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云南

此案本质上是东南搢绅阶层反抗大顺“护佃新法”的暴动,但顺军没有进行直接的武力镇压,而是通过暗中支持地方贫农的打砸,就瓦解了东南搢绅群体的反抗。

此案以后,江南佃农多以有大顺军撑腰为底气,民风变得异常骁悍,动不动就抗租,和搢绅地主对抗,造成各种各样的群体性事件。

由于朝廷在这种事件中,多偏袒佃农贫民,搢绅阶层的合法利益受到严重损失,以至于钱谦益发出了“朝廷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士大夫也”的哀叹。

也因此,东南士绅多以佃农剽悍难制为理由,大量拖欠赋税。他们无法从佃农的手上收到足够地租,干脆就不向朝廷纳税,试图以此胁迫朝廷,使朝廷在地方司法中转为公正。

但是大顺朝廷财政相当宽裕,根据户政府的统计,由于营庄制推广时期获得的巨额土地收入,还有对清军作战两次缴获的共计一亿多两白银,足可以让大顺朝在应对东北、西南战事的同时,不受东南搢绅地主抗税的胁迫。

这样的情况之下,东南士大夫们上受制于朝廷、下受困于刁民,活生生体会到了一下收不到地租是什么样的痛苦感受了。

毕竟那些佃农刁民有朝廷撑腰以后,很多人干脆连四成以下的合法地租都抗租了!

也是受此影响,田产的预期收入降低到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地步。

毕竟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添置土地,几乎不会有人是亲自去耕种的,而是全部把土地转租给佃农,通过向佃农征收地租获利。

现在征收地租如此困难,而搢绅又不可能自己下地去耕种大量土地,就算真有所谓诗书耕读传家之人,那即便是多达几十口、上百口人的大家族,又能亲自耕种多少土地?

像过去那种跨州连郡的土地兼并情况,是绝不可能出现了——因为这太不划算啦!

土地的可预期收入大幅度下降,自然造成市场上的土地价格大幅度下降。

甚至就连江宁、安徽、江西、苏松一带的优良水田,现在价格相比崇祯十六年时,也已经下跌了四成以上。

而且便宜到这等地步,多数土地还没发交易出手出去,因为根本没多少人愿意去接盘。

到这时候,当初在营庄制改革中被迫出让土地,手上只拿到一堆工场股本的绅商们,突然就感到自己的眼光高明了,原来土地现在是这样的不值钱呀,而自己手里的股本们,价格却在飞涨起来。

大顺在楚闯时期,还有永昌元年、光中元年、天法元年,数年时间内,已经通过营庄制改革聚敛了数量惊人的土地。

现在李来亨推行清田驰禁的改革,事实上是以均田制的方式,将营庄制改革时聚敛的大批搢绅土地,又重新分配给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做法使得大量土地在短期内冲进土地交易市场中,同样降低了土地交易价格,而且也使得本来就无多少积蓄的少地农民,完全放弃了在低地价的情况下接盘的可能性。

如此,全国地价倾泻式的下跌便再也无法阻止了。

在地价大规模下跌的同时,则是工商业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和繁荣。

那些早期就投靠大顺的绅商,占尽了先发优势。他们现在越来越感谢当年主持营田制改革的白旺白总裁了,耿应衢因此还组织了一批商人,在湖北八府的所有县城都为白旺修建了财神庙进行祭祀,将其捧为了商人的保护神。

落后一步的江南搢绅,在投资田产无利的情况下,只能坐视自己以土地计算的资产价格疯狂下跌。

想要挽回资产价格疯狂下跌的颓势,就必须改善资产几乎全由土地构成的这种不良结构。

如此大量的钱财也就流向了受到朝廷鼎力支持的各式工坊当中。

而且!

东南搢绅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件事情:

当他们在地租问题上同佃农发生矛盾的时候,官府几乎是清一色的偏袒佃农、打压地租,即使是有东南籍贯出身的“好官”保护士绅,也很快会遭到上级问罪,从此仕途无光;

可是当他们在工坊经营和劳资问题上,同雇工发生的矛盾的时候,官府却是清一色地站在绅商这一边,对雇工百般进行打压。

这样明显的对比,再搞不清楚应该把钱拿去买地,还是把钱拿去办置商铺,那就太蠢了。

工商业的繁荣,可以为大量失去投资渠道的钱财找到出处。但短时间内,土地价格暴跌,工商业却异常繁荣,很可能造成百货腾贵的情况。

毕竟短时间内,市场规模难以产生重大变化。所以李来亨也觉得很有必要将开拓市场提上日程,海外贸易一年约两千万两白银的贸易额,可不能再继续任由郑森把持下去了。

海外贸易一年两千万,那是在全无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形成的惊人规模。

如果有朝廷的鼎力支持,有内地各省的协调并进,李来亨甚至认为将海外贸易额一年的出口量,提高到三千万两的规模都有可能。

毕竟乾隆闭关锁国都可以收到五百万两的关税,而清末关税更是达到了四千六百万两之多,简直堪比现在大顺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了。

对付郑森的军事行动,被安排在平滇之后。

而平滇战事,在李定国的亲自坐镇之下,又有全国资源的倾斜投入,平定之易颇出人意料。

当然此时李来亨并不知道,孙可望在天法二年、天法三年如此轻易放弃云南地盘的主要原因,只不过是孙可望的刻意为之。

因为孙可望已经看清楚了西明在内地根本不可能同顺军抵抗的现实,所以他也不愿意浪费宝贵的老本兵在云南进行无意义的抵抗。

而是早早做好了向缅甸进行占领转移的准备。

天法二年十月间的时候,利用天气转冷,孙可望便调集西明精兵四万多人,在葡萄牙冒险者组织的一千多人军队配合下向阿瓦进军。

此时缅甸早已结束了同阿拉干王朝多年的战争,他隆王推行休养生息、与民宽松的政策,兵员不多,且多不识战斗,在明葡联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根本无法抵抗。

孙可望抓紧冬天天气寒冷,丛林一带变得易于行动的机会,迅速向阿瓦挺进。他沿途攻陷佛寺,打开金库,向周边民众开仓放粮、赠送佛寺藏金以迷惑人心,竟然真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至阿瓦城下。

城中守军严阵以待,但阿瓦华商早同明军有所联系,当夜便发生骚乱,有人趁机打开城门,迎接明葡联军入城。

孙可望得以在天法二年结束以前就摧毁了阿瓦王朝,而后他得悉顺军进攻云南的大军已经抵达建昌等地,大战迫在眉睫,因此也加速了向缅甸转移的步伐。

天法三年四月,太平天国皇帝朱由榔移驾阿瓦,宣布改阿瓦为恢天府,后西明朝廷的各级部门文武官员也陆续完成了向缅甸一带的转移。

天法三年五月十一日,顺军发动平滇作战,军分两路,从东、北两方面进攻云南。北路由李定国率兵五万人,由永宁趋乌撒。这里是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为当时的一个军事重地。

东路由马宝率大军四万人由辰州、沅州趋贵州,进攻贵州的后西明剩余控制区。

六月二十六日,顺军乘大雾进抵曲靖东北之白石江。雾散天晴,艾能奇隔江望见顺军势众,急遣精兵扼守江岸。李定国采纳马宝建议,督将士正面佯攻,另遣奇兵暗从下游渡江,绕至明军阵后,在山谷间树旗帜、鸣金鼓,守军见势惊乱。

马宝乘势率军渡江,大败守军,俘艾能奇以下二万余人,占领曲靖。

曲靖为云南东部门户,水陆交通要道,大顺军占领曲靖,扼住了云南的噤喉。于是分东路军为二,一部由马进忠率领,直趋云南昆明;一部由马宝亲率挥师北向乌撒,以策应北路军。天法三年七月十二日,梁孙可望获悉明军失守曲靖,乃放弃昆明、大理,率领士民二十多万人撤往缅甸。

其后李定国分别派遣诸将,于天法三年八月间,攻克云南其余州县,至九月,大理守军投降,云南全境平定。

第五十九章 亡国之道第五十六章 贺镇精骑(三)第六十章 刀马旦(下)第三章 闯营一小卒(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复仇第七章 左镇第九十章 二龙一虎第十三章 复套与捣巢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七十五章 扑夷陵(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疯狂辱多尔衮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来亨在哪里第一百二十五章 陕甘大乱,杨承祖难辞其罪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兴第一百章 中心开花第四十五章 山阳县中第十四章 老营改革(中)第七十章 牛李党争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点进攻,我全都要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师出场第八十九章 不灭此胡,何复为人第一百八十九章 选择第一百三十八章 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给我翻译翻译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后的明军第六十五章 朕不为寡人第一百零四章 折箭为誓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二十四章 李来亨的处置第一百四十章 苍髯老贼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条好狗第四十四章 小虎队的初战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阳(三)第七十六章 扑夷陵(二)第八十五章 随州的全面胜利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兴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谁守第九章 土改蓝图的第一步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八十章 乡官体制开始动员第四十章 万历以来所未有的大捷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门关小人第八十三章 历史开始了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十一章 兖州军民第十七章 黄河南岸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秘策(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后一战(五)第三十三章 破阵军岭川(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长安血夜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在开州吗第四十章 再议老营改革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无敌第六十五章 湖广巡抚第九十三章 冲出洛阳城第七十章 直冲狗鞑中军第七十章 联结小袁营第一百零七章 少虎帅破阵(二)第五十五章 杨嗣昌第五十二章 陕西遭了二茬罪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五十六章 皇太极孤注于一掷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离解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图鲁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岳州第二十三章 沈庄军事变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九十章 保卫山东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七十二章 鹿角线第七章 免赋均田的悖论第一百三十八章 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第三十七章 顺与清各擅胜场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会战开始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发左衽矣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在开州吗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团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呕血三升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义王吴三桂第七十七章 扑夷陵(三)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编制第九十九章 清军在迂回第二十八章 方太师的议论第八章 熊耳山第五十三章 清军裂开了第一百零三章 东虏丑类第七十一章 花关索(上)第十二章 两大寇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远第一百七十一章 马前卒第三十二章 破阵军岭川(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后一战(十)第二十三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