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青贮

第二十一章 青贮

“回禀陛下,已经有成效了。”一个太监说道。

朱祁镇眉头一挑,说道:“哦,去看看。”

青贮这项技术,说简单也简单,据说在公元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发明了这一项技术了。甚至在中国古代农书之中,也有相当多的类似原理的记载。

但是在中国大规模运用,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了。

青贮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朱祁镇心心念念,将他视为与羊毛纺织一起作为统治草原的两大神兵利器,胜过十万雄师。

青贮说起来神奇万分,其实就是一种牧草发酵储存的技术。

可以让草原上在夏季储存好牧草,到了冬季让牲口食用。而且经过发酵的牧草饲料,会更有营养。

看起来,并不是神奇的技术,但是在朱祁镇看来,这是战略级别的技术。

在草原上各部落都是逐水草而居,按季节迁居,形成一道游牧的路线,但是有了这种技术,各部落就能在夏季储存牧草,在冬季食用。

换一句话来说,那就是草原上有了定居的可能。

游牧民族之游牧,并非他们喜欢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是他们没有别的办法。

一切习俗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每当冬季,游牧部落就不知道有多少牲口饿死,甚至人员饿死,每一个冬季对于蒙古各部来说,都是一个难熬的关卡。

一旦有了这个技术,草原上生产力就有大大增加,甚至草原上人口承载力,也会大大增加。

对朱祁镇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这样的基础技术,是很难保密的。

但是对于朱祁镇来说,他宁愿对付一个因为青贮技术有极大发展蒙古帝国,也不愿意面对而今由一个个游牧部落构成的瓦刺。

原因很简单。

一旦游牧部落发现定居的好处,就不可能轻易迁徙了。

那么他们的中心城池在西伯利亚上,只有一个决战之地,如果太宗皇帝还在,决计能将这个地方打穿。

朱祁镇就是耗尽天下财力,也能取得一场关键性决胜。

而不是满草原与蒙古人做迷藏。

更不要说,蒙古部落有了定居的能力,大明朝廷就可以在草原之上修建几座雄城,掌控草原。也就是列郡漠北成为了可能。

有时候生产力的进步,反而造成了某些战略优势的丧事。

有了这项技术,朱祁镇对瓦刺,不再像汉之对匈奴,唐之对突厥了,而是一种新的战略模式翻开了。

几个太监几步带着朱祁镇来到了一个大土堆前面,让几个太监上前,将上面一层层的土扒开,露出里面草料。

旁边的太监介绍道:“这是去年秋季收集的苜蓿,而今还是青色,已经让牲口吃过了,牲口也很喜欢吃。”

朱祁镇闻到一股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凡是不大好闻的味道,但是想想这个技术的战略意义,对这种味道根本忽略不计,几步上前,伸手去抓这些青贮料,弄得手上沾满了莫名的液体。

说起来这个技术,也不是太黑科技。

不过是,封闭,与氧气隔绝,并保持一定的湿度,让厌氧菌发酵而已,只是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这已经试验了好些难了。

每年冬天都要封闭几十窖。到了今天总算是成功了。

朱祁镇大笑道:“范弘,赏。”

范弘说道:“是。”

朱祁镇不会关注这些下太监如何赏赐,不过有朱祁镇这一句话,少不了下面太监的好处,朱祁镇还不满意,说道:“那个他,掌管南海子。今后战马都用这个来喂,我会检查的。”

“多谢陛下,多谢陛下。”

南海子是北京附近的一处马场,还是皇家御用马场,有一处不大的马群,大概有几百匹,却是放养的,而不是圈养的。

所以这里的战马都是一等一的好,所谓的御马是也。

朱祁镇又对范弘说道:“如果南海子用了可行,那么御马监所有战马都试试用这个法子。然后一步步推广开来。”

随即朱祁镇又想到了,兰州毛纺厂,也是少府在西北最大的一处产业

总体来说,少府的产业都是分布在京畿,与江南一带,矿场或许因为矿场的位置不同,各省都有。

但是在西北最大的产业,就是在兰县的毛纺厂。

顾名思义,这毛纺厂所产就是用羊毛所织成的布匹。只是不知道是羊毛的问题,还是因为那一个技术环节的问题。

总之,兰县那边,产不出那中能穿在身上的衣服。当然不是完全没有,有一些就是贡品级别的,珍贵无比。只能在宫内流传的。

至于大部分产出的都是地毯一般的厚重而有些毛糙的布匹。

这也是少府所有产业之中,唯一赔钱的产业。

因为这些布匹,又贵又不好,不能穿在身上。朱祁镇只能想办法,将这些布匹用在军中,倒不是朱祁镇对士卒不好,但是在他想来,一些帐篷了,包裹武器的遮盖用的布,用这个应该可以。

但是一些厚麻布也是可以的,也比这些布要便宜多了,所以总体上说,还是亏了。

只是而今的少府是亏的起。

毕竟刘定之的能力还不错的,最少任何矿场作坊,到了刘定之手中,都能说清楚是亏是赚,不如之前在太监手中,这是一个谁也说不上来的问题。

毕竟太监们一个个只管自己能捞到钱,至于朝廷是亏是赚,他们都不在乎。

否则每年宫廷的花费也不会越来越高。

朱祁钰好奇的问道:“皇兄,这是什么?”

朱祁镇笑道:“亡瓦刺之利器,灭蒙古之神剑。”他不去看朱祁钰满脸看不懂的表情,他心中暗道:“虽然羊毛纺织业,还没有达成我想要的规模,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日复一日的纺织改进,总有改进品质,或者降低成本的一日。”

“如此灭亡瓦刺的善后事宜,已经有了一个眉目了,只等杀了也先,灭瓦刺了。”

虽然兰县那边的羊毛布,还是不行,但是如果真的便宜到一定程度了,即便是穿上去浑身扎扎,但是也会有大量贫困百姓会用的。

毕竟大明还不是一个物资极大富裕的社会。

这两项技术革命,再加上大量轨道的修建,足够大明在草原之上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了。

朱祁镇努力几十年,兵已备,财虽然缺少一点,但不是挤不出来,其他各种条件,都成熟,或者将近成熟了。

打击蒙古或者瓦刺,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将草原纳入大明的版图之中,才是朱祁镇一直心心念念所在。

万事具备,只等一战了。

大战到底在什么地方先开始?

朱祁镇心中隐隐约约有所判断,大概在灭朝鲜之后,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就是明年。

正统二十年,决计是不平凡的一年。

此刻在草原之上,也先并不知道朱祁镇二十年厚积薄发的总计划,已经到了最后完成阶段。而也先也感觉,绰罗斯家族三代人,从马哈木,脱欢,到他也先,三代人的努力,也要走到了终点。

那就是完成瓦刺部落,到瓦刺帝国的转变。

而今也先将孛儿只斤家族已经彻底打倒了,但是有最后一个隐忧,却是他要解决的。那就是瓦刺内部问题。

一般将瓦刺当做一个整体,这对也,也不对。

瓦刺固然是团结在绰罗斯家族周围一个整体,但是他们也是一个部落联盟。绰罗斯家族不过瓦刺这个部落联盟的主导者,或者是盟主。

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