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

第十六章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

王恕深吸一口气,看着乾清宫。

朱祁镇之前还在文华殿与武英殿分别召见大臣,但是随着朱祁镇的权威越发深入人心,朱祁镇在一些事情上仪式感就越弱了。

毕竟,很多时候,仪式感是在强化权威的不足。

朱祁镇而今已经用不上了。

乾清宫虽然寝宫,但是实际上行面积很大,能分割出很多区域。办公与休息两不耽搁。

朱祁镇每日都要召见大臣,王恕也被朱祁镇召见过多次。

每一次升官,都要来谢恩。不过很多时候是礼仪上的。

前番时间,朱祁镇大量召见群臣,王恕也在朱祁镇面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他所说的就是严以治吏的一些内容。

或许朱祁镇自己都忘记了,但是王恕还牢记于心。

那是他第一次单独的君臣奏对。

而这一次是第二次。

王恕在太监引领之下,进入乾清宫之中。

朱祁镇首先看见的是一个陕西大汉,总觉得以他的身材,不应该身穿官袍,而是身披重甲,持八尺大刀,做陌刀将。

王恕行礼过后。

朱祁镇令他坐下来,问道:“大明会典,乃本朝之盛事,如何修,你可有想法?”

王恕说道:“臣准备以《皇明祖训》,《大明律》《诸司职掌》等为蓝本,并按以太宗以来朝廷各种变化,次以年序,分门别类。”

朱祁镇摇摇头说道:“如此却不是朕想要的大明会典。”

王恕说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镇说道:“太祖皇帝立祖训,颁布《大明律》,以为万世不易之至理,而今多为不用,这是太祖皇帝错了吗?”

王恕听了朱祁镇的话,却不敢回答。

这话题,朱祁镇可以毫无顾忌的说的,但是王恕如果敢乱说的话,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朱祁镇也没有想让王恕说什么,而今继续说道:“实在是大明律不能治天下。”这一句话,实实在在乃是朱祁镇多年治国的感叹。

后世法制宣传,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很多人大概觉得是废话,如果法律不执行,要法律做什么。

但是朱祁镇在大明政治生态之中,却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大明的法律体系是不能应对大明的治理问题的。

这一点在历代皇帝的诏书之中,也都有很多的表现。

如现在国家做出决断,是根据什么法律什么规定,做出如此决断。但是在明代有大量的诏书,就是皇帝对某件事情做出怎么样的决断,然后在最后为“著为令。”或者“著为例。”令与例是同意。

这就形成了眼花缭乱的事例与故事。

在今后朝廷决断的时候,就依靠当初某某事例。

皇帝出口成宪,也是这个原因。皇帝每一句话,就能成为法律本身。

对于皇帝以及百官来说,有极大的裁量自由度。这就造成了很多奇葩的行为,后世不能理解,但是当时却是事实。

比如,某些钞关的主事,居然在收够定额之后,放开钞关,免税过往百姓的赋税。

这分明是慷慨国家之利,为自己邀名。但是如果在法律层面上,根本没有什么可治他的。这种种弊端,让朱祁镇不由想起自己当初所上的政治课。

是的,后世法律体系看似平平无奇,其实要比大明的法律体系高明出了不知道多少倍。这也是朱祁镇要给《大明会典》之中夹杂的私货。

就是一整套逻辑相同,从宪法到各种专门法,以及各衙门可以发布的法律法规,这种层层相接的法律体系。

这里就不说了。

如果你不明白,请问你的政治老师。

如果按王恕所言,他编出来的《大明会典》,其实就是对大明典章制度变化的资料汇编,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做用。

但是朱祁镇要编出来的却是一套现代化的大明法典。

其实真要说出来,这一件事情未必对皇帝有利。

因为在之前,大明皇帝权力是不受限制的,大明律什么的,甚至比不上一些政治潜规则。皇帝有充分的权力空间。

但是如果在建立起这样一个法律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之后,他限制的不仅仅是百官的权力,同样也是皇帝的权力。

对这一点,朱祁镇也思考过了。

如果按照历史上的演变,明清体制最后演变成为君权无上,这种演变就从太祖皇帝废除丞相就开始了。最后由清朝的奴隶思想灌输之下,完成了最后的建设。

演变成为上,整个中国只有一个人,就是皇帝,剩下的人都是奴才,或者求做奴才不可得的人。

也让中国带进了死胡同之中。

而在汉族政权之中,不过那个朝代,皇帝的权力从来不是无限的。即便而今也是如此。无非是让士大夫换一个东西来限制君权而已。

对于有作为的皇帝,面对的没有什么不同的。

对于没有作为的皇帝,安安分分当一个庸主,又什么不行?

当然了,朱祁镇内心之中,还有一些阴暗的想法。那就是即便《大明会典》有成。只能限制他之后的大明君主,岂能将紧箍咒带在他的头上。

后世儿孙的事情,他不想管,也管不了了。

朱祁镇细细的将自己所想结合大明现实情况,说给了王恕听。

王恕越听越严肃,越听越是肃穆,他恍惚之间,有一种在老师面前听讲的感觉。他也是当过地方官的,自然知道各地的情况是什么样子。

朱祁镇给他讲这一套体系,让王恕感到兴奋之余,却十分惶恐。

兴奋在于如果这一件事情,真能够完成的话,那么大明官场的政治风险,将焕然一新,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的。国家的行政能力,也能大大提高了。

但是王恕心中越发惶恐的一点,那就是这似乎就是传说之中的秦法。至严至密无所不至。

王恕担心的是,这样法网密布,看似极大的增加了国力,理清楚上下,但是会造成二世而亡的后果。

王恕忍不住说道:“陛下,此事乃秦法,切不可从法家遗害。”

朱祁镇听了,轻轻一笑说道:“从汉代之后,儒法何曾分开过,说此是秦法,更是过了,秦法残暴,朕不过是将大明律例归于此间,王卿是再说,本朝法度残暴吗?”

说实话的,如果单单太祖太宗的手段,的确是有点,但是王恕却不敢如此说。

王恕正色说道:“陛下,秦法之弊,岂在残暴一端,万物一断于法,使人从法不从君,法愈密而弊愈深,此其一也。”

“天下之大,各有不同,太祖定天下,亦因其俗也,而今一断于法,恐怕百姓无知,屡犯禁,正当如何处置?不严惩坏朝廷之法度,严惩则百姓必乱。”

“故考列代先皇之意,都是德主刑辅。”

王恕所言从法不从君,这一点朱祁镇并不担心,毕竟士大夫还高举从道不从君的口号,就好像不知道样做,你们就对皇帝服服帖帖了一样。

简直是笑话。

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十六章 经筵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