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后二

该怎么说服太后?

想要说服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一个女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前者。

说实话,朱祁镇对太后并没有太多的感情。

倒不是朱祁镇不孝,而是太后与孙皇后之间的关系尴尬,朱祁镇少去慈宁宫。而且皇族亲情淡薄,倒不是皇家天然如此,而是形势使然。

不管太后,还是朱祁镇身边,都一帮人伺候着,双方宫殿理得也远,走一趟,都要好几里。

朱祁镇除却请安之外,很少见太后。

而感情这东西,从来是培养出来的。

即便是亲生母子,一直没有在一起生活,也谈不上什么感情。

但是朱祁镇却知道,太后定然对一个人有感情,就是宣宗皇帝。这就是他的切入点,朱祁镇伏地,语气之中带着哭腔说道:“孙儿,不过是想活下来而已。”

太后怒道:“谁敢杀你不成?”

朱祁镇说道:“如何不敢,太宗皇帝入南京,懿文太子一脉是一个什么下场。吴庶人还在宫墙里面的。请太后念在父皇的面子上,在此赐死孙儿,不要让孙儿折辱太甚。”

太后终于转过头来说道:“何至于此?”

朱祁镇说道:“生为太子,如不为帝,自然是这个下场,孙儿又怎么能例外,只是孙儿死后,请太后,关照二弟,尽快封藩于偏远烟瘴之地,或可保全性命于万一。”

太后老了。

太后脸上的皱纹不多,但是头发却大多都花白了,但是打扮的却很是精致,浑身上下一丝不苟,只是脸上毫无表情,双眼之中,却充满了血丝。

不知道是因为伤心宣宗皇帝之死,还是为眼前朱祁镇言语所动。

朱祁镇也不抬头,继续将头埋在地面之上,说道:“即便太后不念孙儿,也要念在父皇,不能让父皇断了香火。”

太后说道:“不要说了,你是大明的太子,谁也动不了你。起来。”

朱祁镇抬起头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了,如果之前的话,还有一丝刻意的成分,但是之后,却是将心中的恐惧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太后看着朱祁镇的脸,从眉目之间,还能看得出他儿子宣宗皇帝的相貌,说道:“你放心便是了,决计不至于此。”

如果说朱祁镇的表演骗过了太后,却是太小看太后了。

太后张氏靖难之前,就已经嫁给了仁宗皇帝,一身不知道见过多少大风大浪,文臣武将,跋扈如纪纲,阴柔如姚广孝。至于大将如张辅。

她谁没有见过。

朱祁镇那一点点小伎俩,如果能瞒得过她。

只是她如此动容,是因为朱祁镇所言是实话。

世间唯有实话,最为伤人。

朱祁镇以为太后与他不亲,才有了易位之念,却是太小看太后。

固然孙皇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将朱祁镇护得严严实实的,不让太后染指,几乎一动,就好像是炸毛的猫一样。

只是儿子宣宗,对这个狐媚子视为心尖,如这一件小事,与儿子闹矛盾,却是太过了。

但并不是说,太后就不喜欢他这个孙儿了。毕竟是她的长子长孙,她如何能不喜欢啊。只是有时间她所想到,不仅仅是皇家之事,也要看天下大局。

大明皇帝是好做的吗?

朱元璋罢丞相,权归六部。可以说将天下权柄集于皇帝一身。朱元璋是一个工作狂,几乎五更而起,入夜方眠,处理政务,从无节假日之说。

建文不说了,永乐皇帝亲掌戎机,将庶务归于太子。太后也是见过仁宗皇帝是如此处理政务的,即便是有了内阁诸学士分担政务。

但是能诸学士不是丞相,依然有大量事务要皇帝决断。在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体系之中,所需要的是一个成年的,能正常履行职务的皇帝。

从来没有幼主的位置。

而今出来一个幼主。

就意味着,在朱祁镇成年之前。大明的权力体制,就不能正常运转了。

这才是太后心心念念的大事,决计不是因为朱祁镇与太后之间的一点点的小隔阂而弄出来的事情。

是因为大明体制决定了,它需要一位成年君主,也就是长君。

否则,就要在现有体制之中做出改变。

这一点,宣宗皇帝已经有所觉悟了。

宣宗皇帝将一切都推给了太后,甚至给了太后临朝称制的权力。

这个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人可以限制太后。

张太后想如前代诸多太后一般临朝的话,也没有什么阻碍。

但是张太后,却不能也不会这样做。

其一,就是她的身体。

老了就是老了。

如果她再年轻十岁的话,这事情做起来又怎么样的,但是朱祁镇而今才九岁,距离心智成熟,能独立承担皇帝责任少说要十年光阴。

但是太后有十年吗?

如果在此之间,有一个万一,皇帝仍不能亲政,那么接替她的人是谁?是孙皇后吗?

不得不说,张太后对孙皇后一万可看不上眼。

这也是有原因的,张太后父亲是指挥使,兄长是靖难功臣,经历的风风雨雨之多,早就将张太后打造出来,在宣德年间多次参与政事。

对执掌天下之事,张太后是有信心,能做好的。

但是孙皇后,在张太后看来,就是一个不识大体的妇人而已,宣宗皇帝废后之事,就是宣宗皇帝一生的污点,即便是千载之下,也洗不干净。

这背后,都是孙氏所为。

这样不识大体,不知道天下为何物的妇人,如果将权力交到她手中,还不知道将天下霍乱成什么样子。

其二,就是有明一代,从太祖皇帝,对后宫干涉非常严格,后宫不得干政,连选妃的原则就能看出来。

明代皇帝娶妇都是娶于小民之家。、

张太后算是一个特例。

她不想破坏祖宗成法,而且她也看得明白,她如何真临朝称制,对娘家来说,未必是好事。

所以她要想另外的办法。

以亲王摄政。是不是可以?

越王身体不好,一直缠绵病榻。在她看来,她三个儿子之中,最先走的那个人,会是越王,却不想是宣宗皇帝走在前头了。

越王不可用。能用的只有襄王了。

襄王的才能,太后是知道的。

乃是天下皆知的宗室贤王,既贤且亲。

正是如此,太后才神不知鬼不觉的将襄王金册取过来。

从一开始,太后就没有废立之心。只是有些事情却引人猜忌而已。

只是太后也在犹豫之中。

因为她知道,让襄王摄政容易,但是让襄王还政的时候,就不容易了。倒是说不得叔侄两人就要刀兵相见了。

这手心手背都是肉,让她如何忍心。

在历史上,张太后将襄王金册藏在宫中秘而不宣,七日之后,才令正统登基,并让王振以司礼监太监掌披红之权。

也就是张太后,这一决断,开启大明中后起,司礼监太监为内相的历史。

张太后在幼帝时期,做出了最妥善的安排,不得不重用太监,因为从太监之中收回权力是最容易的。

而正是因为如此容易,大明后世皇帝们,都让太监引入朝政之中,以至于成为了成例。

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二十章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