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

第一百零六章足利义政

所以在面对大明使臣忽然来到的情况。足利义政自然要在私下与今参局商议一二。

足利义政半躺在榻榻米上面,将半个身子靠在今参局的柔弱之上,今参局的身材丰润之极,颇有盛唐风貌,熟妇气息表露无疑。

虽然眼眉之间,有一丝丝衰老的气息,但是不细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今参局一点点的给足利义政按摩头部。足利义政的小胡子舒服的微微翘起,说道:“你说说,大明忽然派遣使者,说要封我为日本国王,这个头衔,我到底是要还是不要。”

今参局的双目水波粼粼,似乎观察着足利义政脸上每一个表情。说道:“在妾看来,这是一件好事。”

足利义政眉头微微一皱,却没有睁开眼睛,只是在鼻子里面哼了一下。

今参局立即说道:“大明乃是天下最强之国,有大明的支持,那些老东西,也不能小看将军不是。”

“而今大明船只往来日多,幕府的财政一日不如一日,这一件事情,也要与大明好好谈谈。”

足利义政这才松了眉头,说道:“也是。”

借大明的力量震慑权臣,应该是一个办法。

毕竟大明刚刚灭了朝鲜,对外的震慑力本来就大有提升,更不要说日本了。

至于大明开海之后,一日日繁华的中日贸易,固然让很多人收益,但是却绝对不包括幕府。毕竟幕府。

本来幕府用勘合贸易垄断了中日之间的贸易。

虽然中日之间贸易量不大,但是却能够被幕府独享,而今却不一样了,这一块利益被很多小商贾小大名给侵吞了。

足利义政也觉得不舒服。

当然了,他即便不舒服也不敢对大明商船做出些什么来。如果能借这一次与大明使者谈出来些什么。也是不错的。

不过足利义政好像想起了什么说道:“那些老狐狸可不是好对付的。估计,他们不会让我接受日本国王的封号。”

今参局笑容之中媚态十足说道:“将军何必担心,难道他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吗?海贸的利益,又不是我足利家独占的,给那些老狐狸分一辈羹,还怕没有人支持吗?”

足利义政虽然有些不舍得的,但也知道,即便是在之前,与明贸易之中,也是有下面大名揩油的,日本的幕府将军并没有绝对的权威。

足利义政睁开眼睛,说道:“不错,就这样来。却不知道那个老狐狸会怎么想了。”

“将军,时间到了。”外面忽然有一个人悄声说道。、

足利义政在才起身,今参局立即起身,为足利义政一件接着一件穿上华府。

足利义政在才缓缓的走了出来。

等足利义政到了评议厅的时候,三管领四职家已经其他幕府要员,都已经到了。他们都纷纷跪在地面之上,将头放在双手手背之上。

足利义政坐稳之后,这才让下面大臣纷纷坐好。

当然这里的坐好乃是跪坐。

细川胜元首先发言道:“将军,明国使者已经到了京都。该如何接待,还请将军示下。”

足利义政说道:“管领的意思是?”

细川胜元的说道:“以在下之见,当派人去去试探一下明人的意见,再做计较。”

“也好。”足利义政沉吟一会儿说道:“伊势贞亲。”

一个大臣立即起身,踩着小碎步来到了大厅中央,然后跪倒在木制地面之上。说道:“嗨。”

足利义政说道:“你就作为幕府的代表,去见一见明人的使者。要搞清楚,明人这一次过来,到底是为了什么。”

伊势贞亲乃是足利义政的亲信。他立即说道:“嗨。”

随即伊势贞亲,倒退着踩着小碎步,缓缓的退了出去。

之后又商议了几件事情。

足利义政以喝茶为名义,请细川胜元去品茶。

足利义政在茶道上有很深的造诣,他亲自为细川泡茶,当然了,一方面固然是表现对细川胜元的尊重,另一方面却也是足利义政喜欢这个。

一番眼花缭乱的动作之后,细川胜元双手结果一盏茶,先是用鼻子一嗅,又是轻轻一抿说道:“将军的茶艺。即便是比叡山上的大师也不如如此了。”

在日本僧人的交游广阔,深入政治之中。精通各种艺术,茶,画,书,棋,等等。

一般来说,日本很多艺术成就高的人,都是和尚。或者是与和尚有关系了。

这也算是细川胜元的一记马屁。

足利义政说道:“我也是自知之明,管领,有一件事情,我想与管领商议一下。”

细川胜元毕恭毕敬的跪坐,低头说道:“将军请讲。”

足利义政说道:“唐船太多了。”

细川胜元立即明白,说道:“将军所言极是,唐船太多了,要严加管理才是。”

唐船自然是明朝的商船。

两人不用说太明,只需点一点就行了,具体细节自然是有下面的人来谈了。有些时候幕府与下面的大名的利益是是相同。

不希望那些各地角落的小大名分割了贸易的利益。

至于怎么谈,还是要看与明人谈的怎么样?

一座唐朝样式的建筑之中,伊势贞亲与李实已经见礼过后。两人说了一阵没有营养的风花雪月。终于插入正题了。

“贵方问我所来为何事?”李实说道:“我来别无他事,就是听闻贵国国主更替,特来册封之。”

虽然朱祁镇的目的是想夺得佐渡岛,对于什么藩属不藩属的名义,根本不在意,根本就是一个借口。

但是李实却不一样。

在这个儒家士大夫看来,所谓的佐渡金山,根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不知道皇帝听了谁的谗言。

他根本不信,不过最无奈的事情就是如此,你不信不要紧,你上司信了,不管多荒谬的事情,都要办好。

但是在权重之上,李实看来册封日本国王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重新确认大明与日本的藩属关系。不管怎么说,也是大功一件,他来之前,就知道日本国内有很多人不想要幕府将军接受日本国王的册封。

他如果能达成这个目标,即便是回国之后,面对百官的指责,他也有辩解的理由了。

伊势贞亲说道:“贵使何须如此,以本官对大明的理解,恐怕不会专门派遣使者来封日本国王。贵使所来必然有特殊使命。”

李实自然不肯开口露底,他笑道:“贵国误会了,此一时彼一时也,当时与贵国远隔沧海,朝廷自然不愿意多事,但是而今与贵国近在咫尺,一衣带水而已,自然要来问候一二,免得贵国惊惧,伤了两国从太祖开始的交情。”

“贵国以为如何?”

李实话里软中带硬,看似客气,却是威胁。

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关系,这决计不是什么好的暗示,一衣带水乃是隋文帝说的,指的是长江,然后隋就灭南陈了。

而今说日本,其中威胁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个时代的日本高层,大部分汉学造诣都不浅,岂能听不出来,如果再加上之前大明灭朝鲜。

这其中的威胁就更加重了。

伊势亲贞说道:“贵使言重了,贵使言重了。”一时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了。

“当然了。”李实说道:“也是有一件小事的,就是朝鲜李逆家眷逃亡出海,有人说来到了日本,此等逆贼之后,朝廷必得之,故而这一次,就请日本国王多多费心了。”

这个是一个借口,也是一个附带的小条件。

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七十章 诸子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九十章 贝琳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十四章 遗诏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五十八章 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