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

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

大明之势,看似蒸蒸日上,烈火烹油。但实际上却是太祖太宗朝的积累。而到了而今积累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

开国七十年。

各种问题,陈陈相因。

杨士奇在这个位置上近十年了,从中枢到地方,自然知道有不知道多少事情,已经不能在拖延下去了。

江西有贼寇做乱,声势之大,已经有三万之多。即便朝廷派人镇压,也不是几月就能平定的。

江南赋税不平,南方安南窥视。

大明与安南这么长时间的征伐,真以为随着大明退兵,就相安无事了。北方瓦刺做大,云南麓川更是蠢蠢欲动。

似乎大明在安南的退缩,鼓舞了一些人。

朝中府中各种方面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别人不清楚,杨士奇却是很清楚的。他更清楚,有些事情,却是他做不了的。

“要是宣宗皇帝尚在就好了。”杨士奇心中悠悠一叹。

他老了,又能坚持几年?即便能坚持十年。十年后恐怕皇帝亲政的时候,也不会用他的。幼主临朝,太皇太后罢一切不急之务。

用稳定压倒一切。决计不容杨士奇大动干戈。

杨士奇只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做一些事情。但明朝的大学士毕竟不是宰相。即便有太皇太后的支持。

杨士奇所能做的,也不过刷新政治,缝缝补补。

真正要做的事情,只能留给后人了。杨士奇不知道眼前的于谦,能否承担起这个重任的。但是于谦既然入了皇帝的青眼。杨士奇也就愿意给于谦一些机会。

“廷益,虽然太皇太后让你身兼两职,但是何者为重?你也是清楚的,你来的正好,而今距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你先去顺天府熟悉一下,安排一下人手,到了明年开春之后,先参与春闱,当一下房师。然后为陛下讲官。顺天府的事情,就让同知担当起来吧。”杨士奇说道。

于谦一听杨士奇所言,立即说道:“老师栽培之恩,学生没齿难忘。”

别的不说,明年恩科,于谦已经听说了。

主考官不是别人,就是王直。

以于谦的科名,参与进去是有一些勉强的。但是有杨士奇开口,自然一切没有问题。

明代科举之中,各种座师房师都是培养人脉的好去处。

别的不说,如果于谦不是杨士奇的学生。杨士奇也不会如此栽培于谦。

这就是文官政治的运行规则。

好也罢,坏也罢,大家都是这样玩的。

于谦也不能幸免,有一批学生之后,身后也就有一些羽翼。

当然了,这些羽翼在而今还弱小,但是放在数年后,十几年后,就在官场之上,拉起一批人了。

杨士奇坦然受之。

杨士奇为于谦做的,不仅仅给于谦机会。还给于谦遮挡了很多风雨。

比如这一次,宫中催得很急。

但是杨士奇还坚持,于谦先去顺天府视事一段时间,再入宫做讲官。

原因很简单,太皇太后一心要让于谦担当这个不合时宜的顺天知府,定然是用意的,如果于谦对顺天府不了解。

就贸然进宫,被太皇太后或者皇帝问起来,一问三不知,岂不是大祸临头。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镇定,宁可缓一点,也不能着急。

着急会出错的。

杨士奇说道:“我两个儿子不成器,将来我去了,还指望你这个师兄,照顾一二,能让他们安度余生便是了。”

于谦说道:“请老师放心,于谦定然护着两位世兄周全。”

杨士奇亲自将于谦送出了书房。

于谦出了杨士奇,有驴车来接,于谦一摆手,让驴车自己回去。于谦大步走在风雪之中,一双官靴踩在雪地之上,发出咯咯吱吱的声音。不一会儿,似乎有雪水透入靴子里面。

但是于谦浑然不觉。

杨士奇的一番话,于谦此刻正在反复思量。

于谦固然是一个好官,清官。但并不是说,他没有政治智慧,恰恰相反。于谦能以三甲进士出身,永乐十九年到而今,不过十四年,就做到了三品官。

而于谦发迹的开始是什么?就是宣宗皇帝平汉庶人,令于谦宣读汉庶人的罪状,于谦义正言辞,声情并茂,挠到了宣宗皇帝的痒处。

这才在十几年之间,升到这个位置上。

再历练几年,当任尚书的资历都有了。

但是大明这么多进士,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于谦的际遇。

于谦很明白,杨士奇对他所说的话,其中有两个意思,其一,就是他已经简在帝心。

这一点于谦其实有一些察觉的。

锦衣卫在河南的活动,于谦是有所察觉的,只是觉得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没有什么不可见人的。

再加上锦衣卫又没有表明身份。于谦自然是装作不知道的。

第二,就是杨士奇将于谦当做未来接班人之一。继承杨士奇的政治资源。这两样加在一起,于谦很清楚,只要今后数年没有过错,而且再立新功。

待新皇亲政,杨士奇告老之后。内阁的位置之中,有他一把交椅。

如此一来,即便此刻有风雪入怀,于谦心中也是一团火热。

读书人不就是为了有一日,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刻于谦有了这样的机会,他不是不激动,不是不高兴。

只是当时极力克制而已。

似乎风雪也让于谦心中火热降温了。

于谦猛地停下了脚步,心中暗道:“宫中不知道有多少明枪暗箭,想在陛下身边待上几年,却不是易事。而且慈宁宫与乾清宫之间,也需要臣子尽心弥补。”

“现在却不是高兴的时候。”

于谦虽然这样想,但是不知不觉之间,于谦生出了当仁不让之心。

于谦这一抬头,却发现,他不知道不觉之间,已经到了英国公府外。他转身离开,寻找道路,回到客栈,准备明日去顺天府。

将顺天府的事务清理出眉目出来。

于谦久为地方官。

这些事情,从来是轻车熟路,并不觉得有什么难为自己的地方。

英国公府之中。

莺歌燕舞不虚席,招待的不是别人,正是成国公朱勇。

成国公朱勇,见这些莺莺燕燕,并不是太在乎的,起身向英国公张辅行礼说道:“张兄,兄弟我来,也没有想看歌舞?不说兄弟我说你,你的歌姬实在太差了,今日就是有一件事情,想与张兄商议。这些人就让他们下去吧。”

英国公张辅听了,心中暗暗苦笑,却也知道推托不得,一挥手让这些伺候的人都下去了。说道:“你素来知道我的,我其实不大喜欢这些东西。不过是凑数而已。”

张辅成名的安南之战,就是因为前任成国公朱能病逝军中,才让他接任大帅的。两家关系素来很好。

当初太宗皇帝打下南京之后,封赏靖难功臣,问还欠些什么?

也是前任成国公朱能说道,我们什么都好,就是张玉功劳在我们之上,对张辅的封赏太薄了。

所以张辅与朱勇关系很好。

他当然知道,朱勇想来问什么的。

他实在不想参与这一摊子浑水。这才想找借口拖延。只是看来而今是拖延不了了。

果然,在左右都退下之后,朱勇径直问道:“大侄子,与我儿子都在宫中当差,陛下想征讨瓦刺之心,想来你也听说了?”

朱勇的儿子朱仪,也在朱祁镇的侍卫之中。

只是放在这一群侍卫之中,并不是很冒尖而已。不过朱勇也不在意,他只是想让儿子在皇帝面前混一个脸熟就够了。

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