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猪岭

天空澄蓝似海,白云雪白如浪,八月的黄土高原,既有深黄色风沙席卷,也有被染上青绿色的千沟万壑。

锦绣般的绿覆盖了大地裸露的贫瘠筋骨,高低起伏间,却又隐隐露出质朴刚健的褐色地层,草地上到处都是点点似星子般,黄色的蒲公英花,大顺军的骑兵飞驰而过,扬起的战尘与旋风,就把这些蒲公英花吹上了天际。

它们愈飘愈远,化在了蓝天里,几只灰羽的乌鸦在饱餐后,一边欢快地叫着,一边像是海里遨游的鱼儿飞了过去。

地平线的山岭处,一颗颗树屹立山坡,站成了一个个人;一个个人守住山谷,立起了清军的旗帜,又成了一片片林。

广袤的黄土大地上,一座古老的高原正在坍塌。

八月间,陕北的风势减弱,风姿飘逸。整个夏天基本上刮的是轻柔的微风,风姿翩翩,徐徐而来,但李来亨却从这清逸的风中,嗅到了硝烟与血腥味的气息。

大顺军军队站定队列,列阵于延安府甘泉县南面的野猪峡前。野猪峡峡口险窄,为戍守重地,此时峡谷之上,已经站满了清军士兵,峡口两侧,还修筑了简易的木制营垒,放置了八旗军使用的重型红夷大炮。

李来亨带来留下了罗戴恩和罗颜清在临潼收治难民,自己则设法集结了将近两万人的军队,把包括高汝利、王良智在内的明朝降军,还有米剌印率领的河西军队,都带了过来,北上延安府,准备救出袁宗第率领的陕北守军。

清军方面,多尔衮也不会坐视李来亨从容北上。他虽然还在猛烈强攻着宁夏、榆林、延安三城,但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攻城战斗,这三座巩固坚实的要垒,已经显露出了动摇之势。

顺军元从多陕北人,延安府的米脂县又是李自成的桑梓之地,这里还有李自成刚刚重修不久的李氏祖坟,本地人都知道,一旦顺军战败,清军,还有那些痛恨大顺的官绅,都一定会屠灭米脂。

所以陕北人,特别是延安人,对于大顺军的支持也达到了全力以赴的地步。平民百姓纷纷走上城墙,协助袁宗第守城,人们从自己的口粮中设法挤出一点点来,想拿去接济守军,但又被袁宗第拒绝了——毕竟延安作为大顺的防御重点,储粮至少在几个月内是不用担心的。

但是经过多尔衮和吴三桂将近一个月时间的猛烈进攻,坚如磐石的陕北三城,即便在名将袁宗第、王永强、孙守法等人的防守下,由于寡不敌众的缘故,也终于走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

多尔衮因此可以腾出手来,调集了三万多人的部队,既然满洲八旗兵,也有外藩蒙古兵,连吴三桂都带着大约三千名精锐的家丁,跟随睿王赶到了地势险要的野猪岭布防。

李来亨看着山坡上严阵以待的清军阵列,脸上并没有显出一丝一毫的难色。他神情看起来依旧轻松自在,显露出一种淡然闲适的自信感。

“初唐时,梁师都与突厥联军南下寇关中,营垒就是建立在此处。”

张皮绠问道:“就是在这野猪岭上吗?”

一位在军前赞画机要的陕西本地文士,大着胆子凑上来说:

“张制帅,这是《旧唐书》里梁师都传的内容,梁师都就和现在卖国求荣、投身夷狄的吴三桂一样,都是投降了鞑子的狗汉奸。唐初名将延州总管段德操数次在陕北打败了梁师都,段德操是北齐名将段韶之子,小人听闻制帅亦是大顺元从之后,果与段德操相似,今后一定也能够击破吴三桂。”

大顺处处以盛唐典章礼乐为标榜,李来亨更是常常自己派说书人到民间去制造他是“太原公子再生”的舆论。

这些归诚大顺的陕西籍贯文人士绅,大多已经认为顺军撤离以后,西北必定大乱,桑梓将遭到一次空前的劫难,只有全力支持李来亨,才能有驱逐鞑虏,重新收拾关西江山的机会。

所以李来亨在临潼开医科科举招揽郎中时,居然还有不少不愿意举兵叛乱的官绅,从凤翔、平凉、庆阳,乃至于兰州等地,千里迢迢举家奔至长安附近,主动放弃祖业田产,要跟随大顺军撤离关中。

这位在军前赞画机要的文士,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张皮绠的父亲,不过是闯营早期的一员小卒而已,但李来亨听他说话十分好听,就笑道:“这位先生名讳是何?孤要记得你的名字。”

文士当即大喜道:“小人……小臣杜崇礼,字归仁,富平人士,中举人功名不久,尚未授明朝之官,大顺王师便入卷甲入关。小臣早先曾写过数篇万言策论,进言于牛太师,只不知何故未有回复。今幸蒙晋王殿下看中,跟随军前,自当粉身以报。”

李来亨指着前方野猪岭上层层叠叠,防守异常森严的清军,问道:

“孤观清军军势,约有三万之数。兵力在我军以上,又占有地利,以逸待劳,杜生以为当如何破敌?”

现在李来亨突然咨询自己军事实务,杜崇礼全不能答,不禁汗流浃背。但杜崇礼毕竟是明末的举人,即便不通于实务,也擅长用六经注我故弄玄虚一番。眼看答不出来有前程尽毁之虞,杜崇礼也只有硬着头皮侃侃而谈:

“大王英明神武,必然早有成谟,小臣哪敢班门弄斧?《易经》说得好,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多酋兵强马壮、占据高地,显是亢龙,必有灾祸。殿下则为潜龙,只要谨慎行事必能抓住多酋的漏洞,一举摧破。又《孙子兵法》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东虏不露出破绽,我军就防守;东虏露出破绽,我军就进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如此则为万全之策。”

李来亨听他洋洋洒洒说了半天,看似面面俱到其实全不得要领,知道杜崇礼是一个明末常见的空疏学人,亦不与他计较,只微微一笑:“杜先生所言甚是,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孤王已有破敌之策。”

李来亨将马鞭紧握在手里,凝目注视着远方野猪岭上的清军,直到清军中军一面黄色大纛终于开始移动时,他半皱着的眉头才完全松开,以鞭遥指山岭说:

“鞑虏久攻延安不下,士气已衰,如今兵力虽众,却逡巡不前,坐视我援军云集,正是暮气已深了

多尔衮最大的优势是占据有利的地形,如果是我站在清军一侧用兵,岂会这样将旗帜全部展开?简直是自己要将所有兵力暴露给敌人砍。这完全不合于兵法,皮绠,你以为清军如此用兵,目的何在?”

张皮绠吃了一惊,不可思议道:

“睿酋大张旗鼓,难道是想凭借威势吓退我们?他简直是痴人做梦!大顺军的将士,岂会为这一点兵马所吓住。”

第七章 免赋均田的悖论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铁马之象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八十九章 体制第二十四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骁卫第六十一章 中营宿卫骁骑第五十一章 蔺营换装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圆第九十九章 闯军水师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爷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军营第四十一章 血溅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阳(二)第三十四章 两班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后一战(八)第二十章 郝标骑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汉中制将军贺珍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躯第八十九章 任继荣和任光荣兄弟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镇第一百零六章 扬武剑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乱大不易第三十六章 崇祯哭第七十二章 大将刘汝魁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一百五十章 总动员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华的大家庭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十二章 遇顺则止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烫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败,悉在吴三桂第一百零一章 谁是泥菩萨呢第一百一十七章 关中有何罪第六十章 不见洛阳花(三)第十二章 沈庄军第六十八章 南水门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营第五十八章 中原战局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二十四章 洛阳春光好(一)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十六章 赤蛇蜕皮第九十四章 疑云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来亨:多难兴邦吧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二十九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完)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四十五章 山阳县中第二十五章 大战将至第三十七章 闯军万胜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二十章 李来亨为谁前驱第四十一章 李过的问题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四十三章 杨嗣昌的终局(七)第二十一章 勤王讨贼第四十五章 公子献头第三十三章 洛阳春光好(十)第十八章 猛将郝摇旗第五十章 义藩藩兵第八十八章 顾君恩来了够不够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七十九章 满洲大兵博览会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一章 后来的事第九十一章 高谦日记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九十章 保卫山东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后一战(八)第十章 李寨主第二十章 即将定于一尊第七十一章 郝摇旗的三堵墙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无敌第二十七章 血战无名山(中)第十七章 无派第一百七十六章 丑陋的辫子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动第十一章 竹溪突围(下)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四十三章 和平将军陈永福第二章 满洲入寇(中)第十八章 士绅团练第六十章 中原战事结束第一百七十六章 丑陋的辫子第七十一章 郝摇旗的三堵墙第四十九章 义藩的巡夜第十五章 春秋大义第八十八章 基层政权第三十七章 杨嗣昌的终局(一)第七十八章 复其仇第五十章 臣窃议亲藩封建论之不可第三十九章 李定国案第二十一章 宋一鹤守在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