残箭,如果李来亨在这里,或许还会因此想起自己在竹溪山中,与李自成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

永昌天子将残箭插在身前的土壤之中,命令李友:“大眼,中军出动吧!东虏的优势是火炮,一旦大顺军的步卒杀入敌人的阵中,他们的火炮就不能再肆无忌惮地轰炸了。告诉将士们,不要畏惧鞑子的枪林弹雨,只要杀到近处白刃厮杀,天下间岂有人会是我大顺军的敌手?”

李友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很可能将直接决定天下的归属,他胸中热血激荡,显得分外兴奋,马上就接下军令,疾驰赶赴前线指挥作战。

大顺军的中央战线,终于全力扑向清军。密集如丛林一般的顺军旗帜,全部向前,连李自成的御营黄伞都一样在向前移动——永昌天子也带着御营禁卫们,即将投身到这最后的全面进攻之中。

李友先带着中营步卒出战,接着左光先也带着一支投降的秦军兵马投入战场。声势浩大的大顺军阵,如掠地狂风一般向清兵扑面而来。

战士们的步伐如此坚定,如飓风,如山洪,如峰岳,如烈火和雷霆,无坚不摧、一往无前。

密集的长矛寒光阵阵,厚重坚韧的牌刀队伍在战尘中好像一面巨大的盾牌,那些手持斩马刀的老本劲兵,就好像是注定想要摧毁清军、格杀皇太极的刽子手。

无数支号角、长号、海螺同时吹响,从战场的一侧直吹到战场的另一侧,最远处横跨数十里的距离,把那些刀枪的森林全部联系了起来。

大顺军将士的洪流,大顺军士兵的海洋,千千万万、无边无际的顺军士卒,和这大海汪洋相比,滚滚的黄河水也只是一条小溪,巍巍的泰山也只是一抔黄土。

清军兵力固然比大顺军雄厚许多,可是在这样逼人的威势之下,在这巨大的无可比拟的进攻力量面前,连一贯骄横、残暴、刚愎自用惯了的多铎,连这位目空一切、野心勃勃,连皇太极和多尔衮都不放在眼中的名王,居然也感到了一丝恐惧和胆怯。

他手举长刀一挥,低声命令说:

“全军死战……勿得分毫之退。”

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军营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一百二十章 铁鞭孙守法第九十九章 闯军水师第六十三章 别动军出城第一百零二章 解围太原城第六十四章 我们这一年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营第九十一章 李辅明第五十六章 皇太极孤注于一掷第九章 太后寝宫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二十七章 血战无名山(中)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六十九章 公审劣士绅第十八章 士绅团练第三十二章 公子郑成功第一百一十八章 阎尔梅第六十二章 夺嫡之争第十三章 老营改革(上)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七十二章 花关索(中)第五十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三)第一百零九章 曹帅乱弹琴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九十六章 联军末路(一)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四十三章 爱新觉罗屯齐第一百零四章 大顺古长安第三十八章 云南第一百二十章 铁鞭孙守法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五十五章 复兴陕西第三十二章 伐辽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三十一章 洛阳春光好(八)第五十三章 大顺龙衣卫第七十九章 扑夷陵(五)第六十章 中原战事结束第五十五章 复兴陕西第七十章 联结小袁营第一百零九章 曹帅乱弹琴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顺军万胜(一)第一百零六章 流贼无备第三章 闯营一小卒(上)第八十五章 雷厉风行李来亨第九十一章 大顺骑士第十四章 秦晋争禅第七十九章 飞雨入叶县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远第三十一章 洛阳春光好(八)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国之谋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十八章 祝捷第一百六十九章 杀掉李来亨啊第四十七章 李来亨的秘策(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门关小人第七十章 鹰子山下第五十三章 最强之人高谦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十六章 李过和高一功是一种人第六十九章 刘芳亮畅快出城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九十一章 弹道学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二)第五十章 满城之战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三十章 洛阳春光好(七)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辖区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八十九章 张献忠第五十二章 袁时中不畏于死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飞驰第一百零八章 闯军一诸侯(下)第二十一章 炮标就位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学习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后一战(九)第八十一章 闯献曹会师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十一章 非晋王不可第四十二章 幼辞第七十七章 梦回刘宗敏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于大明第九十一章 大顺骑士第十七章 黄河南岸第九十八章 上蔡乱局(一)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四十章 孙可望第十九章 欲取枣阳第一百零九章 曹帅乱弹琴其七十五章 远征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