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矿乱

第五十二章 矿乱

朱祁镇虽然还翻看这生产流程,但是他的心思早就放在别的上面,反正这具体流程,他其实也看不大懂,甚至不需要多懂。

他想着是怎么将这种组织方式推行开来,是将刘定之提拔上来,专门负责盐运司煎盐改晒盐之事,还是将刘定之召入宫中,干脆成立一个少府机构,将大明宫中所有作坊都归少府管,先将少府变成大明皇家工业集团。

然后再说别的事情。

这两方面都有利弊。

福建盐运司的产能暴增,无法消化,已经造成了产能挤压了。一旦所有盐运司都该了晒盐法,可以预见是大明盐价将会迎来一场暴跌了。

但是问题来了,盐价暴跌,对大明百姓是好事,但是对大明财政收入就是好事吗?

要知道盐税现在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

虽然一般东西,都是薄利多销,但问题是盐这东西会薄利多销吗?

百姓对盐的消费是不是存在上限?

盐价大降价,盐税收入是会涨会跌?

这个经济学问题,朱祁镇一时间不能判断,但是他个人觉得,大概是会涨的。因为他个人估计,大明盐价虽然不高,大部分家庭是吃得起盐,但是依旧将盐当做一种精贵东西的。

如果盐价大量下跌,估计用盐数量会有一个显著上升。而且盐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也是一种工业品。

虽然而今用到食盐的工业大多没有,但是一些传统的手工业,也是需要用盐作为原料的,比如皮革。

但是这仅仅是朱祁镇的个人预判。朝廷与瓦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不可能将国家大事寄托于个人判断之上。

朱祁镇很明白自己的能力,很多后世想当然的事情,在大明的社会,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向朱祁镇事先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所以,朱祁镇个人觉得缓一缓,如果食盐在海外受欢迎,有成为大宗商品的潜质。那么朱祁镇就开始大规模推广晒盐法。

即便是不如预期,大明在盐税上的收入也不会降低多少,毕竟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很多地方,也是有几千万人口的。

有他们补充,也可以抵消国内食盐降价而造成的盐税缺口,当然了,如果没有这个缺口更好。

所以,在这方面想。

晒盐法推行,应该缓一缓。

至于建立少府,由刘定之掌管。这也是好的,特别是大内还有一部分军械生产能力。如果刘定之能理顺其中关系,让大内的火器厂,兵器厂爆产能,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只是朱祁镇也要考虑权力制衡的问题。

大内从来是太监的天下,而今将一个进士出身的大臣,调入大内掌管一个新衙门。这是不是一种士大夫对皇权中枢的入侵。

有一个先例之后,想要退一步是相当难的。

朱祁镇其实并不乐意这样做,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大明朝的太监在政争上,与文臣从来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不要看,某某太监多嚣张,只需看他们的下场。

这还是有皇权庇护的情况下的。

大明太监崛起,是一种降低行政效率,甚至破坏朝廷体制,以求达到政治平衡的方法。

在朱祁镇看来,这个办法不可取。

但是而今武勋集团衰落趋势很明显,而且朱祁镇也不想让武将多参与权力斗争,文官参与的权力斗争叫做政争,武将参加的权力斗争叫做政变。

所以太监不中用。那么给文官集团安排一个什么对手,这是朱祁镇一直在想的问题。

今天他想将刘定之调入内廷的想法,忽然给他打开了思路。

他猛地按下晒盐法图录,心中暗道:“如果淡化太监性别特殊,再看太监与文官的争斗,其实是内廷官与外廷官的争斗。”

“而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凡对中国古代官制有些了解的,都知道,侍中这个官职,本来是皇帝侍从,但是后来成为丞相的别称,尚书这个官,也是宫中一小官,后来成为行政最高长官,一度就是宰相。

朱祁镇细细想来,暗道:“这些内廷官,决计不能是太监,否则下面文官是绝对不答应的,甚至口服心不服,而且大明太监固然有一些能干的人,要保证这些太监每一代都有杰出人士,却也太难了。”

朱祁镇忽然想起了王振,心中轻轻一叹。

“这些内廷官,也不能是文官。否则的话,我一切心血不就是白费了。”

朱祁镇想要以内廷官代外廷官,乃是他自己权利的一次扩张,而不是给文官伸进内廷的机会。

这个大方向,是绝对不能变的。

但是具体该怎么做,朱祁镇一时间拿捏不准。

从什么地方找一个有活力,有社会地位能与文官抗衡的阶层?这个问题,让朱祁镇陷入沉思之中,朱祁镇随手将手中的晒盐法图录收起来,却一不小心,有东西从这里掉了出来,似乎有一个小册子。

朱祁镇顿时眉头一紧,暗道:“这是夹片。”

有什么话,是不能专门上奏,非要这样小心翼翼的送过来?朱祁镇看到夹片的时候。就敏感的嗅到不对劲。

原因很简单,奏折之中附属的奏折里说不完,夹在奏折之中,这事情常有,不过一般都是奏折之中说明的。

而这夹片却是没有的。

朱祁镇也不觉得这是刘定之所犯的低级错误。刘定之如果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那么他早就不用在官场混了。

你会给你上司写报告的,将无关紧要其他东西夹进去?

那么答案只有一个,有些话刘定之想告诉他,但是担心被人半路翻看,这才将夹片夹进去,甚至不夹在奏折之中,而是夹在晒盐法图录之中。

刘定之也不担心朱祁镇看不见,因为朱祁镇看过的奏疏,一般都会存档保留,会有人细细检查的。

不管刘定之这夹片之中,写的是什么?这种小心翼翼的情况,就让朱祁镇感到不妙。

朱祁镇打开夹片,匆匆一翻,脸色大变。深吸一口气,却是上面写到,浙江人叶留宗据守福建山中,暗结甲兵,图谋造反,而福建地方,隐瞒不报。粉饰太平。

刘定之也将前因后果的说清楚,这一件事情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大明的矿业政策上,而具体引爆这个问题的,却是周忱决定重开浙江,福建等地的银矿。

太皇太后罢天下矿场,与民休息,对百姓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不得到好好安置,就会变成了坏事。

朝廷罢矿场,仅仅是封山不采了。官员撤走了,但是当地的矿工却没有安置。

朝廷刚刚开始建立矿场的时候,这些矿工都是以劳役的方式从附近征召的,连年在矿上,靠着开矿生活,而今一句话,朝廷不采矿,这些人就必须自谋生路,但是那里有很多人能走到出路了。

其中就有一个叶宗留的人,将矿工组织起来偷偷的开矿。

这是常有之事,不足为怪。

但是问题是周忱而今又下令重新开矿了,矿在那里,就是叶宗留手中,他聚众数千,啸傲山林,矿山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怎么可能会因为朝廷的一道命令,就放弃矿山。

在他们看来,这矿山就是他们的了。

周忱在户部文档看,矿山是封禁的,重新解禁就可以采矿,而地方上不会请情况告诉上面的。

福建地方自然是想尽办法,搞定叶留宗。

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三章 灾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