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统一计时

{ }?每一个的同一计时天,同一个时间点的光照长度,不仅和季节有关,还和所在的区域有着莫大的关系,哪怕是后世的一名高中人也知道,由于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太阳的运行轨迹,始终都是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太阳所在的位置时刻变换着,光照长度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哪怕是在同一个季节,同一个月的同一天,同一个时辰,相同的那一刻,以光照长度为计时方式,京师和海南的时间也有极大的不同,误差非常之大。

所谓的计时,只能有一个参考点,或是地球的自转,或是地球的公转,若是两者兼顾的话,时间就会变得非常紊乱,难以及时,不够准确,无法形成统一的计时方式。

当然,也有不可否认的一点,那就是在这个封建社会,还是以农耕为主,对于时间的要求,并不需要那么的精准,即便是有着一两个小时的误差,也不会对生活有太大的影响。

毕竟,这种误差更多还是偏向于地域的差异,而在这个农业社会里,每个地域的独立性很强,即便是相同的国家,两处地域的时间不同,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不像后世的资本社会,对于时间的精准性和同时性,要求的非常严格,统一时间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

吁——

崇祯暗暗长呼了一口气,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古有秦始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那么,就由自己来统一时间,更加准确的计时方式,使各地使用同一个时间维度。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心里做出了这个决定,崇祯的理由也非常简单,不管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如何,但他大明,必须统一时间标准,好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打好更加牢靠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好了,徐爱卿,朕知道了,关于这两件事情,你只需要报备于商部与户部即可,对商铺进行注册。”

“是,皇上!”

徐光启面色就是一喜,连忙答应了下来,连同他身后的那几名商人,也跟着激动不已,买这么一批玻璃和自鸣钟,也就意味指着,回去之后,他们又能大赚一笔。

莫说是一来一回的路费有了报销,又能稳稳地大赚一笔,此次京师之行,可谓是收获颇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名利双收了。

毕竟,能够得到皇上的亲自宴请,并在皇城内游玩一番,虽然到的地方有限,但也足以夸耀一番,在人前卖弄了,不是谁都能见到皇上,与其共进晚餐,尽管一起的人足有十位。

几名商人离去了,再次去那些稀奇古怪的展览区,徐光启也想要走开,然而,这才刚抬脚,就被崇祯给叫住了。

“徐爱卿,等一下。” wωω★ttКan★¢O

“皇上,还有什么吩咐吗?”

徐光启转过身来,迎着崇祯的目光,本能地问了一句,满脸的疑惑之色。

“徐爱卿,你们铸造自鸣钟之时,按照大明目前的州府数目,再铸造一批,所有的费用,都由朝廷报销,由户部下拨。”

“好的,皇上。”

一种生活习惯使然,徐光启本能地回应了一句,在那么一瞬间,心中一动,大概猜到了崇祯想要干什么,忍不住地问道:“皇上,难不成,您要给每一个州府,都配备一个大的自鸣钟,用于报时?”

“嗯,你说得不错,朕正是这个意思,有这个打算。”

并未让徐光启失望,崇祯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更是轻轻点头,进而补充道:“朕想要统一大明各地的时间,使得时间的计时更加规范,更加的准确,人们谈论时间之时,谈论的是同一个时间,而非是单纯地以光照为依据。”

有着丰富的天文知识,更是对历法知之甚详,徐光启当然也知道,如今之时,天下所使用的各种计时手段,有多么的粗糙,不够精准。

同时,徐光启更加的意识到,崇祯这样做的话,统一计时手段,使其规范化,意义有多么的深远,绝对是大功劳一件,为后世所称颂。

尤其是作为科学家的他们,更加能够体会到,时间的准确性和规范化,有多么的重要,有多么的宝贵,完全可以比拟于统一货币度量衡。

想到这里,虽然崇祯只是简单地几句话,没有一个明确地建议,但徐光启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并回应道:“是,皇上,臣会责令吉坦然他们,日夜兼工,尽快赶制出大的自鸣钟,并校准统一的时间,送往各地——”

说到这里,徐光启的话语一顿,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转而问道:“可是,皇上,铸造好自鸣钟之后,送到各个州府之时,应该将自鸣钟安装在哪里呢?毕竟,根据您的要求,自鸣钟的体积将会很大,一般的地方根本就放不下。”

“钟鼓楼——”

“对,就是钟鼓楼,还是皇上英明!”

随着崇祯缓缓吐出三个字,徐光启顿时就心领神会,明悟了许多,忍不住地惊呼了一句,更是说道:“钟鼓楼,虽然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但多是位于城中的中心之处,若是将自鸣钟安装于其中之一,全城的老百姓都可以听到钟声,知道相应的时间。”

“这样的话,就能达成一个共识,所有的时间都以钟鼓楼的时间为标准,可以使得许多事情变得简便一些,而不是总凭目测去估计时间。”

崇祯并未接话,他那淡淡的笑容,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回应,已经是表明了他的态度。

这个时候,就在徐光启心思翻转间,崇祯想到了更多,根据历史记载,自己所了解到的历史信息,依稀记得,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卷起了轩然dà bō,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虽然哥白尼死于十六世纪,但随着“日心说”的广泛传播,即便是教廷内部,也出现了fēn liè,那些哥白尼的追随者,尤其是欧洲的钟表工,纷纷涌现了瑞典。

崇祯心里这样想着,又有了新的谋算,借助新航路的开辟,海上贸易越来越频繁,尽可能地招揽欧洲的钟表工,主要还是诸多的科学家,譬如声名赫赫的伽利略、惠更斯等等。

这些人,可都是欧洲最顶级的科学家,在这个时期。

第二百三十六章 货币战争(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十)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佳时机第四百八十九章 替罪羊第五百七十六章 一个机会第六百三十三章 契机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三)第五百八十三章 侵略者与被侵略的最大区别第七十四章 “合适”的内阁首辅第六百一十一章 正主来了第四百二十五章 争吵第六百零九章 今时不同于往日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九)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范围宝钞试点第六百二十三章 接地气第二百零六章 大肆建立军事基地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七)第二百零一章 援军到来第六百零八章 两全其美第一百三十八章 据理反驳第二百五十八章 没有一点负罪感第五百七十六章 一个机会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请第五百八十章 也有一个条件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十六)第三百七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四)第五百一十七章 升的太快第一百二十八章 储藏之处第一百零五章 十五年的囚徒生活锻造第三百四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九)第一百六十三章 务实的帝王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体”试验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环敌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报》引起的朝堂震动第五百三十三章 军队操练第二百七十七章 机会第二十九章 国之大不幸第五百五十五章 趁虚而入的机会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三)第五百一十八章 辽东局势大变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马车夫第四百二十二章 胆小的朱由棷第三百一十六章 大明钱庄第三百一十五章 身心俱疲第三百三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四)第五百八十五章 决心第六百零二章 启动后手第五百九十章 天花猛如虎第二十章 眼馋拍卖行第三百五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六)第五百一十四章 库尔缠的猜测第六百一十八章 考成法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亏为盈第六百零一章 灾难财第二百九十八章 狼狈为奸第四百一十九章 不差钱第一百一十四章 冰火两重天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三)第二百一十二章 决绝的否定第一百八十八章 南石北王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个势力第四百四十七章 自下而上的控制军权第六十二章 被消磨的文官骨气第三百三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八)第二百零七章 争执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书第二百二十六章 另一项重任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变传统的作战方式第三百零二章 要求很简单第四十三章 立军威第三十九章 稳定辽东之策第三百五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辐射第六百五十三章 放弃待遇第五百八十章 也有一个条件第一百三十六章 班军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八)第二百一十四章 火箭第三百九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九)第二百二十九章 离间计第六百一十章 少得可怜的税银第五百八十四章 摸底第三百五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七)第五章 拍板(求收藏求推荐)第三百七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五)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请第四百七十一章 祈求和谈第五百九十七章 巨大的商机第一百零一章 上!第四百一十一章 转移注意力第十九章 铁公鸡岳父第四百零五章 东南沿海商道第二百三十三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五百五十章 大明开出的条件第四十九章 “将军的摇篮”第九十章 三卦第八十章 化名第一百七十五章 监军的弊处第五百八十九章 清查土地第十章 改革二十四衙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