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

第五十四章水利学堂

朱祁镇沉吟片刻,说道:“传阮安,沐敬两人。”

这两人为了这一次会议,早就回到宫中了,自然是一传就到。

朱祁镇见了这两个人,朱祁镇立即问道:“而今你们麾下可以独挡一面的治水人才,有多少?”

沐敬先说道:“奴婢有几个义子,可以为皇爷所用。”

阮安却面有苦色,说道:“陛下,臣有几个同僚可以为陛下所用,不过有一些人都在工部的。”

朱祁镇说道:“工部的也算。”

这两个人说出了十几个人名,都是可以独立主持一条河修缮疏浚的人才。

但是朱祁镇却也觉得有十几个人就能独立治理十几条河了,如卢沟河这样大河,这些人几乎全在工地之上。

朱祁镇又问道:“本朝还有水有治水之能?”

阮安说道:“臣知道有两处一定是有的。”

朱祁镇说道:“说。”

阮安说道:“就是平江伯府上。”

朱祁镇自然知道平江伯了,也知道而今的平江伯乃是陈豫。是永乐年间名臣陈瑄的孙子,自然也知道,为什么平江伯府上有治水人才。

因为平江伯总督漕运十几年,而今的漕运体系就是他一手开创的,宣德八年去世,而今才几年。

朱祁镇对身边的太监说道:“宣平江伯。”

只是平江伯要来就不容易了。

宣德八年平江伯陈瑄去世,正统元年第二任平江伯,也是现任平江伯陈豫的父亲去世,所以现在平江伯年纪还不大,才二十出头。在朝中自然也没有什么差遣,不过是去检点过几次战马。

也都是临时的差遣。

速去速回的。

最近平江伯在动用关系,谋求在神机营之中任职。

毕竟他也不想一直清闲下去。

所以,想请他过来,却不容易了。

闹不好,此刻他正在谁府上拜访的。

所以,朱祁镇也没有指望平江伯能立即过来,继续问道:“还有什么地方有?”

阮安说道:“还有江南,江南水利兴旺,善其术者众多。只是一时间恐怕难以召集。”

朱祁镇说道:“于先生,你有何良策。”

于谦说道:“阮先生所言极是,臣家住钱塘,当地有很多百姓都擅长治水,甚至有专门的水利著作,臣以为当派遣使臣,于天下张榜求贤,天下逸才无数,足够陛下之用。”

朱祁镇听了,一时间不置可否。

听起来于谦所言不错。

但是朱祁镇想起昨日杨士奇为朱祁镇讲解南北士林差距的时候,心中冒出的念头。

那就是在科举上,北方人比不过南方人,那么北方人想不想在别的领域压上南方人一头,或者说,我给他换一个赛道。北方人愿不愿在上面跑。

为什么这么想。

因为朱祁镇想做的事情越多,越发现所有问题根结都在于思想观念的不同。

科举制度好不好,但是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越发出现很多问题了。比如现在的问题。

大明找不到多少能治水的大臣。

其实这个时代的水利还是比较简单的。

很多通过科举上来的大臣,也有变成治水能臣的。他们是怎么做的,自学而已。

但是儒家的很多弊端,让朱祁镇很难受。

所以,如何想办法在思想方向上做手脚。

可以说,从朱祁镇一上台,朱祁镇就在想。

但是想是想,却是找不到出手的地方。

比较朱祁镇不可掀桌子蛮干。

但是而今南北方在科举上的不平衡,让朱祁镇感受到一点机会,但是不是真的能行得通,却要朱祁镇出手试一试。

怎么试?

朱祁镇沉吟片刻,心中就有了主意。说道?:“先生之计,治标不治本。”

“朝廷每天水旱蝗不绝,朕深为忧虑,切以为乃是水利不治之故。水利不治,则旱涝不均,旱涝不均,则蝗虫大起。欲除百姓疾苦,水利为先。”

“治水之策,决不可存一劳永逸之想,盖因天时有变,地利有变,今日治水之策,可能就是明日祸害之源。”

“这一点,先生也是深知的。”

于谦听了也不能不赞同。

因为于谦治河方案之中,对泥沙对三个大湖的淤塞,也没有什么办法处置。

朱祁镇说道:“先生也说,百年树人,朕不敢存一治河则千百年无忧之想,自然也要为后世留下一些人才。”

“如果以先生之策,河北水利大功告成后,这些人该如何安置?”

“大抵一部分授官,一部分赐金还乡,但是几十年后,如果再想治水,难不成再征召民间人士吗?”

于谦只好说道:“臣愚昧,却不知道陛下之意是?”

朱祁镇说道:“这天下治水之士,还是要下榜征召的,但只是应急之策。朕准备,在卢沟河边设一学堂,以阮安为祭酒,沐敬为教授,专门教授治水之学。今后工部治水之事,必须有水利学堂出身的官吏主持。”

“要当心,朝廷爱民之本意,却变成了害民之策。”

“如此治水之道,薪火相传,朝廷也决计人不乏用。”

于谦听了说道:“陛下,如果学堂出身,全部要授官,岂不有冗官之患。”

朱祁镇说道:“先生说笑了,先生在京师也清理过胥吏的。自然知道这些人是什么样子,而今工部之中,有进士举人功名的人有多少,剩下都是积年老吏,用他们还不如用水利学堂出来的学生。”

“今后,吏员不世袭了。朕总要找些人做事才对。”

于谦想了想,一时间也没有想出什么问题来,说道:“只是臣担心有一些缓不应急。”

朱祁镇说道:“那就立即招生,马上要开始的修河,就派他们跟着老师上堤坝再说,总能锻炼出几个,至于从各地征召出来的治水人才,如果真有本事,朕也将他纳入水利学堂之中。”

于谦说道:“臣明白了。”

朱祁镇见于谦如此,心中猛地松了一口气,暗道:“于谦大概没有见识过后世无数大学,我就不信了,我建立上数百大学,将北京外重建一所大学城,这么多大学生,将来不会对每三年有三百多进士压在他们头上的感到满意。”

朱祁镇深究商鞅变法,悟出一个道理,永远不要试图打到一个集团,能打倒一个集团的,只能是另外一个集团。

朱祁镇对文官坐大,感受到危险,但对勋贵的衰落,有一点扶不上墙的感觉。

而今南北之争给了他灵感,如果他将这些大学都建立在北京附近,那么自然而然北方人就会在这方面占据优势。

将来天下吏员都出自北方。那么北方人的倾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将来的事情,朱祁镇只能猜想。却也不肯定,反正种子已经落下了,等真的长成,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不过,朱祁镇而今最多的就是时间,他还有几十年,等这些人慢慢成长起来。他心中另外一个倾向,也越发强烈起来,那就是建立学校。

这个水利学堂仅仅是开始,将来户部要有会计学堂,刑部也要有刑法学堂,然后再为宗室子弟建立宗室学堂。为海关建立航海学堂。

等等。

朱祁镇心中百万大学生计划,缓缓的成型了。

这个时候陈豫也满头大汗的进了宫。朱祁镇见了陈豫也没有多说几句话,就任命陈豫管理直隶兵马,协助于谦治水。

陈豫听了这个任命自然是大喜过望。他不用在京师坐冷板凳了。至于让平江府中治水人才参与治水之中,朱祁镇不用,也自然会有人告诉陈豫的。

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八章 断事官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九章 蹇公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