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季风起,海贸时

时间已经到了六月底,太阳如同流火一般倾泻在大地上,临海地区又热又潮让人格外难受,而这却还未到一年最热的时候。

这样的天气,哪怕夜里清晨空气中也都弥漫着一股燥热,没有人愿意动弹,更没人愿意做事。就连最勤劳的农夫也不愿等着烈日干活。

可是,新任定海总兵吕大人却在这个时候折腾了起来,不仅督促属下各部出海巡防严查海盗,自己竟然亲自乘坐大船,在甬江口杭州湾各处巡查。

这个季节这个时候弄出这样大的动静,定海城堡官兵自然人人知道原因,当然便有人欣喜有人愁。

欣喜的是那些被总兵吕泰抽调的官兵,根本不以炎热之天气为辛苦,一个个屁颠颠的跟在总兵大人屁股后面鞍前马后效劳。原本都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穷军户,根本不入副将参将等大人的眼,现在好不容易受到新任总兵大人赏识,并有了捞外快捞好处的机会,谁不激动,谁不卖力?须知原本这样的机会都是属于各位将军亲信所有。

发愁的则是定海的几个将领,原总兵王之仁去职之后,除了新来的总兵吕泰以外,便以副将王澜,参将马永,游击将军李韬为尊。

如今,这三人聚在一起,愁眉苦脸的商议着。

“我就说嘛,人家是总兵大人,虽然新来乍到,可也不应该完全把他撇开,现在可算坐了蜡。”游击将军李韬愁眉苦脸道。

“当初还不是大家一起商量着来的,现在抱怨有个屁用!”副将王澜冷哼了一声,斥道。

“当初我就反对来着,是你说姓吴的刚来啥都不懂,很容易把他糊弄过去,可现在呢,人家不是白痴,早就明白这里面的利润有多大,现在摆明车马这么干,我看你如何给那几家交代?”李韬眼睛一瞪,还嘴道。

虽然王澜是副将,比他高了两级,可大家都是世袭的千户,手中拥有的军户实力相差不大,李韬对王澜并不怵!

“好了,别吵吵了,事情既然发生了,吵吵也没用,还是想想解决办法吧。”参将马永连忙打着圆场。

“办法有两个,一是索性干掉这姓吴的,以后这定海就是咱们说了算,所有的好处都是咱们的,”王澜咬牙道,话音未落,李韬一下子跳了起来。

“姓王的,你想当总兵想疯了吧!自己找死可别拽上我们。杀吕泰,你知道吕泰是什么人吗?他可是齐国公的心腹,齐国公虽然在杭州守孝,可舟山却有三千大军,浙江巡抚王寅也是齐国公的人,为区区一点银子你竟然想铤而走险,老子可不奉陪!”

“王副将,你可别开玩笑,兄弟们还想多活几年呢。”参将马永也不悦的看着王澜。

胆小鬼!王澜不屑的看了二人一眼,“我只是说有这个办法,当然杀人是不行的,为一点银子闹这么大不值得。那只有另一个办法了,就是分润好处。只能把士绅们许诺的好处分姓吴的一份了。”

“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不过要分他多少?”马永点点头,又为难了起来,眼看着好容易熬走了王之仁,哥几个好不容易吃口肥的,又来了个吕泰,精明之处不下王之仁,而看吕泰摆出的这个阵仗,给的少了恐怕满足不了其胃口。

“顶多分他四分之一,咱们四人平分!”王澜还未说话,李韬又跳了起来叫道。

杀人不敢杀,分人银子又这么小气,真是贪婪又怯懦的东西,王澜不屑的看了李韬一眼,简直不愿理会他,遂看向马永道:“就按往年的例子,把王之仁总兵的份例给姓吴的吧。”

马永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李韬却叫道:“姓吕的初来乍到,根本不知行情,不能分他那么多。”

“闭嘴,要不然你去和他谈!”王澜怒斥了这个搅屎棍子一番,才使得李韬闭上了嘴巴。

......

夜晚,凉风从海上吹来,吹去一天的热气,人们这才好过了许多。

副将王澜在城堡唯一的酒店备下了酒席,邀请总兵大人赴宴。

王澜三人等了好长时间,总兵吕泰才姗姗来迟。

“总兵大人巡查辛苦了,末将敬您一杯。”王澜率先端起了酒杯,向吕泰敬道。

吕泰却捏着酒杯未曾端起,而是扫视了正在忐忑中的三人一眼,似笑非笑道,“咱们都是武人,就别他娘的绕弯子了,有话直来直去的说出来,说完了再一起喝酒玩耍不迟!”

“吕大人果然是爽快人,末将佩服佩服。”王澜还未说话,李韬率先拍上了马屁。

吕泰瞥了李韬一眼,并未理会他,而是径直道:“本将虽然初来乍到,却也不是个棒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咱们定海城临近大海,坐落山顶,土地贫瘠,整个定海卫上下军户上万,想填饱肚子也不容易,唯有向大海伸手了。

这宁波府,多丘陵山地,少平原,若论民间富足比之杭州、绍兴、湖州、嘉兴等府相去甚远,可也有一样好处,就是海港极多海运发达,距离倭国、琉球又近。自我大明成立以来,宁波府便是海贸的重要之地,每年来往倭国琉球的海船不下数十艘上百艘。

当然了,朝廷有禁海的规矩在,本官身为定海防倭总兵,职责所在便是查抄通倭之海船,这点没有商量。”

随着吕泰的话语,王澜、李韬等人脸色发白,难道这吕泰真是一个棒槌不成,非要查抄走私海商?

“然,百姓们生活不易,很多时候去倭国贸易也是生活所迫,本官虽然身负职责却也不能赶尽杀绝,若非铜铁等军事物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吕泰话锋一转,又道。

“是啊,是啊,百姓们不易,我们应该为他们考虑,”几人闻言大喜,纷纷道,“总兵大人放心,百姓们装船贸易的都是棉布生丝,茶叶,瓷器这些日用品,并非什么军事物质。”

“是不是军事物资总要现场查看才行,而且他们出海赚大钱,咱们弟兄却担着天大干系,弟兄们水里火里奔波个不停,家人却嗷嗷待哺,总也得让弟兄们混口饭吃。”吕泰道,义正词严、道貌岸然的话语说过,接下来就是就地分脏的时候,于是众人知道摊牌的时候到了。

三人之中,王澜最为冷静主意也多,虽然李韬对之不服屡屡顶撞,可真遇到大事还是以王澜为首。

王澜端着酒杯,脑子快速的转动着,这新任总兵说话刀切豆腐两面光,可谓有理有据,来到定海没多少时日,竟然不知不觉的让他拉拢了一批破落军户为其效力,可见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也许这定海的水有多深人家早就探了个明明白白,如此,再像李韬说的讨价还价欺负人家初来乍到不懂,那可就是愚蠢了。

“吕总兵爽快,弟兄们也不藏着掖着。这定海的情况总兵您知道的也大致差不多,末将就有话直说了。

每年的夏季东南季风起时,便是海商们出海往倭国的时候,这宁波府每年出海海船约有数十艘,正如总兵所说,他们赚大钱也不能让兄弟们担干系。按照惯例,每艘海船会给咱们弟兄五百两银子,换咱们兄弟一个视而不见,加起来一年也就三四万两罢了。

这笔银子向来是总兵大人独拿三成,我们三个各占两成,剩下的一成弟兄们平分。今年就还按这个比例分润您看如何?”

王澜说完之后,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吕泰。

一年三四万两的收益,自己身为总兵独占三成,大概近万两银子,这可是一笔好大的收入。到了明末虽然白银不断涌入有些贬值,可却依然十分值钱,一个中等之家一年的收入也就二三十两银子,一个县一年的税收也就这么多吧!

听完此言,吕泰心潮起伏,他知道这个防倭总兵油水很大,却没想到这么大。如此大的收益,怪不得这三人会心动,竟然想绕过自己独吞!这么多的抽水再加上平素里喝喝兵血,少数每年也能捞个两三万两银子!王澜三人联袂来找自己,也就是想把自己拉下水和他们同流合污。不过,吕泰心中冷笑了起来。

“好,我老吕也不是个贪婪的人,就以王兄弟所言,就按往年比例分红,不过丑话说到前头,我老吕眼中也不揉沙子,什么时候海船从我定海出海必须得事先报于我知,我要了解所有海船的情况!谁要敢糊弄我,别怪老吕的宝刀不认人!”

吕泰说着拍拍腰间的钢刀,发出严厉得警告。

“哪能呢,总兵大人您过虑了。”见吕泰答应下来,王澜等顿时松了口气,多吃多占没有弄成,最起码往日的利益保住了,每人妥妥的六七千两银子进袋。

“来,哥几个,走起!”吕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众人开始了推杯换盏。

微风吹着军旗,旗面飘向西北,风越来越大,旗帜被吹的猎猎作响。

东南季风起,又是一年北上倭国海贸的时候。

......

杨文清亲自到了定海城堡,送去了五百两银子。

杨文清是鄞县杨家的人,是杨家族长杨秉鼐的堂侄,读书不行科举无望,只得替家族做这跑海颠簸的生意。

杨家一家三尚书、一门七进士,是宁波府第一家族,在整个江南也算得上鼎鼎有名,名下的土地跨州连县多达数万亩,算得上浙江排到前几位的地主。

江南经济发达,主要是田地多种桑棉等经济作物,若是都种粮食的话,数万亩田地产的粮食留够佃户嚼裹,剩下的也卖不了多少银子。可是种桑养蚕却不一样,一亩桑田养蚕所产生丝价值是种粮食八九倍乃至十倍以上,这也是江南一带少种粮食多种桑棉的原因。而一担生丝在大明价值五六十两银子,若是把生丝运到倭国,能够卖到二百多两白银,利润多达数倍以上。

庞大的利润,让无数海商趋之若鹜,从大明立国直到现在,虽然朝廷屡屡禁海,却也屡禁不绝,就是利之所致让人勇往直前。若是朝廷禁止的狠了,便会发生大的动乱,像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其背后便是沿海大族怂恿所至。

杨家,乃至宁波府其他家族,更不会放过海贸这等赚钱的买卖,只需要把自家产的生丝装船运往倭国,价值便可以翻上数倍,这可比辛苦养蚕缫丝来的容易。

不过做生意也得一路打点,各路阎王小鬼都得打点明白,杨家势力再大也做不到一手遮天,更何况在汪洋大海之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所以为了买个平安,每艘船需要花三千两的银子向独霸倭国航线的福建郑家买“水标”,所谓水标也就是一面旗帜,意味着郑家允许去日本贸易。(由于独霸着倭国南洋航线,每年靠卖水标,在加上自己家的贸易,郑家收入达千万两之巨,是真正的富可敌国,不,比大明每年国库收入还要多!)

郑家这个“阎王”需要打点,而定海防倭总兵这个“小鬼”也不能忽视,定海防倭总兵的驻地就在甬江入海口,负责着宁波府大半的海防,若是定海的军户们稍微使点坏,也能让海船一去不回。

当然给定海的银子就不需要三千两那么多,以定海那些破烂军户,五百两足以让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杨文清给定海送去银子,约定了两日后出海,这两天便有两艘三桅福船停泊在杭州湾的一座小渔港里,渔港是杨家所有。陆续有船只载着生丝,棉布,漆器,茶叶等经甬江进入渔港,把各式货物装载到海船上。

运送货物的船只陆续不绝经过甬江口,定海城堡的官兵们却都视而不见,这种合作已经经历了数十年上百年,大家已经视作平常。

两日后,两艘海船扬帆起航,趁着渐起的东南季风,向着倭国的方向而去。杨文清站在船艉楼上,看着逐渐远去的海岸,哀叹着一去又要半年的时间。不过想想半年后获得的巨大收获,又让他喜上眉梢。

然而海船出杭州湾,刚过金塘岛,便有十多条海船围了上来,让杨文清大吃一惊。

第一百二十八章 朝议(第二更)第七十章 苦练本领好杀敌第四十二章 比武前第477章 枭雄末日第三十三章 杀人放火第九十八章,我有妙计可破敌第644章 何腾蛟带兵援荆州第538章 败局已定第660章 攻守之议第1015章 天父地母,奉天靖难第671章 陷阱第692章 陈越之忧第687章 火攻贼军溃败第317章 闯贼满鞑皆死敌第872章 清廷失去了信心第444章 所向披靡第209章第358章 朝廷大事第211章 南迁之议第825章 离间第925章 这一仗不得不打第569章 齐国公威名传四海第557章 准第一百三十四章 寡人不吝封侯之赏(第三更,为舵主修炼飞鱼的心酸加更)第777章 趋炎附势者(第一更)第二十八章 生意来了!第九十八章,我有妙计可破敌第822章 绿营诸将第一百一十章 野心家就不能心善第707章 毒计(4000字,两章合一)第903章第928章 冒雨撤退第948章 公主也可监国第529章 内讧的前兆第444章 所向披靡第782章 彻底收服第948章 合围(第三更)第980章 孤家寡人第726章 饭食飘香千骑卷平冈第506章 郑森在嫉妒第735章 宫变第989章 出兵难第325章 功败垂成图奈何第843章 决策第967章 挫败感第667章 把贼军彻底留在江西第一百一十九章 收复房山第854章 入聊城第222章 陈越勤王(两章合一)第604章 明军北伐第七十六章 一触即发第763章 这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会议第957章 左懋第驾临福州第443章 撤离第666章 覆灭第320章 南京攻略(1)第499章 水攻之议(2)第752章 坚定的史可法(加更)第876章 骑兵冲营第798章 武备学院第254章 天罗地网第325章 功败垂成图奈何第一百五十二章 赋诗一首第754章 谈判(第一更)第928章 冒雨撤退第238章 闯王进城第1005章 情况变化第736章 间谍案第298章 孤注一掷第720章 决战的时刻快要到了第965章 土崩瓦解第220章 势如破竹第864章 围攻复州第497章 危如累卵的南京城第八十四章 募兵第843章 决策第541章 倾覆第942章 阴谋倾覆朝廷的乱臣贼子第878章 绝望的穆尔察第383章 顾锦城的想法第443章 撤离第489章 华夏之地岂容鞑虏肆虐!第310章 忽有持节使者来第525章 蒋干第270章 兵至徐州第678章 攻下吉水县城第427章 暗潮第922章 荣华富贵就在眼前第211章 南迁之议第641章 顺西合流出夔州第427章 暗潮第260章 南下之策第626章 港口之战第1004章 上位者的心思第699章 西军攻打九江之始第888章 酝酿第383章 顾锦城的想法第525章 蒋干第829章 我要看看明军还有多少花招没用!第329章 攻城之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