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

第五十五章水利学堂的功课

朱祁镇又叮嘱了于谦一些关于治水的事情,叫来王振,吩咐从内库运送三百万两白银给于谦,让他好好休息一日,明日就回去准备修整当地比较危险地段的堤坝。

然后朱祁镇却将阮安与沐敬留下来了。

朱祁镇说道:“你们对如果教授水利,心中有没有底?”

阮安与沐敬都是宫中老人,自然能听出朱祁镇的弦外之音。沐敬立即说道:“奴婢愚昧,请陛下指点。”

朱祁镇满意点点头,说道:“朕以为水利之事,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想要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往细里做,只要功夫做得细,才能将事情做好。”

“以朕之间,而今治水之策,充满了想当然,根本没有想详细的计算。”

阮安一时间有些结巴,说道:“计算?”

古代很多时候都是经验科学。对该如何治水也是直观感受的。这也是为什么朱祁镇上了一个模型,就将满朝大臣给说服了。

是因为这些都符合满朝大臣思维习惯。

治水之中的计算,大概最多的是工程量的计算,土方石方的计算,还有分段镇守的计算。

更多的就没有多少了。

朱祁镇说道:“对,先定度量衡,以营造尺,一尺定平方,然后定立方升,以一升多少水,计算水量。朕想要一切水流运动都能用数字来表达。”

阮安与沐敬两个人,更是如同读天书一般。

朱祁镇说道:“朕记得黄河之上有羊马报,就是乘着羊皮筏顺流而下,对下游报洪峰,这就是要洪峰的速度。还有水量。”

朱祁镇见他们还听不懂。

不耐烦的给他们上了一节数学课,计算含沙量,径流量等事情一五一十说明了。

其实朱祁镇也不懂治水,不过他知道数学是科学之母。如果水利学堂之中真有一个天才,能用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河北平原上一切水流变化。

河北水利还怕治不好吗?

有这样的成功经验,朱祁镇自然也会想其他方面推广的。

只是朱祁镇看下面两人双目之间,隐隐约约有无数为什么飞过,就知道这些事情,说不大清楚了。

朱祁镇叹息一声,暗道:“罢罢罢,这一件事情我多盯着一些吧。”随即又说道:“水利学堂必须开设算学,而今是主课,除此之外,还有开始绘图,不知地利,如何治理,还要有实验,就是束水攻沙之策,没有实验之前,谁知道对错。”

“这就是朕要将水利学堂设在卢沟河岸边的原因,必须引水才行。”

“除此之外,还要设立机械,就是水利机械。如水车,毕竟北方旱情严重,有时候水位很低,根本放不出来的,只能想办法提水,用水车,自然是最方便的事情。”

朱祁镇一时间想不起来说什么了,一挥手说道:“算学,绘图,实验,机械,这四门课都很重要,甚至缺一不可,你们看着再添加一下,总之,阮安,沐敬,你们两个只要做好了,你们的身后名也就有了。”

“想想,今后大明治水方面大臣都是你的徒子徒孙,还怕没有名声吗?”

阮安与沐敬又激动又无措,激动的是,朱祁镇给他画出的画饼,他们都是太监,自然不会有什么好名声的。

但是而今这一件事情,却能保证他们的身后名。他们自然很是激动且兴奋,但是面对朱祁镇所言,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什么含沙量,径流量,都是什么概念?

他们都不懂,但是又不敢回去问朱祁镇。只能自己暗地琢磨了。

两人出了乾清宫之周,阮安说道:“沐老前辈,咱们两个找地方琢磨一下。”

沐敬说道:“好,我也将我那些义子也叫上来,年轻人脑子灵光,或许能想到什么。”

两人为朱祁镇布置下来的任务绞尽脑汁的时候。

朱祁镇刚刚用过午膳,又接见了李时勉。

李时勉在京中几日了,但是看上却依然没有缓过劲来。

朱祁镇见这个老臣如此,心中有些不忍,但是想起了北方灾情,刚刚减免的一百多万石粮食。

朱祁镇也只能硬着心来,对李时勉说道:“而今粮食紧张,虽然四百万石粮食陆陆续续远过来。但是朕恐怕不够。朕想让卿带上银子,再跑一趟广东,或者是江南,总之想办法再给京师运上来一批粮食。”

李时勉面有难色。

朱祁镇也不好强硬命令,说道:“如果先生不愿意去,先生就推荐一人,代先生跑一趟南方。”

李时勉听了,有些愤怒。说道:“陛下是疑臣贪生怕死吗?臣束发读书以来,就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臣岂惧一死,况且,老臣虽老,但尚能日食升米,正是老当益壮之时,臣之所以犹豫,并非是臣不肯为陛下所用。而是这一件事情,十分难办。”

朱祁镇说道:“却不知道何处难办?”

李时勉说道:“首先是广州已经没有船了。”

朱祁镇大吃一惊,说道:“怎么可能?”

李时勉说道:“臣已经将广州能带过来的船只都带过来了。”

朱祁镇说道:“那么,你带着天津的船回去就行了?”朱祁镇说出这一句话之后,立即知道不妥。

因为他想起来的,不是别的就是季风。

李时勉长叹一声,说道:“陛下有所不知。我朝的硬帆虽然善使八面之风,但是逆风还是南行的,而今正是南风大做的时候,甚至停留在天津的很多船主,等等秋天北方再起的时候南下。”

“逆风即便是能够航向,也是相当慢的,臣担心,此番运来粮食,恐怕在秋天了。”

“但是夏秋之季,海上大风不断,再大的船只遇见了,也只有死路一条,东南沿海一片,时时出现。”

“臣担心在,这些银子在海上出了差错。”

有一些话,李时勉也没有说。

比如这些船主看似为朝廷效力,但是如果真以为他们是什么善男信女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不用朱祁镇说,李时勉就估计到朱祁镇最少要动摇两三百万两银子,因为没有这个数目银子,根本买不到足够的粮食。

毕竟在李时勉在南洋大采购之后,各地粮价不攀升才怪。

这么多银子放在船上,跟着这么多船主出海,简直是考验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即便是一百万两银子,也是他们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钱。

而且李时勉还有一些担心,说道:“臣担心,南洋也没有粮食了。”

朱祁镇听了,有些疑惑的说道:“怎么会,南洋不是终年无夏,一年三熟,从先生南下到而今,估计南洋新一季的稻米就又成熟了。怎么会缺粮?”

李时勉听了朱祁镇的话,有些哭笑不得说道:“陛下以为南洋如此?不错,南洋虽然气候得天独厚,稻米一年三熟,但是百姓都没有自主之权,唯头人之命是听,而且懒惰之极,气候虽好,但人却想不劳而获,却是不可能的。”

“臣之前,已经将南洋稻米收刮差不多了,陛下可以看出来,唯有安南乃是我朝之余脉,粮食积蓄最多。至于其他各国。”李时勉没有多说话,只是冷笑了两声。

朱祁镇心中这才懊恼。自己是想差了。想想也就是了,在古代农业社会,粮食产量就是国力。

而安南这么多年的南洋小霸主的名声在,这岂不是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安南的粮食产量最高了?

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