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

王振好容易安抚了孙氏。朱祁镇才能出了坤宁宫。

朱祁镇有些失落。

他从朱祁镇九岁的记忆之中,孙氏的印象从来是十分美好的。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看父母的眼光是自带滤镜的。

小孩子都觉得自己父母好,但是朱祁镇而今虽然有朱祁镇的记忆,但是他总就不是一个孩子了。

在小孩子的心中,太皇太后张氏,向来是严厉的。而皇太后的孙氏,向来是极好的。

只是而今带着后世眼光看来,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落差,让朱祁镇心中很不舒服,特别是孙氏对他,几乎好像看一个孩子。宁肯相信王振的话,也不相信他的话。

朱祁镇出了坤宁宫,径直向西边而去。

王振紧紧跟着朱祁镇,在身后小声,说道:“陛下,该回去了。”

朱祁镇说道:“去慈宁宫。见太皇太后。”

王振立即明白,今天孙氏说了这样出格的话,如果不去慈宁宫做个解释,恐怕今后日子不大好过。

太皇太后断然不是不会动皇帝的。

但是要弄死一个奴婢,却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王振立即叫来步撵。

朱祁镇本想步行前往的,但是他的身体尚弱,今日先从乾清宫到坤宁宫,然后再从坤宁宫到慈宁宫,绕这一大圈,他的意志尚可支持。但是身体却支撑不住了。

待朱祁镇到慈宁宫的时候,已经是宫灯初上了。

一人将朱祁镇引进宫中,朱祁镇见了她,立即行礼。当这女子微微避开,说道:“不敢当。”

这个女人就是宣宗皇帝第一任皇后,之后的仙妃,在朱祁镇登基之后,被封为皇太妃的胡氏。

也许是太皇太后对胡氏补偿与爱护,就将胡氏带在身边。

朱祁镇心中不得不承认,胡氏一举一动,都有一种淡雅的感觉。

比起孙氏,虽然有些素雅的感觉,但决计不差分毫。在为人处世上挑不出一点错。这也是即便被废,但是在太皇太后心中,胡氏才是她的儿媳。、

孙氏不是。

胡氏将朱祁镇引进宫中,向太皇太后行了一礼,就缓缓的退了下来。

此刻太皇太后,已经换去了一身宫装,穿着一身简单的襦裙,花白的头发盘了起来,在灯光的照射下,也淡去了脸上的皱纹。

如人不识,只会将她当成江南普普通通的女子。

太皇太后有意让胡氏留下来,但是想了想,有些事情,胡氏知道了也没有用。就没有留她。

“孙儿见过奶奶。”朱祁镇行礼说道。按理说,在太皇太后面前装嫩效果大抵好一点,但是而且的朱祁镇毕竟不是之前的朱祁镇了。

有些事情,是做不出来的。

“坐吧。”太皇太后说道:“怎么样,准备将会昌伯安排个什么位置?你说说,看我能不能给你安排了。”

朱祁镇听了,立即说道:“孙儿不敢,母后只是忧思过虑了。有些胡言乱语,还请奶奶不要放在心上。”

太皇太后叹息一声,说道:“她从来是自以为聪明,分不清楚轻重。爱耍小聪明。小时候见她也很聪明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孙太后的小聪明不仅仅是而今,最体现出她小聪明的事情,就是土木堡之变的善后处理上。

她如果有能力,就应该立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正统之子为帝。她临朝称制。处理政事。

她既然做不到。就应该干脆立朱祁钰为帝,居然还让正统的儿子留在太子位置上。

如此一来,为后面种种变故埋下了诱因。

后面的夺门之变,乃至于于谦之死,都是她自以为聪明,埋下的祸根。

就如而今,孙家的那些人,到底是什么成色,谁不知道啊?

真将家国大事交给他们,他们能做好吗?

朱祁镇听太皇太后说自己母亲,也不好说话,只能沉默。

太皇太后似乎也觉得,在晚辈面前说这些不大好,正色说道:“你而今是皇帝,将来的路上要自己走,切记祖宗家法,后宫不得干政。这天下是姓朱的,不管是姓张的,还是姓孙的,都是外人。”

朱祁镇说道:“孙儿明白。”

“你回去吧,孙氏我不跟他计较。”太皇太后说道:“你也要知道,孝顺是一回事,国家大事是另外一回事,万万不可混为一谈。”

朱祁镇说道:“孙儿明白。”

太皇太后对朱祁镇越来越满意了,心中对孙氏也有几分埋怨,觉得如果没有孙氏,早些将朱祁镇带在身边调教,而今也不会措手不及了。

所谓,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皇家所喜欢的,就是少年老成的孩子。

而朱祁镇的表现恰恰如此,这数日,太皇太后将朱祁镇带在身边,一点点感受朱祁镇对朝政从陌生多熟悉。更是喜爱非常。

以朱祁镇而今的表现,几年下来,就能承担家国之任了。越发将朱祁镇当成了眼睛珠子,见朱祁镇站在她面前似乎有话说,当即问道:“还有什么事情吗?”

朱祁镇说道:“孙儿听,宫中无子嫔妃似乎有殉葬之举。可否是真的?”

太皇太后微微一愣,说道:“是真的,你母后,与胡氏,还有祁钰的母亲吴氏,三人除非,这些无子嫔妃都要跟着你父皇走。”

朱祁镇听了,再次跪在地面上,说道:“孙儿在太皇太后身前,常听太皇太后讲爱人之道,为父皇修寝陵,征发十万民夫,太皇太后常担心,有人虐待民夫至死。而今有人无辜而死,孙儿秉太皇太后之仁心,岂能视而不见。孙儿想-----”

“你想什么?”太皇太后说道。

朱祁镇说道:“孙儿想请太皇太后废除人殉。”

太皇太后顾左右而言他,说道:“今日,你去见蹇义了,可曾见了蹇义最后一面?”

朱祁镇说道:“见了。”

太皇太后说道:“蹇公临终给你讲了什么?”

朱祁镇说道:“要孙儿什么也不做,就在太皇太后身前做孝子。”

朱祁镇与蹇义谈的时候,虽然屏退左右,但是朱祁镇一点也不敢隐瞒太皇太后,一来是觉得太皇太后一定在他身边安插了人手。

这个人是谁都很难受,除却王振都有可能,甚至王振未必不在太皇太后这边挂名了。

二来,觉得蹇公说得或许有些绝对,但是大体正确的,做孝子,就不要在太皇太后面前有所隐瞒。

因小失大。

三来,朱祁镇也不觉得蹇公所言,有什么不可见人之处。

太皇太后脸色淡然,在灯光之下,并没有什么表情,说道:“你为什么不做?”

“你知道,你要改的是什么?是祖制。”

“是太祖皇帝定下来,历代先帝都不敢违逆,就是怕后宫出了事,污了祖宗脸面,你如今立足未稳,就改祖制。就不怕朝野上下非议?”

太皇太后一句一句的问下来,朱祁镇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是的,而今局面。正如蹇公的遗言,朱祁镇最好什么也不要做。

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二章 外戚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七十章 诸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战局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十五章 礼乐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