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

第八十五章河湟四卫

李文世居西宁,对西番各卫已经西藏等地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当然了,于谦来之前也做过功课的,只是总就不如当事人清楚。

河湟四卫,就是西宁卫,洮州卫,岷州卫,河州卫。

而西宁卫比起其其他各卫,更孤悬于外,单单看管辖范围就知道了。

西宁卫归属陕西行都司管辖,而其他三卫却隶属于陕西都司管辖。前文已经说过福建都司与福建行都司的区别,这里就再赘述了。

陕西行都司的管辖范围,就是贺兰山南北,甚至用习惯上来说,说是甘肃都司也不为过。

其他各卫也是土流杂用,而且汉人世袭官员占据主导地位,如开国功臣宣德侯金朝兴家族就世袭洮州卫指挥佥事。

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明代年号起名水平,有宣德侯,有宣府,居然还有年号宣德?

但是随着卫所制度的崩溃,世袭卫所官职的家族,也变成了类似于土司的家族。

总体来说,朝廷在这些地方的威信还是可以的。

而且重用土官,虽然迅速的平定安堵地方,这也是历代明朝君王的期盼。毕竟这一代从来不是明朝的热点地区。

但并不是没有什么隐患的。

在洪武永乐都有当地土司勾结外地叛乱的,而蓝玉,沐英都是以征讨西番起家的。所打的地方就是这一带。

金朝兴就是从沐英出征此地,得了世职,而且死得也早,洪武十五年就去了,他儿子虽然牵扯到胡惟庸案中,但也仅仅是降职处分而已。

这才保全了金家。

如此一来,河湟四卫,就成为了各大家族得到了实际权力,而卫所几乎成为摆设的局面。

茶马制度之中的金牌符信制度,自然不能继续下去了。

金牌符信制度,说起来是一种贸易制度,其实并不是,他本质上是一种赋税制度。

为什么怎么说?

所谓的金牌的样式是这样的,金牌额上有篆字:“皇帝圣旨”下面左边为“合则差遣”,右边为“不信则斩”,后面又有,“藏于内府”。

在河湟四卫总共有伐了四十三面,给各个土司,李家就有一面。

平均三年征召一次,以金牌为信物,各土司贡马,朝廷以茶叶赏赐。

看上去是公平交易,但是马价被压得极低。

整个体系都是政府内部运行的,至于对西藏还有西域等地方客商,根本没有开放,而西藏一直以朝贡的方式,从大明得到货物,厚往薄来的朝贡,自然让朝廷苦不堪言。

朱祁镇处于省钱的目的,不让乌思藏阐化王使者随从入京,他们带的货物在西宁就地发卖,但是厚往薄来的制度没有改变,陕西这边也是每到乌思藏朝贡的时候,就要亏上一笔钱。虽然这一笔钱,户部给勾销,在每年赋税之中扣除,但是对陕西来说依旧是一个负担。

这也是为什么于谦这么看重西宁的原因。

如果仅仅是整合河湟四卫,整顿金牌符信制度,将金牌符信制度,改为正常的交易,朝廷从中抽税的制度。

西宁并不是合适的地方,但是如果将与藏地的贸易联系在一起,那么西宁就是最合适的地方。

于谦问道:“想来我的心思,你也明白了。你觉得朝廷改茶法,下面的人都愿意吗?”、

李文心中暗道:“不愿意也得愿意了。”

于谦对李家开刀,而李家又是河湟四卫所有家族之中,李家是最显赫的。也是这些家族的风向标。其他各卫家族之中,虽然金家老祖宗也有一个侯爵,但是早就在胡惟庸案之中夺爵了。

而且金家另外一支也在贵州开支落叶。这一支金家远远不能与李家相比。

于谦将李家折腾的必须舍弃家业去北京。

其他各家又怎么敢与朝廷争锋啊?

至于各地土官,更是不用理会他们。

河湟四卫土司与大西南各地的土司最大的区别就是,河湟四卫土司是在卫所的管理下,可以看做卫所的一员,而西南土司却有更强的独立性。

所以,只要这些世袭卫所家族答应了。

下面的土司根本无力反抗。

当然了,就金牌符信制度来说,到了而今的确不合时宜了。

最大的不合时宜,就是大明官茶不堪之极。

想想都知道公家的东西,能有谁在乎质量,据说质量最差的时候,这些茶叶几乎是用一些树叶来冒充的。

茶叶压的本来就低。茶叶最后还不能用,各地土司的损失也就太大了。

所以下面怨声载道。

首先有了这样的情况,才有后面的走私盛行。但是即便如此朝廷还对各土司行定额,也就是土司必须贡马多少。

后面也就越来越征收不上来。

再加上土司内部的各种问题,这件事情能拖就拖,不能拖就叫苦,实在拖不了的就给几匹,整个制度几乎成为一个样子货了。

如果朝廷理清上下,让他们直接与商贾交易,朝廷不过从中征税,而且征税的对象也是商人,虽然也会损失一点利益,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土司并不吃亏。

毕竟,最大的损失就是茶价要高了。

毕竟走私茶是不用交税的,交税的成本自然要让他们来承担。

不过,他们也不会亏,毕竟他们是卖马的,而今整个大明马价一天一个价。之前走私的人,都是有大背景的。

毕竟,朝廷在法律之中规定,贩卖私茶,等同于贩卖私盐,严酷之极,虽然看上去形同虚设,但是这种形同虚设,是对有背景的人来说。对于真正的平头百姓,他们可以试试。

商人多了,总体来说价格也会降低,趋于平衡。

而且金牌符信之中的贡马义务,也随之消失了。如此一来,也是算是减轻负担了。

李文说道:“河湟四卫都大明忠臣,朝廷用令,他们定然欢欣鼓舞,恭迎圣意。”

于谦看了李文一眼说道:“如此李大人愿不愿为本官走一趟,召集河湟四卫各卫长官已经土司来西宁见我?”

于谦对李文的心思,也摸的明白。

几乎每一个勋贵家族在各地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西宁卫已经附近的卫所,就是会宁伯李家的势力范围。

而李文很快要离开西宁了,他必须维持这种关系,李家在朝廷之上,为这些卫所家族发声,而各地为李家做奥援。

大明勋贵与各地卫所都是紧密联系,互为表里的。

之前李文在地方就承担为京城李家联系各家的义务,而今要走了,自然要做些事情,将各家团结在一起。

而于谦也是看出李文这样做的原因,也就顺势指派任务。

对于谦来说,茶法的推行从来是第一等大事,在这样大事之前,其余的事情都可以让步。至于李文的小心思,于谦也就当做看不见。

虽然朱祁镇一心想要革除卫所制度,也有一些成效,但是朱祁镇改革真是出了河北之外,根本不见什么效果。

各地卫所还过着之前的生活方式。

而这样的事情,在未来的几十年之内,或许还会继续存在。

作为政治家,有些事情真是不能看不见,但也不能看的太清楚,因为表现的太清楚的人是做不了事的。

李文听于谦如此说,心中大喜,他秉承于谦之意去见河湟四卫卫所军官,自然也明白,于谦要他做的,不仅仅是将人请过来,而是事先做好沟通。

但是于谦在利用李文,但是李文何尝不在利用于谦,有了于谦的背书,河湟四卫各家族对李家只会高看一眼。

李文立即说道:“下官遵命。”

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章 寇深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八十章 经筵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