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一百二十四章两朝开济老臣心

朱祁镇虽然不敢自称是仁君。

他不是没有下令杀过人。

但是他自认为对百姓爱护之心,从来没有变过,修水利也好,降盐价也好,很多事情,朱祁镇都是为了百姓着想。

朱祁镇所做所为,可以说夙夜忧叹。朝廷大事,那一件事情,朱祁镇不挂在心上。而今杨溥这样说朱祁镇。

一时间生气,愤怒之下,还有委屈与心酸。

也没有了与杨溥继续说话的兴致,世间最难的事情,是将自己的思想装进对方的大脑之中。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现在双方的观点都表明了,还有什么话要说的。

即便不能说服对方,不能达到妥协,那么就是政敌了。

对付政敌该怎么办?朱祁镇心中自然是有数的。

而今朱祁镇不是当初的朱祁镇,而今的杨溥也不是当初的杨士奇。

朱祁镇心中已经准备好与杨溥一战,换一个首辅,对朱祁镇或许是一个挑战,但并非不能做到的。

朱祁镇负手而立,说道:“来人。”

立即有两个太监过来。

朱祁镇说道:“杨首辅累了,扶杨首辅回去休息。”

杨溥颤颤巍巍的行礼说道:“老臣遵命,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溥行礼过后颤颤巍巍的下去了。

朱祁镇坐在大殿之上,说道:“传令下去,朕谁也不见,之前安排好的,全部推下去。”

朱祁镇要思量很多事情,怎么将杨溥拿下来,又怎么善后,谁接任首辅。等等事情,这都是要细细斟酌的,最好对朝廷的影响降低到极点

如果能平稳过度是最好不过了。

“该怎么办?”朱祁镇自己没有发现,他眉目之中,似乎有一些跃跃欲试的感觉。似乎是与人斗,其乐无穷。

朱祁镇正筹划着发起一场政争,将杨溥掀下马的时候。

杨溥并没有回内阁,而是直接回家了。

这是杨溥少有几次,没有在内阁当值到下班,而是直接回家。

回到家中,杨溥的脚步忽然踉跄起来,忽然一手扶住柱子,口中一口鲜血喷出来,撒了一地。

一个跟随杨溥的老仆见状,立即搀扶住杨溥,说道:“老爷,您又吐血了。”

随即立即拿出一个锦盒,从里面翻出一颗药丸,让杨溥吞服。

对杨溥来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吐血了。

岁月不饶人。

杨溥对自己的身体其实是有感觉的。

进入今年之后,杨溥觉得衰老在他的身上加快了。他已经是快八十老人了。这种感觉让杨溥很清楚的理解为大限将至了。

他原本充沛的精力,慢慢的支撑不下去了。

他不敢找太医,一来太医的技术未必多好,二来杨溥的病情一旦外泄。就意味着杨溥政治生命的结束。

所以杨溥发动自己的人脉,请了一个郎中悄然过府。这郎中给出的结论是,大限将至,神鬼难医,劝杨溥叶落归根

但是对杨溥来说,家乡已经是很遥远的概念了。

他一辈子最好的年华,都在北京度过,不管是在翰林院之中的冷板凳,诏狱之中铁栏杆。文渊阁的交椅,书房之中的孤灯。

等等。

他都习惯了北京的风沙,北京的干燥,还有北京才有繁华,忘记了家乡的摸样,只记得那一条依稀的小河。

天下之大,吾心安处即故乡。

对于杨溥来说,让他心安的地方就是北京。

杨溥宁肯死于任上,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办法,那郎中只能开了方子,制成药丸,每日吞服。

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而已。

也正是因为如此,杨溥今天才将不敢说不该说不能说的话,一古脑全说出来了。

“不用了。”杨溥刚刚说了三个字。又忍不住,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老仆吓得面无人色。

杨溥用枯瘦的手抹了一把鲜血,说道:“去请曹恒山过府。”

老仆说道:“老爷,你就这样了,还是好好休息了吧。”

“速去。”杨溥眼睛一瞪,他虽然气息微弱了许多,但是一声威严还在,说道:“国家大事,岂可耽搁?”

这老仆只能点头答应,先送杨溥回房间躺着。然后就匆匆去找曹鼐曹恒山了。

当曹鼐见到杨溥的时候,顿时心中一惊,因为他所看见杨溥,与平日在内阁之中杨溥简直是判如两人。

杨溥虽然很老了,但是平日精气神撑着,看上去神采奕奕,虽然满头白发,但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像七十多岁的老翁。

但是此刻杨溥躺在床上,呼吸微弱多了,而床前盘中,更是大团大团的鲜血,一股血腥味与药味,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味道汇集在一起。

让曹鼐鼻子有些难受。

不过,这都是小事。

曹鼐好像没有察觉一般,直接问道:“请太医了没有?”

“老爷不让。”老仆说道。

曹鼐顿时发怒道:“首辅的身子关乎天下大政,岂能不请太医,速去。”

这老仆不敢怠慢。立即去了。

杨溥听见了曹鼐的声音,说道:“万钟,你来了。”

曹鼐立即行礼说道:“首辅,曹某来了。”

曹鼐子万钟,号恒山。

杨溥对身边的人说道:“你们都出去吧。”

一时间杨溥的卧室之中,只剩下曹鼐与杨溥两个人了。

杨溥说道:“万钟,你觉得当今如何?”

“这-------”曹鼐说道:“岂是臣子可以谈论的吗?”

杨溥说道:“你不说,我说。”一瞬间杨溥的眼睛之中充满了神光,似乎整个人都变得有精神起来。说道:“当今少年登基,爱民如子,本朝以来列代皇帝之轰,当今恐怕要胜过仁宗宣宗,将来未必不能胜过太宗皇帝。”

“远见卓识,是在令人钦佩,本朝很多问题,陛下都能圣裁,很多事情,即便是我看了,也觉得陛下的办法,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却是暗合情理之中。”

“登基以来,早朝不断,每日临朝召见大臣,锻炼弓马,是为修身,不沉迷于女色,独宠中宫,后宫和睦,是为齐家。治国之道,也日趋娴熟,张弛有度,阴阳有术,任用贤才,虽然有些焦躁了一些,却也是少年人的天性。没什么大不了的。”

朱祁镇如果能听见杨溥这样评价他,估计会大吃一惊的。

其实杨溥并非对朱祁镇不满意,只是杨溥知道,皇帝身边从来不缺奉承之言,作为大臣。当以直谏为贤。

正因为如此,杨溥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才选择一个时机,与朱祁镇说实话。

虽然朱祁镇不喜欢听,但是在杨溥却是句句肺腑。

“只是陛下有一点,却需要大臣来弥补。”杨溥说道:“陛下长在深宫,虽然明于大义,但是到底不知道民间疾苦,有爱民之心,却不知道百姓真正的苦难是什么?”

“陛下一直以为与瓦刺大战,仅仅需要军方几十万军队就行了,却不知道,大战一启。牵连天下,北方六省,百姓都要承担转运之难了。”

“大军决战,死与军前的或许只有万人,几万人,但是苦于转运,填于沟壑之间,饿死家中的百姓,却是数倍于前线。君家乃是河北人,因深知此情。”

曹鼐听了,想起家中父老所言,说道:“首辅所言极是。”

太宗年间出兵北伐动则五十万大军,但是当时北直隶才有三十三万户,其他各省人丁与北直隶相差不大。

这五十万人是从哪里来的?

千里转运消耗之大,壮丁都去运粮食,谁种地?家中妇孺谁来管,说起来都是一把泪。

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十二章 军议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