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

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

真正成为朝廷重臣。

做事能力自然是第一位的,特别遇见这样爱折腾的皇帝,更是如此。

但是除却做事能力之外,一些政治上态度,站队也是要考虑的,特别是首辅这个位置,做什么事情不是进退两难?

从这进退两难之中,找出一条路来,就是刘定之最常做事情。

朱祁镇觉得下面的看着差不多了。说道:“首辅,你怎么看?”

刘定之说道:“易知单此事,并非没有先例,臣接到韩雍韩大人,在江西就搞过类似的事情,臣以为还是让韩大人说说吧。”

朱祁镇听了,微微有些惊讶。

他看到这个易知单。朱祁镇首先想到的就是后世的各种票据。这是一个行政体系正规化的进程。

朱祁镇以为是李东阳的创见,却没有想到,李东阳不过是从前人那里吸取的智慧,问道:“哦。韩卿,你觉得如何?”

说起来地方行政的经验。韩雍是几个人之中最丰富的。

从地方一路升上来,什么样棘手的事情都做过。地方上的事情最清楚不过了,在内阁之中不过几个月,地位就直线上升。

甚至超过王永和这样的内阁老人,影响力直追刘定之。

韩雍沉吟了一会儿,说道:“陛下,这个想法很好,其实不大好实现,太祖皇帝立法,可谓善之善矣,无处不为百姓着想。只是而今却成为害民之政,其中种种不得不令人深思。有善治,无善制。”

“李东阳的心思是好的,臣也知道,在他在宁化县的时候,这一件事情,已经大利百姓,但是之后就不知道了。”

朱祁镇心中暗暗叹息一声。

不同的底层思想,就衍生出不同的政策。

就好像是韩雍所言,有善治,无善制。

这个论断,就是从理学之中,先做好人,再做好事这个理论延伸出来的。

过度强调人的作用。从来推崇所谓明君贤臣。对制度上东西,不能说不重视,但是并强调。

当然了,朱祁镇也知道,韩雍对于变法的态度,并不是太积极的。

倒不是韩雍反对,而是从下层一步步做上来的,内心之中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也没有什么这个不能改,这个不能变的想法。

只是正因为见识更多,明白地方的情弊,他的态度更多是持重。

朱祁镇并不知道,易知单这项制度,在明代中晚期,也大行于事,但是到了清代反而废除了。

倒不是这个易知单不能用了。

一来是百姓大多不识字,胥吏上下其手,有这个与没有这个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不能加重胥吏的违法乱纪的成本。

二来,就是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之后,这易知单早就变得不易知起来,甚至复杂到了谁都看不明白的地步。

甚至印刷易知单的费用,就已经成为地方的一项财政负担了。

到了康熙年间,正式废除了这一项规定。

但是古代帝国的行政体系,绝对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上面一声令下,下面立即从命。即便康熙年间,已经废除了易知单。

但是依然有很多地方沿用到了清末,一直到了近现代的财政改革。

甚至其间太平天国也沿用过。

朱祁镇说道:“韩卿觉得此事可以做吗?”

韩雍在江西的单据改革,并没有有多少水花出来,但是他也不愿意在这上面拂了皇帝的意思,道:“可以一试。”

朱祁镇说道:“此事只要有利于百姓,总要试一试吧,传旨给李东阳,免去宁化县今年起运赋税,让宁化县赋税全部留用,朕倒要看看李东阳能做出什么事情来。”

朱祁镇对李东阳很上心,不仅仅是因为李东阳是北京人。

朱祁镇的政治理念之中,他重视北方人胜过南方人,而在北方人之中,重视直隶人与顺天府人胜过其他地方的北方人。

这其中的种种原因,也就不说了。

故而他一般总点培养的都是北方人。主要是南方人大部分不用朱祁镇培养,自己都能从下面给爬上来。

满朝半江西,对皇帝来说了不是什么好事情。

不过,朱祁镇更看重的是承载在李东阳这分奏疏之上的其他内容,比如说,财政正规化,现代化的想法。

周忱当初的做法,不过是将大明中枢的财政运作更加正规了一些而已。但是在地方之上,在基层之上,还有不知道多少朱祁镇看不到的地方,这些百姓过这几千年前的日子,并没有什么变化。山外是元,是明,是清,对他们来说,都是很无所谓的事情。

而大明国力的强大与否,其实并不在中枢的财力如何?而是在最基层一个县,一个里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有关系。

这正是朱祁镇想要做的。

只是朱祁镇想要将胥吏改革之后,再做这一件事情。

李东阳却走在他前面了。

刘定之说道:“陛下,李东阳孤身赴任。想做这样的事情,他一个人恐怕不行。”

朱祁镇说道:“首辅之意如何?”

刘定之说道:“陛下,何不将宁化小县,也列入胥吏改革试点之一。国家大政,总要考虑全面一点。”

朱祁镇一听,心中就知道刘定之内心之中,对胥吏改革暗藏反对的意见。

刘定之倒不是觉得胥吏改革不好。

而且财政负担太大了一点。

而今除却一条鞭法的试点在试行,在很多地方,胥吏改革试点,也在推进之中。刘定之肉眼可见的朝廷开支直线上升。

北京城这个百万人的大城市,需要数千计的吏员,才能完成运转。

而这些试点城市,虽然比不上北京城,但是多千余吏员却是有的。这些人吏员的每一个人待遇都是不起眼的。

甚至最底层的吏员,还比不上京营的战兵的待遇。

但是任何不起眼的东西,只要乘以庞大的数量,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这样的压力是任何一个财政大臣都要细细考虑的事情。

刘定之这样做,一方面是给李东阳更多表现的机会,另外一方面,却是让朱祁镇明白,一些小县根本不合适做这样的改革。

别的不说,如宁化县这般。进行这样的改革,不用想了。宁化县今后每年上缴的皇粮国税,无限趋近于零。

甚至即便如此,也不能负担起一个庞大的县级机构。

其实,真要说起来,这样一个宁化县,放在现代,就是一个乡。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本来就不大适应太大规模的政府机构。

朱祁镇的心思此刻有所变动。大明经济发展如此悬殊,不仅仅是南北不平衡,东西不平衡,乃至于每一个省内部都不平衡,比如泉州附近,与宁化县都是福建省的下辖县,但是实际上,双方相似的地方极少。

甚至宁化从交通上来,都有一点更亲近与江西而不是福建。

朱祁镇虽然明白刘定之的心思,却没有叫破,而是当做不知道,说道:“不错,只是这人从什么地方调配?”

刘定之说道:“虽然而今各地学院都有新生,只是这些新手并不适应于外派,臣以为当从天津北京调拨一些吏员。”

朱祁镇说道:“北京就算了。外派人员太多了。已经不适合征调了,只是为什么从天津抽调人手?”

胥吏改革扩散开来,北京的人手就屡屡被抽调。

原因很简单,北京这么多长时间,在城市管理上已经有一定之规了,形成了一定的章程。废胥吏改吏员,从逻辑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执行上却有很大的问题了。

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七十章 年关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十五章 礼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