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

第二十章治水三人小组

阮安激动几乎站立不稳。

朱祁镇看着眼前大工,忽然问曹鼐说道:“你觉得这束水攻沙之法,可否用于滹沱河?”

曹鼐看了看,忽然蹲下来,抓了一把土,说道:“陛下,不成的,滹沱河两岸的土,与这里不一样,最容易崩了,前朝也修建过堤坝,只是即便修建了不出一两年之间,就会被河水冲毁了地基,堤坝成片成片的坍塌。”

“臣从小看过,不是一次两次了。不过,听老人说,之前河水之中的泥沙虽然不少,但也不如而今这么多,却是因为朝廷迁都北京之后,太行山上都秃了,这才如此。”

朱祁镇说道:“本朝迁都北京,与太行山上都秃了,有关系吗?”

于谦说道:“陛下有所部知,朝廷所用木材,虽然很多珍贵木材都是从远处采办,但是寻常木料,还是就地取材的。”

“太宗营造北京,所用木材都是从太行山,燕山一带而来。”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曹鼐这是你的事情,工部下禁令,今后按时封山,伐一颗树,种一颗树,一定不能让情况再恶化了。”

曹鼐说道:“臣以为禁令好出,但是要让百姓不伐木,却是不能的。”

朱祁镇一听,也觉得头疼。

朱祁镇看着曹鼐与于谦,君臣三人,一时间面面相觑。

下达一个诏令,朱祁镇只需动动笔就行了,但是想让百姓都听从,却是难了。对百姓来说,长远的利害是说不通的。

一个县衙就那么多人,即便加上白役也没有多少。这禁令下达之后,要么不被地方当回事,县令不想找麻烦,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人官员或许还能用这个禁令盘剥百姓一番。

因为大明民间对木材的需要是相当之旺盛的。

朱祁镇禁止北京用柴,也是先培养出北京百姓用煤习惯,才敢下达行政命令。而且北京城之中,毕竟是天子脚下,很多事情也能管得到。

但是太行山附近都是一些什么地方?都是穷地方,他们即便知道伐木不好,也必须做,因为要吃饭。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只能让辽东多运大木来了,想来辽东木多了,太行山上的木头就卖不出去了。”

朱祁镇虽然这样说,但是却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虽然太行山之中,容易开采的木头,质量比较好的木头,已经被清理干净了。对于许多富贵人家,可能用辽东大木代替太行山木材做家具,房子。但是大部分普通百姓,却是没有选择的。

朱祁镇向王振一示意,王振立即会意,他下令锦衣卫一下拉开防护圈,王振带着人都离开,远远的看护朱祁镇。

朱祁镇身边只剩下曹鼐,于谦,还有阮安。沐敬。

阮安与沐敬见状其实想走的,却被朱祁镇留下来了。

朱祁镇对四个人说道:“朕不自量力,欲治理河北水利,而今才知道其中艰险,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今钦天监已经报告,今春大旱,已经成为现实,甚至旱蝗相接。朕欲以工代赈加速河北治水,却不知道诸位有何教朕。”

而今已经有不少流民都被卢沟河大工收纳了,否则这工程进度也不会这么快,一想到即将到来更大规模的流民潮。朱祁镇就一阵心慌。

于谦说道:“陛下,臣只问陛下一句话,决心可曾定下来?”

朱祁镇说道:“已经定下来了,决不会改变。”

于谦说道:“去岁大水,今春大旱,京师的粮食恐怕不足。治水之事,最忌半途而废。一旦半途而废,得不偿失,臣还想再问一句,陛下决心已下。”

朱祁镇说道:“钱粮用度,先生不用多想。”他微微一顿,说道:“太皇太后给朕留下下两千两万,朕就当这个败家子,将这些钱都砸在治水之上。”

朱祁镇夸口的时候,还是打了一个折扣。不过他只是表一个决心而,两千万两银子,在太宗皇帝手中,足够他北伐一两次了。

于谦与曹鼐心中再没有谱,也不可能一口气,将这么多钱都花干净。

于谦,曹鼐两人纷纷动容,向朱祁镇行礼,于谦说道:“陛下爱民之心,可感天地。臣定然不负陛下所托,每一分钱都花在河北水利之上。”

曹鼐说道:“臣发誓,河北水利不成,臣死后不进曹家祖坟。”

两千万两白银是一个什么概念。大明岁入一年二千四百万石粮食,而大明粮价最低的时候,也就三百文。两千万两银子,几乎抵两三年的赋税总额。

这么大的财力,怎么大的信任。

他们两人如何不竭尽全力。

朱祁镇说道:“有两位在,朕是放心的,只是朕想问,如果尽快展开治水,当从何处开始?”

于谦看了一眼曹鼐,说道:“臣以为当由北向南。”

“臣当了几年顺天知府,几乎走遍了顺天大小河流,对如何治理这一片水域,已经有想法,只有钱粮到位,就可以组织灾民尽快开始。”

朱祁镇看向曹鼐,曹鼐说道:“臣也觉得应该由北到南。原因有二,最南方的漳河,卫河,一部分已经牵涉到河南省了,跨省合作,有些麻烦,而且牵扯到了运河,朝中必然有争论,这也浪费时间。”

“其次,臣家乡滹沱河,滏阳河水患不是一日两日,根结难解,仓促修建,臣担心将来如果失败的话,有损陛下威名。”

“而京师附近,从来是朝廷所重,臣查过工部档案,各处水情都没有记录,如果动工的话,也容易筹措。”

朱祁镇忽然看向阮安,说道:“阮安,你觉得该如何?”

阮安大吃一惊,说道:“陛下,这里那里有奴婢说话的分。”

朱祁镇皱眉说道:“从今天起,你不是宫中太监,而是大明的治水待诏,没有品阶,但是与翰林学士同品阶,并赐待诏印,可以不经通政司直入大内。”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臣了。”

于谦与曹鼐大吃一惊,曹鼐小心的说道:“陛下,这样太过了吧。”

朱祁镇说道:“这不为过,如果谁能为解河北水患之祸,朕不吝啬封爵,而今不过是斜封官而已。”

所谓斜封官,就是不经过内阁六部,所封的官员。

这种官员朝廷其实不大承认,以为是歪门邪道。

曹鼐听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毕竟这些官,想要封只需皇帝一张中旨就行。曹鼐也管不着,不过内阁六部一般不承认他们在政治上的某些权力的。

阮安听了,几乎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

朱祁镇说道:“今日治水大事,在朝中有曹学士,在地方组织有于先生,朕没有什么信不过,但是唯一担心的却是,治水方案不行。毕竟六合塔之事,朕不想复现于今日,故而才给你这个恩典,只要你能将这一件事情做好,朕就为你找一养子,你只要好好教他治水之道,为朝廷治水,你阮家,从今之后,就是朝廷治水世家了。”

阮安听了,顿时不结巴了,说道:“奴婢,不,臣谢主隆恩。”

朱祁镇说道:“你觉得该从什么地方修?”

阮安说道:“定然是先北后南。”

朱祁镇说道:“为什么?”

阮安说道:“北京这几十年一直有大工,很多工匠都能在北京找到,除却北京,一时间想要供应这么多材料,物资,臣以为没有一处可以的,所以只能先修北边的。再修南边的。”

第十五章 礼乐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十六章 经筵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八十章 西宁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