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弊政

第八十三章 弊政

朱祁镇下令一分明诏。

“太祖皇帝以爱民为要,列祖列宗皆为圭臬,奉行无疑,不敢有丝毫逾越,然先有叶留宗作乱在前,后有邓茂七民变在后,是寡人无德,不能使百姓归心?还是为政有失?请二三子,试言之。”

这一个问题,相信没有那一个作死的官员敢说,是皇帝无德。他们能说的只有是为政有失了。

杨溥看着朱祁镇这一封奏疏,猛地咳嗽两声。

寻常人看到的仅仅是这个问题,朝廷要对叶留宗之乱前后因果算总账了。但是杨溥却看出了朱祁镇几乎明目张胆的亮出自己改革的态度了。

杨溥心中暗道:“就差一个人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其实这一分诏书,隐隐约约带这一点要求站队的态度。

看上去是说叶留宗之乱前后积弊,但是有人洋洋洒洒上万言书,向王安石学习,皇帝心中只会高兴。

但是是杨溥却不想遇见这样的局面。

瓦刺步步紧逼,黄河水患,民困兵骄,士风日下,有太多的事情要他处理了,特别是况钟之死。让杨溥隐隐伤心百姓少一青天,朝廷失一忠臣。也让他感觉,自己要找替手了。

这个替手是谁?

只能是曹鼐。

因为这个人选乃是皇帝敲定默许的。

曹鼐河北水利之上,给了皇帝很大的支持,而且在杨士奇去后,将杨士奇派系一大批人笼络在身边,而且他本身就是北方士人领袖。

所以曹鼐不显山不露水,却不是杨溥想换就能换的人。

“首辅,”曹鼐说道:“陛下的意思?”

杨溥说道:“陛下的意思,内阁自然是要照办的,不过吩咐下去,陛下圣德无缺,不要胡言乱语,要以事论事。”

杨溥已经将曹鼐拉在身边,手把手教他怎么当大明朝的首辅了。

曹鼐心领神会,杨溥所言重要在以事论事。就是圈定在叶留宗之乱上,不许借题发挥。

杨溥说道:“朝廷大事,从来是说的,不是做的,本朝传四帝至于今上,祖宗规矩,是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是执政者之责,改了便是了。如果敞开了说,闹得满朝沸沸扬扬,持其两端,彼此攻伐,重蹈两宋党争之祸,却是不是朝廷之福。”

“记住,首辅就是要秉政政柄,协理阴阳。上顺君王,下应百官。大明万里江山,是万万乱不得的。”

“我这把交椅,迟早是你的,倒是这些事情就是你要想的了。”

曹鼐说道:“下官明白了。”

有杨溥事先打招呼,所以上书的臣子,并没有扯开拉说,关于行政体系的弊端,都没有多说。主要说两点。

一个是矿税,一个是卫所不堪为战这两点。

朱祁镇并非不知道,杨溥打的招呼。但是他也明白,这个时候的确不是大鸣大放的时候,他就当做不知道。

不过,他将所有有见底官员的名字,一一记下来,等瓦刺平定之后。正是推行国内改革的时候,或许能重用。

朱祁镇就此两点,召开了御前会议。

所商议都是这两点。

文华殿之中。

内阁六部都察院大员都到齐了,而五军都督府一边也来的很齐,因为这一次要议卫所的事情。

他们自然也不敢缺席。

文官一开始的目标很具体。

陈球说道:“太祖之本意,开矿之事,有用则启无事则罢,区区黄白之物,寒不能衣,饥不能食,用之徒捐小民性命,有违太祖皇帝之本意。”

“臣以为太皇太后目光如炬,早已看出其中情弊,请陛下下令,今后永不启矿税。”

周忱一听脸色微变,他说道:“陈大人好大口气,陛下恩赏百官,以银元代宝钞,既然陈大人以为黄白之物,不足为用,是不是今后陈大人就不用银元了。”

“反正不当吃也不当喝?”

陈球冷笑一声,说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于我如浮云,本官的俸禄乃是朝廷的赏赐,本官凭什么不要,但是有些人,贪得无厌,聚敛无休,一心只见银子,不见银子上面的血。”

“不知道怎么读的圣贤书。”

周忱暗自咬牙。

双方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

陈球是对激起民变的周忱,一万个看不顺眼。如果不是杨溥打了招呼,在叶留宗之乱爆发的时候,周忱就已经被弹劾给淹没了。

而周忱的态度也很坚决,矿税或许有问题,但并不能永远封禁。

一来是周忱乃是承受大明财政压力第一人。上面有这样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钱财是永远不够用的。

周忱在户部尚书任上,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搞钱搞钱搞钱。不管他主持的财政改革,还是盐税改革,还是正在缓慢推进的钱法改革。

因为大明铜钱的问题太大,周忱决定推行银钱压制铜钱。同时增加铜钱的发行量,他已经多次上奏朝廷,加大对铸私钱的打击。

朱祁镇已经准了。

但是这种关于经济体系的改革,最好是平稳过度,不要闹出大新闻来。

而越是推行改革,周忱越是发行一个隐患,那就是实物货币之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钱荒。

钱荒就是流通之中,钱永远是不够用的,大量的人将钱给窖藏起来。导致社会上钱流通变少,钱的价值就高了。他们藏起来的钱就值钱了。

宋代的时候,更是有海外用宋钱,钱大量出口,导致百姓钱不够用,甚至四川用交子,铁钱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被逼出来的。

周忱作为财政专家,他岂能不知道这一件事情。

最近有大量流淌的银两铸造成银币,所以一时间钱荒,还不会发生,但是现在不会发生,并不代表将来不会发生。

钱荒了怎么办?

周忱也拿不出一个完整的解决办法,但是加大铸钱量,却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但是而今银币的数量成为主要货币之一,大明有是一个缺银的国家,仅有的几个银矿,还不让开采,那怎么能行。

这是万万不行的。

即便是多死几个人,哪怕这银子沾血,朝廷的银矿也万万不能降低开采,反而要加大才是。

更不要说,他作为主张开矿的人。他一直强调,这事情是下面人办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如果他在廷议之中,服软了。

这不就说明他是理亏。甚至他要为叶留宗之乱负责?

这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

朱祁镇坐在龙椅上莫不做声。

见周忱舌战群儒。

周忱根本不说别的,直接将矿税十几万两银子列出来,问那个衙门愿意将这十几万两的窟窿给承担了。

这一件事情,他也就认了。

一时间,满朝文武一个说话的都没有。

朱祁镇心中冷笑。人都是这样的。

就好像经济形势不好,公司要裁员,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要裁我,就是绝对不能接受。

十几万两说多不多,但说少不少,不要看朝廷进项不少,但是十几万两放在那个衙门都是一笔大数目。

谁肯平白紧衣缩食,去填这个窟窿。

朱祁镇见他们吵不出一个结果,轻轻咳嗽一声,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太祖本意,采矿因事而设,无事则罢。此乃太祖爱惜民力,只是而今时过境迁,朝廷需银铸钱,这采矿之事,却是不可少的。”

“所以,大家议一议,当如何能保证朝廷采矿,又不至于祸及百姓,伤了朝廷的名声。”

朱祁镇说了话,自然是一锤定音,第一局周忱胜。

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九十章 贝琳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