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

第二十三章从直隶开始

朱祁镇对黄册的怨念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很早就想将黄册从南京后湖转到北京了。

只是搬迁黄册也是一个工程,而且黄册都是很宝贵的资料,一路上出了差错,可就不好办了,所以整个黄册搬迁持续了数年,才算在搬到了北京。

只是那个时候朱祁镇对黄册已经不大感兴趣了,因为朱祁镇拿着顺天府的黄册,有时候让锦衣卫东厂去核实,有时候自己亲自走访,得出一个结论,顺天府的黄册缪误太多了。

黄册一般是一式三分,一分在后湖,一分在本衙门,一分在布政使衙门。

朱祁镇拿得就是顺天府衙门的。

东厂锦衣卫的能力,在北京附近还是值得依赖的。

不过,黄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有原因的。

你敢相信,十年一次的统计黄册,就好像国家的人口统计一样的大事,居然是没有经费的。

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是为了编纂黄册,派了国子监的学生参与,好几千人之多。在永乐四年,乃是太宗皇帝登基之后,第一次清查黄册。有相当浓厚的政治意义,是太宗皇帝确定自己的正统的行为之一,故而下面的人不敢不打起精神来。

所以在永乐四年之后,黄册一日比一日烂了。

甚至烂到,只剩下总数是起作用的,因为这个总数是定额。朝廷向下面要赋税,是以这个定额来的。

于谦说道:“臣无能,不能为陛下分忧。”

于谦当过地方官,知道地方黄册是什么样子。而且重建黄册又需要多大的精力,所以他也没有碰过这一件事情。

但是他不会觉得自己有原因没有做好,就不关自己的事情了。

朱祁镇说道:“朕说过,之前的事情不关先生的事情,不过是陋习而已,只是而今直隶水利,各地田亩都要重新清丈,朕想请先生在这方面多上心,给朕一分可信的直隶黄册。朕也会从内部多拨三万两为经费。”

于谦深吸一口气,只觉得工作量太大了一些。

新出炉的直隶省,有永平,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还有新出来的天津,八府,人丁决计有数百万之多,特别是在这里大规模以工代赈,让山西,河南一部分灾民也跑过来。

更是增加了不少难度。

不过,于谦做惯苦差事了,当初赈灾的活,未必比现在轻松多少,不过是多费些心,既然朝廷要将河北水利全部修整一遍。自然是有时间,让于谦踏遍直隶八府,以及顺天府。

于谦说道:“臣不敢妄言,请陛下期以三年,三年之后,直隶黄册呈该陛下,到时候有一处不符合,臣请陛下斩之。”

朱祁镇说道:“好,朕等着河北大治。”

朱祁镇说完之后,看了一眼曹鼐。

曹鼐虽然似乎插嘴。但也知道,今后他就是皇帝这一艘船上的人了。今日朱祁镇与他们所说的话,或许能保密,或许不能保密。

但是这大坝上的密谈,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

曹鼐心中暗道:“如果真能降服滹沱河水,我这一条卖给陛下又如何?”他说道:“臣代河北父老就拜托于大人了。”

于谦说道:“客气,客气。”

两人相互躬身一礼。这两位都是杨士奇的弟子,此刻却结盟了。

朱祁镇将这里的事情嘱咐过后,这才吩咐下面的人来见。、

首先来见朱祁镇的却是沈清。

沈清是一员老将,乃是太宗老人,前燕山卫的出身,五从车架北征,又在宣德中从宣宗皇帝北征。

也就是说,几次出塞之战,他几乎是无役不与。

不过,而今却老了。

在宣德年间主持过修缮北京城墙,这一次三大殿工程就是他负责组织施工的,但是同样,虽然以工代赈,于谦用得都是灾民。但是即便如此,也要有士卒维持秩序。

沈清就派了下面的人过来为阮安调用。

这一次听说皇帝过来了,自己连忙跑过来。

朱祁镇见老将军虽然满头白发,但是气势昂扬,心中感叹,太宗皇帝留下的老将,还在支撑着大明江山,只是能支撑多久,就不好说了。说道:“老将军辛苦了。”

沈清说道:“不辛苦,老臣还能为朝廷效力三十年。”

朱祁镇说道:“只要老将军能辅佐于先生修好河北水利,朕决计不吝啬封爵之赏。”

沈清一听,眼睛都亮了,说道:“此言当真。”

“大胆。”王振听沈清如此一说,顿时恼火,训斥道。

朱祁镇反而觉得老将军率性,一摆手,示意王振无妨,说道:“君无戏言。”

沈清裂开大嘴,白色的胡须上下抖动,说道:“陛下放心,有臣在,下面这些人出不了乱子来。”

沈清年事已高,他与张辅年岁相仿,甚至比张辅还大上一两岁。而今已经垂垂老矣了,让他再上阵杀敌,却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而且朱祁镇也听过沈清的名字。

却是他虽然太祖北伐五次,宣宗北伐一次,他虽然无战不与,但是都在车架之前,没有独领一军,虽然立下不少战功。但是多是苦劳,却没有大功。

而今年老,沈清最想的事情,就是后世争一个爵位了。

只是沈清的功劳还差了一点。

这就是沈清不辞劳苦,不在家里享清福,出来奔波的原因,就是想办法立功,让自己能封爵,荫蔽子孙。

此刻得了朱祁镇的承诺,一时间兴致非常之高。

紧接着过来的人,乃是通州同知李经。

这个人于谦已经给朱祁镇推荐过了,于谦不日准备让李经成为第一任天津知府,主持天津与顺天府,河间府划界问题。

这个人乃是于谦在顺天知府任上的老部下,治才出众。于谦不能一直留在工地之上,很多事情都李经主持。

这卢沟河能在数月之内,修建一百八十里的河道,李经的功劳不小。

朱祁镇倒是没有与李经多说话,只是将这个人名记下来而已,这个人虽然名声不显,将来未必不能成为一方青天。

朱祁镇自然要时常注意。

本来见过这些人之后,又顺着河堤走了数里,令侍卫以长矛向河堤上刺,这河堤上的土,全部是夯土,而且这些夯土在打夯之前,也全部煮过,让草木不能在这些土中生长。即便朱祁镇身边的侍卫奋力刺击,也仅仅刺出一个小坑来,根本插不进去。

朱祁镇说道:“不错。”

王振见天色有些晚了,说道:“陛下,而今不回城吗?”

朱祁镇说道:“现在也回不去了,传令下去,朕今日就宿在大堤之上,于先生。”

于谦立即出列说道:“臣在。”

朱祁镇说道:“派人将附近各地的父老请过来,朕在这里延请他们。”

于谦听了,心中一愣。这是太祖皇帝提倡的乡礼之一,地方官员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各地的父老,来治理地方的。

只是于谦却不想朱祁镇这样来,心中也不由一叹,暗道:“当今虽小,却有圣明天子的气象。”

随即心中又微微一热。

既然皇帝圣明,岂不是大有作为之时。于谦建功立业之心,越发激昂起来。

要知道,这个时代理学数日从民间到官方渐渐成为主体存在,但是这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如杨士奇等人,却是多受元末明初各大家的影响,如刘伯温,姚广孝,他们这些人很难说是正经儒家士大夫。

于谦虽然儒家士大夫气质很重,并不妨碍他有慷慨激昂之心。

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二章 大武学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