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简陋的互市之所

书房之中....

此时,崇祯一身的便装,满脸笑吟吟地倚靠在书案旁的椅子上,绝声卫指挥使杨启聪侍立在身后,却是看家护院的装束,和冷晓磊一左一右列于两侧,神情木然的站在那里。

而宣大总督,也就是英国公张维贤就站在对面,苍老的面孔之上满是恭敬之色,一身的戎装铠甲,依旧挺拔的脊背,神情又是那么的肃穆而冷峻,显得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味道。

“启禀皇上,自从经历过察哈尔林丹汗去年的那次历经数月的战争,土默川这一带的蒙古各族,可谓是损失惨重,人员凋敝,已经伤到了元气,再加上朝廷的有意交好,扩大互市规模,顺义王卜失兔等部落首领还算老实,没有再骚扰边境。”

听到英国公的回报,崇祯露出满意之色,微微点头,赞许地说道:“呵呵...英国公,不用这么自谦嘛,蒙古人变得收敛了许多,其中也有着你的功劳。”

“微臣不敢贪功!”

面对崇祯的夸赞,张维贤反而是心里一紧,露出拘束姿态,紧张地来了这么一句,进而又补充道:“大同府和宣府这一带的边境,之所以有如今的良好局面,渐渐向好,使得蒙古各族不敢有秋毫进犯,上有皇上的明断,下有将士们的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微臣到这里不到半年,不敢贪天之功。”

崇祯再次点头,却未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下去,似乎想到了什么,转而说道:“此次微服私访,朕特地顺便看了一下用于互市的几座城池,英国公,那些城池是不是过于简陋了?几乎没有御敌的功能。山贼、土匪倒还好说,可以阻挡一二,勉强能够进行防卫,如遇外敌入侵,在攻城器械之下,不过四五米的城高,还多是泥土结构,也就是挡挡风沙还行,根本就没有御敌于城外的功能。”

听到这番话,张维贤神色微微一变,显得更加拘束和紧张起来,双手一抱拳,连忙解释道:“启禀皇上,用于互市的那些城池,原本之时,就是在一些村堡的基础上扩建而来,再加上,以前的时候,互市都是一年一次,长不过一个月,除了互市时人比较多,平常罕有人住在那里,所以,那些城池就显得颇为简陋和陈旧,更像是一个临时征用之所。”

“而且,在前三朝期间,数十年的时间里,朝廷的财政都是紧巴巴的,再加上土默川一带的蒙古各族还算与朝廷交好,尤其是土默特的三娘子时代,与朝廷交好程度更是达到了顶峰,因此,也就没有人将互市的城防放在心上,未将其扩建,也没有加高加厚城墙。”

“英国公,不要这么紧张嘛,朕之所以提这件事情,并没有责怪你的意思。”

崇祯淡淡一笑,如此不轻不痒地安抚了一句,进而颇为感慨地继续说道:“是啊,凡是互市之地,虽然都是在关内,但也紧紧相邻于边境,距离北方外族太近,老百姓并不愿冒着性命危险,居住在那里。”

“何况,边境之地,本就是人迹罕至之所,那些城池的周围过于荒凉,缺少人烟,即便是没有外族的威胁,恐怕也无人居住在那里,毕竟,认识一个群体性生活的个体,自然而然地,也就没有人在乎那些城池的防御能力。”

这个时候,崇祯强行压下脸上有一些低落的神情,不再那么怅然一般的感慨,直视着张维贤,不等对方作出回应,再次语重心长地说道:“英国公啊,你不仅是宣大总督,有着御敌守边之责,更是大同巡抚,也有治理地方之务,不能放任那些互市的城池不管。”

“是,皇上,微臣遵旨,一定会治理好大同府....”

对于张维贤犹如外交辞令一般的回答,崇祯仅仅是付之一笑,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接着徐徐说道:“英国公,以往之时,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那些用于互市的城池,确实犹如不毛之地,现在不一样了,朝廷不仅延长了互市的时日,长达两月有余,更是增加了次数,分为春秋两季,这就是一个机会。”

张维贤听得连连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刚想要说些什么,却被崇祯给打断了,继续自顾自地说道。

“如此一来,那些用于互市的城池,就有了将近半年的商业鼎盛时期,人口势必大量涌入,随着商业往来的越来越频繁,他们将不再是荒芜的不毛之地,而是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只要运筹得当,瞄准时机,对他们进行扩建,提高他们的防御力量,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那里定居,生活,再辅以较为轻松的税收政策,不需数年,周围的荒芜之地,必能成为千亩良田。”

“边民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地,如遇战事,朝廷就能够抽调更多的兵丁,补充兵源,边防就能永固,越来越强,那些北方外族更加不敢造次,袭扰我国边境。”

听着崇祯的这番话,英国公本就是一名军人,还是出身于军人世家,又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要想建立一个巩固而长久的边防,靠的不仅仅是朝廷的大笔钱粮投入,派出大军驻守,主要还是在于当地百姓,也就是常说的边民,只有边境的百姓多了,边防就有着坚定的后盾,就有着巨大的防御潜力。

毕竟,一旦外敌大规模进犯,只靠边兵,很难进行有效地抵御。等到朝廷抽调大军,进行支援,中间又有着一定的时间差,而在这个时间差内,战局很有可能急转直下,外敌早就打进关内。

自古以来,边境之民,素来彪悍,战时可为兵,平时可为民,或许他们不懂得什么排兵布阵、相互配合什么的,但战斗力绝对没话说,只要分发兵器,就能形成颇具战斗力的军队,往往要胜于关内的一些正规军。

所以,对于崇祯的这番言语,张维贤深以为然,非常的赞同,紧跟着附和道:“是的,皇上,边民越多越好,不仅能够提供巨大的兵源,可以做战时的紧急之需,更是能够解决一部分军粮的问题。”

说到这里,张维贤话语一顿,面有犹疑之色,颇有愧疚与自责的样子,突然转移了话题,转而说道:“可是,皇上,对于大同巡抚一职,恐怕微臣难以胜任,实在是力有不逮,治理地方,也非臣之所长......”

第六百零六章 大难题第九十五章 暗中谋划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劝第五百七十九章 贸易的条件第一百七十章 舒曰敬第一百七十二章 立威第五百八十六章 试验区第二百零一章 援军到来第二百零九章 敌袭!第六百一十六章 天人交战第一百五十章 壮观的早朝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花一号第五十七章 孙承宗的大局观第七章 莫名的庆幸之感(求收藏求推荐)第三百二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第五百四十一章 配合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体”试验第四百三十二章 禁忌第四百零三章下定决心第六十五章 绝声卫第六百三十七章 得道高僧代表团第二百八十三章 挑衅皇权第四百八十四章 一场豪赌第四百六十九章 烫手山芋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家三兄妹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报》引起的朝堂震动第五百九十章 天花猛如虎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第六百二十一章 抵触与亲近第四百五十九章 江户幕府第四百五十七章 理由有三第四百八十一章 毛文龙的变化第一百九十一章 组建新水师第三百零一章 胜者王侯,败者寇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个念头第四百二十二章 胆小的朱由棷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第六百四十四章 联系之处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一)第四百一十三章 真实意图第二百七十八章 化腐朽为神奇第一百九十九章 新的阴谋第三百八十六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第二百三十三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四百三十三章 来了第一百二十章 魔怔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书第二百四十一章 货币战争(六)第五百八十七章 千万两级别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五十二章 不甘与庆幸交织在一起第五百八十九章 清查土地第二百一十二章 决绝的否定第四百六十四章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第五百四十章 生物武器第三十五章 逼迫第五百九十一章 最糟糕的情况第五百八十九章 清查土地第二百四十三章 货币战争(八)第六百二十九章 掺沙子第二百三十四章 十天的任务第一百九十章 没落的大明海军第三十章 洛养性的小心思第二百四十章 货币战争(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重启灭天雷计划第一百六十一章 毕自严第四十五章 带头作用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字之差第七章 莫名的庆幸之感(求收藏求推荐)第三百八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五)第五十一章 “爷”文化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种手段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要素第三百四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四)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三百四十八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东南形势第五百五十八章 破坏了大明的根基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十七)第一百四十九章 英国公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三百一十一章 没有绝对的信任第二百一十三章 我也太傻了第四百四十章 馊主意第三章 免除三饷(求收藏求推荐)第五百五十二章 争执第六十九章 明之灭亡,在其自己第六百一十三章 有苦说不出第五百二十六章 迟则生变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一)第五百一十五章 裁撤卫所制第三百四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八)第二百四十四章 货币战争(九)第二百二十三章 麻辣火锅第二百五十八章 没有一点负罪感第二章 决定(求收藏求推荐)第二百八十一章 诸多弊病第六百二十四章 狠辣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