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

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

朱祁镇有些惭愧。

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今年上半年,救灾与麓川之战的事情,几乎将朱祁镇所有时间都站满了。

可以说大明这么大的国家,每天哪里有不出事的,朱祁镇只要心中有事,那就有忙不完的事情,他除却每天早晚问安之外,其实也很少进慈宁宫了。

朱祁镇说道:“娘娘英明。还真有一件事情要向娘娘禀报。”朱祁镇说道这里微微一顿。

太皇太后立即明白,一挥手,让身边的侍女都退下去了。

朱祁镇这才负责太皇太后在一大颗参天的松树下面坐下来,吹着傍晚的凉风,听着鸟鸣,松树晃动的声音,有一种恍如天籁之感。

这就紫禁城之中两处花园之一,慈宁宫花园。比御花园不差分毫。

太皇太后说道:“说吧,什么事情?”

朱祁镇随即将建文帝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太皇太后一时间有些恍惚,说道:“这还真是朱允炆的风格。做事情摇摆不定,该心狠不心狠,该宽仁不宽仁,反复摇摆,心中还存了一颗读书人的心。”

太皇太后的感叹,朱祁镇一时间插不了嘴,但是心中感叹,的确如此。

如果建文刚刚削藩的时候,怀柔以对,不将事情做的那么绝,太宗皇帝未必会起兵,即便起兵未必能引得这么多藩王坐观成败。

以朱允炆对湘王之举,那根本不是在削藩,而是在要人命。

但是太宗皇帝起兵了,他方才想起名声了,那一句勿要害朕杀叔之名,虽然可以正反理解,但是双方已经兵戎相见,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就不能说一句明正典刑吗?

从来是在不合适的时候,做不合适的事情。

太皇太后说道:“你准备怎么办?”

朱祁镇说道:“胡先生的意思是,建文皇帝已经死了。太宗皇帝已经盖棺论定了。”

太皇太后说道:“也好,就这么办。不过,我要见见这位当年故人。”

朱祁镇说道:“朕听娘娘的。”

太皇太后说了这一件事情,随即话题一转,说道:“正事说完了,说说你的婚事吧,准备什么时候办?”

朱祁镇面露苦色说道:“娘娘,能不能拖一拖,孙儿不孝,内库的银子不多了。”

太皇太后说道:“我算过大婚要二百多万两就够了,内库里面没有吗?”

朱祁镇说道:“有,只是朝廷正在用钱的时候,孙儿不想这个时候动用内库的财力。”

太皇太后说道:“国有根本,才是大事之中的大事。二百万两已经是精打细算了,不能再推迟了,我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在了,你总要让我见重孙子吧。也让我能安心去见仁宗皇帝,否则,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啊。”

朱祁镇毕竟是后世的思想,一时间不能理解太皇太后的担忧。

朱祁镇这半年处理政事,并不是毫无错处的。但是总算是有板有眼,规规矩矩的,再算算朱祁镇的年纪,才十四五岁,已经很不错了。

想来朱祁镇将来年纪大了,处理政务的手段就会更加娴熟了。

在这一点上,太皇太后担心不多。

但是他的担心,却就放在朱祁镇的子嗣上面了。

太皇太后担心的不仅仅是朱祁镇的子嗣,还有宣宗皇帝一系的子嗣。

宣宗皇帝死的太早,子嗣太少,其实是朝廷一大隐患。

太皇太后洪武年间嫁给了当时还是燕世子的仁宗皇帝,几乎见识了大明到现在所有的皇帝,更明白什么叫做人世无常。

就好比宣宗皇帝,腊月二十三还是好端端的,但是一进正月就不行了。

事先谁能想到了。

宣宗皇帝只有两个儿子,朱祁镇与朱祁钰。现在看来都是好好的,但是谁能说得清楚?一旦有一个万一,他们两个人都不在了。

别的不说,单单是皇位归属问题,各方就没有一个权威的人选。

太皇太后如果当时还在,自然什么都不用说了,但是太皇太后对自己的身子骨,最清楚不过了,没有多长时间了。

一旦他不在了,在宫中做主的就是皇太后孙氏。

太皇太后对孙氏的政治智慧深感担心。倒时候会成什么样子,太皇太后都不想了。前代故事早已说明了问题。

而后来发生的正德无嗣,嘉靖继统闹出大礼仪,不知道闹出了大多的乱子。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太皇太后要在自己生前见到重孙子,这固然是一点私心,也是对帝系传承的一种保障。作为皇帝多子多孙,是必然的责任。

说起来弘治皇帝一生只有一个皇后,但是真爱了,却给天下留下了多大的隐患。

朱祁镇一时间没有想那么多,只当是太皇太后的心愿,他固然不想早婚,这才十几岁就要成亲,但是却硬顶太皇太后老人家,说道:“娘娘想办,就办吧。”

太皇太后说道:“也好,正好张天师也到了京师,正好让张天师为你们合一八字,算一下吉时。”

朱祁镇心中暗道:“我当初拖延之策,将张天师召进京师,却没有想到在这一件事情派上用场了。”

太皇太后召见了张天师,第二日,皇帝即将大婚的消息,就在京师之中流传开来了。一时间京城之中也变得热闹多了。

毕竟虽然北京城中百姓,见多识广,见过不少世面,但是皇帝成婚,却还真没有见过,概因朱祁镇是大明第一个成婚的皇帝。

倒不是其他皇帝都没有成婚,而是他们都是成婚之后才当了皇帝。

一般来说,结婚都用隆重,即便是平民百姓结婚,新郎官还能穿官服了。而皇帝结婚,更是要比太子隆重多了,礼仪之重,几乎不可加复。

所以,事情也繁杂多了,虽然都知道这结婚的日子,大概就在明年春天了。但是而今就已经忙碌起来。

马顺一路上风尘仆仆的来到了北京城的时候。

见到了就是这样的情况,建文帝重现的消息,固然传开了,但是大家都不是太信,因为一来锦衣卫抓了不知道多少愚夫愚妇假装建文帝,民间其实也是有所耳闻的。

而且很多吃瓜群众,一致认为,这个大抵也是假的,否则皇家怎么一点也紧张,反而在忙忙碌碌的筹办婚礼。

皇帝嫁娶之事,将建文帝重现之事压了下去。

马顺是最清楚其中前因后果的,他毕竟是锦衣卫指挥使,消息灵通之极,忍不住暗道:“姜还是老的辣,太皇太后到底是有办法的。”

就在马顺身后,十几名锦衣卫扮成了寻常衙役。却不知道他们都是一等一的搏杀好手,身上火器长刀短弩,一应俱全。一直小心提防着马车里面的人。

而马车之中却有两人。

一个老僧,一身袈裟跌坐在马车之中,手中念珠不住的转动,颇有一番宝相庄严之态,不是别人,正是自称建文帝的云南老僧。

而老僧旁边却还有一个,却是一身道袍。他自然不是真道士,只是他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损。他宁可扮做道士也不愿意当和尚。

当然了很多时候,他还有一直变幻身份。书生,农夫,士卒,各种身份都变幻过。他就是被姚广孝与胡濙推崇的程济。

老僧固然睁开眼睛,说道:“可是到了北京了。”

程济说道:“已经到了,看来燕逆这么多年做的不错了。北京也很是繁华。”他忽然起身,跪在老僧面前,说道:“陛下,臣就送陛下到这里了。”

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序章 我, 朱祁镇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九十章 贝琳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三章 灾年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十二章 军议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