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

几天后....

当——当——当——

钟声不断地在回荡,响彻在京城内的每一个角落,街上的行人停顿了下来,驻足寻找声音的来源;茶馆与酒楼等人群聚集之地,客人也停止了攀谈,凝神倾听的起来,窃窃私语般的议论声悄然响起。

“怎么回事儿?这是什么声音?钟声不像钟声,鼓音不像鼓音。”

“嘿嘿....兄弟,你一定没有注意到,朝廷几天前发布的一个告示吧?这是皇上让人铸造的新计时方式,从洋人的自鸣钟演变而来,专门用于报时,以便人们校对时间,现在就架设在鼓楼上面。”

“听这声响,根据朝廷发布的告示内容,现在应该是正午了,每到一个时辰点,就会响起一次钟声。”

“而且,就在最近几天,京城就会有相应的钟表铺开张,贩卖小号的钟表。”

......

尽管朝廷早就张贴了告示,提前向京城里的居民讲述大本钟的事宜,但大本钟第一次响起的这一刻,声音在回荡的那一瞬间,在京城内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人们纷纷议论了起来,言语中满是啧啧称奇之意。

更有甚者,对于大本钟极其好奇之人,纷纷涌向了钟楼附近,想要目睹大本钟的“真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新奇玩意儿,居然可以自动报时。

就在这个时候,文华殿中,崇祯也在倾听着这个钟声,渐渐地,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笑意,而站在对面的内阁成员,却是满脸的不解之色,皇上将自己等人叫到这里,难道就是为了一起听这钟声?

现在这个点,可是吃饭的时候,难道皇上要请客吃饭,犒劳内阁成员?

就在众人心中暗自猜测之时,钟声已经停止,余音还在缭绕。

此刻,崇祯已经清醒了过来,双眼明亮不已,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微笑,看着内阁成员,突然开口道:“各位爱卿,你们都已经是内阁的成员,不管是各地呈送上来的文书,还是各种奏折,想必你们已经处理了不少的折子?对于一个问题,想必你们早就深有体会,并习以为然,觉得司空见惯了?”

崇祯不说话还好,一听到这番话,众人愈发的疑惑了,不知道崇祯嘴里所谓的“问题”,究竟是指什么?叫自己等人来,究竟是何用意?

显然,崇祯并未想过能够得到任何的回应,不等刘鸿训等人开口,就已经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诸多奏折之中,十之七八,里面的内容都不乏溢美之词,奉承之语,什么天降祥瑞啊,什么龙恩浩荡啊,什么天象显示明君,等等,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有时候,占了通篇内容的大半,奏折显得十分孔洞而枯燥。”

“不管是朕,还是各位爱卿,亦或是其他臣工,每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的,溢美之词,虽好听,却也浪费时间,极为消耗一个人的精力,去揣摩通篇内容的意义。”

“太祖建国以来,虽然明令奏折都以楷书书写,尽可能地简化遣词造句,写得通俗明了,但还是改变不了那种恭维和奉承的风气,臣子的谄媚之心,想要讨好君主,博得一个纸面好印象。”

“这样做的话,想要博得上头的好感,本无可厚非,也能为人理解。可是,朝廷的事务何其繁多?如果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浪费在这些事情上面,只会降低朝廷的办事效率,毫无意义可言。”

......

渐渐地,众人明白了崇祯的意思,皇上这是想优化朝廷的办事流程,提高相应的办事效率,首先以朝廷的行文和奏折开刀,删减与剔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字,使得内容更加直白,通俗易懂起来。

最好是,有什么事情就说什么事情,不要有任何的其他修辞,更不要有任何的铺陈,内容尽可能地简明扼要,直指要害点,没有一点的赘述。

崇祯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君主,不仅是大明的历代君王,还是历朝历代,都有君王诟病这种弊病,官员总是在奏折里添加各种溢美之词,长篇大论的赞美与gē gōng sòng dé之后,随后才会切入主题,即便如此,内容也是写得模模糊糊。

有着几十年的宦海经验,这些内阁成员,不仅深知这一点,也同样干过。

大势所趋,无奈之举。

可以讲,他们这些内阁辅臣,才是真正的第一受害者,深受其害,巴不得进行这样的改革,奏折之中,少一些华丽的辞藻,少一些孔洞而毫无意义的内容,多一些简单而直接的话语。

毕竟,除了一些特殊的奏折,来自于天下各地的奏章,都是要先经过内阁,由内阁辅臣整理之后,摘抄相应的重点,并提出建议,才会上报给皇上,然后才会做出处理。

简而言之,虽然皇上看到的还是同样的奏折,却是内阁辅臣划出了重点,摘抄了主题,并不用多做揣摩。

因此,对于在奏折里的这种做法,内阁辅臣比崇祯还要深恶痛绝。

在这时候,崇祯的话音刚落,内阁首辅周道登随之站了出来,躬身行礼道:“可是,皇上,在奏折之中,使用各种华丽的词藻,将各地的异象上报朝廷,言其为‘祥瑞’,乃是人之常情,不过是那些同僚讨一个好彩头罢了,还请皇上莫怪。”

不得不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尤其是朝廷着手裁撤“两京制”,由其为主导,周道登的心性早已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像当初那般的刻板,行事木讷,非常的滑头,变得敢于直言了许多。

真心换真心,四两换半斤。

显然,随着周道登的变化,不再那么的碌碌无为,不再是事事都以明哲保身为原则,周道登已然获得了崇祯的认可。

即便是当着众内阁成员的面,近乎于顶撞,崇祯也没有一丁点的不满,还非常的有耐心,等到周道登将话说完,这才再次开口。

“周阁老,你之所言,有几分道理,也确实是人之常情。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国之事,既然上报到朝廷,就绝不是小事,也容不得丝毫的马虎,更不能有所拖沓,事事都关乎着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延迟,越早解决越好。”

崇祯顿了顿,神色也是为之一敛,变得郑重了许多,语气也随之变得有一些低沉起来。

第三十一章 势大第三百四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五)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六百二十二章 延迟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现第二百七十章 学员的优势第一百零五章 十五年的囚徒生活锻造第四百九十九章 卖个人情第五百九十八章 拿来主义第二百四十四章 货币战争(九)第五百四十六章 重组内阁第五百七十一章 蒸汽机第五百七十一章 蒸汽机第五百零四章 新的正使第三百五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五)第五百三十九章 借刀杀人第六百零一章 灾难财第二百三十章 另一个巨大意图第二百八十五章 难言之隐第四百一十一章 转移注意力第二百九十七章 “两柄利剑”第六百五十六章 试运营第一百八十三章 积分制比武第一百二十六章 辣椒第三百二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第六百二十九章 掺沙子第六百零二章 启动后手第三百一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一)第四百三十三章 来了第四百二十八章 提前透露第一百四十六章 灭天雷第十五章 遥遥跟随第四百六十八章 迂回的劝说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佳时机第一百二十二章 逼到对立面第二百四十章 货币战争(五)第八十六章 赴约第八十三章 另一种形式的土改第六百零六章 大难题第六百二十二章 延迟第一百六十一章 毕自严第二百九十七章 “两柄利剑”第四百六十五章 筹码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马车夫第四百六十三章 皇明祖训没有那么大的约束力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八)第四百六十九章 烫手山芋第六百五十八章 最为合适的处理方式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个名额第三百六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十四)第五百五十一章 导火索第四百六十一章 面子工程第五百零三章 尴尬局面第二百二十八章 要钱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买人心第十一章 改革二十四衙门(下)第五百八十三章 侵略者与被侵略的最大区别第二百零七章 争执第七十六章 皇家军事学院第九十二章 宋献策的谋士气度第八十九章 很严重第六百四十五章 厚重的信任感第四百九十七章 求情第一百八十章 浓郁的尚武气息第一百四十一章 尖锐第四百八十一章 毛文龙的变化第四百三十三章 来了第一百一十四章 冰火两重天第三百九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四)第三十章 洛养性的小心思第五百九十二章 两码事儿第二百二十五章 近乎于下马威的开场白第二十三章 敲打(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破坏了大明的根基第六百二十章 国情不同第三百六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十四)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层次用意第一百六十六章 开出条件第五百一十二章 巨大的贸易顺差第三百七十八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二)第二百一十八章 鲜为人知的秘密通道第三百八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四)第二百九十章 董事会(上)第三百六十六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第六百五十六章 试运营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现第四百七十八章 苛刻的条件第一百六十五章 免除市赏第一百六十八章 林丹汗这条鲶鱼第五百九十九章 自行车?第四百三十八章 忠贞营第四百五十二章 身份敏感第一百六十四章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五百二十六章 迟则生变第六百一十二章 吃力不讨好第六百四十六章 解决之策第五百六十三章 突然到来第四百八十四章 一场豪赌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层次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