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

第七十章杨士奇的治水意见

仁孝皇后,就是太宗皇帝的皇后,中山王之女徐氏。

可见对于靖难之事,在起兵之前,太宗皇帝身边,也不是完全意见一致的。

朱祁镇心中感叹,自然并没有说话。

他送太皇太后回宫之后,再次单独召见杨士奇。

而今天气渐渐冷了下来。

有几分秋高气爽之意,但是正统五年的雨季也过去了。

这一次夏汛,也不是多平静的,虽然北方只有滹沱河依旧决口,其他地方,大多都是有惊无限,但是并不是说整个大明都平安无事。

在江南钱塘江就发了洪水,好在不管是杭州知府况钟,还是周忱,都是一等一的能臣干吏。这一件事情,处理的都很好。

波及范围不大。

朱祁镇仅仅是免了当地钱粮,也不用从别的地方调粮救急。

随着李时勉带着锦衣卫千户王英来往于南京与天津之间,大明北京的粮食困境,也逐渐解除了,而且北方也要丰收了。

当然了,今年的收成不会太好。

但是秋收之后,大量的农民都有时间了。

朱祁镇准备大规模修建水利的想法,就冒了出来。只是,这一次朱祁镇学乖了,在做决定之前,准备与杨士奇提前通通气。

杨士奇对此心中也有数。

朱祁镇与杨士奇扯了几句江南的水灾,就直入正题了。

朱祁镇说道:“洪宣之后,天下水旱不均,旱蝗并作,直隶尤其为重。朕之前所说的事情,先生以为如何?”

杨士奇沉吟了一会儿,似乎在酝酿词句,慢慢的说道:“陛下爱民之心,臣代天下百姓谢过,只是,朝廷大灾刚刚过去,府库空虚,纵然海运了不少粮食,但粮食储备,依然没有达到去年的标准。而今并非大兴土木之时,此其一也。”

“陛下乃天下之主,当视天下如一。直隶虽然是大明京畿之地,但是江南也是朝廷根本之地,陛下如果大张旗鼓,定然引来百官侧目,却不如暗地修整,化整为零。此其二也。”

“以此二端,臣以为当从长计议,方有万全。直隶报上来的水利工程,令工部核实,每年冬春之际,修缮一二,陛下富有春秋。何须急于一时。”

朱祁镇听了,心中很是不满。

但是想起太皇太后的叮嘱,将心头的怒火一点点的压了下来。细细思量,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杨士奇的办法,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好。

但是总体来说,是非常稳妥的。

对掌控天下来,稳定其实比其他方面更重要。

但是朱祁镇也明显的感受到了其中的缺陷。那就是慢,而且不能从整体上来规划。

如果将整个海河流域看做一个整体,这一次整体上的治理,于谦可以从更多的方面上去考虑。但是如果做出限制之后,那么这一些治水,也仅仅存在修缮方面了。

不是修缮不好。

而是朱祁镇翻阅不少文件,早就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河北水系的问题,早就到不大动干戈不行的地步了。

朱祁镇一时间想过很多想法,最后决定拖一拖。

反正而今距离秋收还有一段日子,等过了秋收之后,这一件事情再说不迟。

朱祁镇说道:“先生所言极是,这一件事情,等朕召见于谦等人入京,再议论不迟,不过有一件事情,朕想问问首辅的意见。”

杨士奇听了,心中轻轻松了一口气。随着麓川大胜,班师回朝在即,还有这一次朱祁镇放手让于谦赈灾,让李时勉运粮。

杨士奇很清楚的感受到了朱祁镇在朝中的威信大涨,朱祁镇的自信也在与日俱增。

这样的情况之下,朱祁镇真想做什么事情。杨士奇也未必能拦得住。

这是大明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最少现在,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大明皇帝行驶自己的职权。包括杨士奇。杨士奇见朱祁镇愿意退让,自然不想硬顶,说道:“陛下只管问,,老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祁镇说道:“朕查过各地文书,发现似乎太行,燕山之中的树木都伐尽了,却不知道是否如此?”

杨士奇听了,一时间没有说话。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陛下所言,应该没有错的,太行山深处或许有树木,但是临近各县的大山,全部已经秃了,至于燕山更是如此,太宗皇帝见群山无树,曾经专门下过禁令,燕山临近长城一线,全部种树以为屏障,百姓禁伐,但也仅仅是长城内外而已。不过数里之地。其余的地方,其余的树木大则为栋梁,小则为柴薪。”

朱祁镇说道:“先生也看过当年的演示,直隶之所以山洪很急,就是因为群山无树,根本没有储备水源的能力,暴雨一下,各地积水立即百川汇于河中,至于一日暴涨数丈,至于不可控制。”

“所以朕想号召百姓种树。先生以为如何?”

杨士奇说道:“陛下的心是好的,但是此事恐怕不成的。”

“朝廷并非没有号召过百姓种树,但是百姓日常用木材数量巨大,即便是种的再多,也会一一砍伐掉的,一颗树长成柴,最少需要数年,但是伐掉,却需要一日。”

“而且,山中种树更是困难。”

“树木都是赖水源而生,山中但凡有水源的地方,都被山民所占据。山中田地开垦不易,让他们舍此种树,是万万不能的。”

其实杨士奇并不知道朱祁镇所言对与不对。

对朱祁镇来说,种植树木保持水土,本来是常识,但杨士奇不知道朱祁镇所言对与不对。他只是避重就轻,将其中困难说清楚。

不过,总体上来说杨士奇并不反对这个政策,毕竟是斧斤以时入山林,这还是孟子的意思。

朱祁镇也知道这不可能。

因为古代木材用量太大了,即便不谈柴薪,单单说家具建筑所用的木材。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怎么可能,说一句话,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就行了。

其实自然有自己的恢复能力,但是很显然北方森林的恢复能力,一直在被人类所压制着。

水旱蝗灾不断,其实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回报。

自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朱祁镇毕竟当了几年皇帝了,他没有那么天真,甚至他刚刚所言,带着几分明知故问的意思。继续说道:“朕知道此事难为,但是此事即便难为,朕也要做,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水旱问题。”

“陛下英明。”杨士奇口中颂圣,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反正朱祁镇是看不穿的。

朱祁镇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说道:“首辅,可知道朕已经在京师之中禁用柴薪了?”

杨士奇一听了,立即想起来了,不就是门头沟这一件事情吗?杨士奇心中红灯猛地闪起来了。暗道:“陛下是想以煤代柴吗?这万万不可。”

柴是没有成本的,煤是需要花钱的,对老百姓来说,该怎么选择,根本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所以以煤代柴之事,如果在京师用用还行,毕竟京师人口聚集,柴薪不够用,甚至用人从通州向京师贩卖柴火。

所以以煤代柴,成本上行得通,但是北方除却北京之外,哪里有一个能比肩北京的大城市?

即便开封也未必能与北京比。

所以在北京能行得通的政策,在别的地方却未必能行得通了。

朱祁镇固如杨士奇所言,说道:“朕想要以煤代柴,让天下百姓少伐一寸木,就少一点水灾。”

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