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

第十七章王恕的犹豫

当然在这一件事情,总体来说是一个小问题,并非大问题。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大问题了。

秦法固然是严苛之极,但是真正让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真是因为秦法严苛吗?

不,更多秦法根本执行不下去。

秦法在秦国还能执行下去,但是推广到全国,即便不说,六国余孽的种种情绪,也不说当地百姓的反抗的暗流,单单是秦国对法律执行能力,就推广不下去。

这一点从历史上也能看出来。

即便是现在的大明,真正有法律的地方是哪里?是县城,府城,京师,乃至这些城池比较近的村落。

更偏远的地方,数千人的械斗都搞得起来。如果真按大明律法来判,这些人几乎能算得上造反了。

但是又如何?地方官不过是彼此安抚,找各自的族长管事来谈话,和稀泥。

或许有官员能力强,手腕硬,能将这样的事情给镇压下去。但是这都是个别的情况。

而维持这一切切的总原则,就是德主刑辅。以道德教化为先,甚至让百姓息诉。

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朝廷最重视的礼法的原因。

如果朱祁镇有如此战略上的转变,将法律地位提高,将一切都变成一断于法,甚至提出依法治国。

对大明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为实行不下去的法律,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处。

朱祁镇当然是想过这一件事情的,他微微一笑说道:“王卿,你说的朕自然知道。”

儒家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朱祁镇不可能将放弃儒家,用法家的一套,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问题。

朱祁镇自然有一套解决的办法。他继续说道:“而今各级官员办案多以春秋决狱,有些事情也过与草率了,而今可以将这些原则写入宪法之中,也能让百官有所适从。”

王恕也慢慢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皇帝本身无意将大明司法现状有太多的改变,更多的是对现在法律的整理。并无意将法律的外沿扩大。

但是即便如此,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而且朱祁镇还想引入行政法的概念。

就是将官府运行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变化。

大明官府其实也有很多典章制度,这些都是有的。但是却没有如此鲜明的规划出来。而且既然定了法规,就会处罚。

而大明各衙门因循守旧,各种规章制度早就出了问题。

显然,朱祁镇要的也不是仅仅是写在大明会典里面的规矩。

这里面信息量太多了。

多到了王恕,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其中利弊如何。

朱祁镇对王恕说这么多,一方面固然是要争取王恕。

朱祁镇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看似大明士大夫是一体,其实满不是那一回事。就好像是王恕。王恕是一个能够在皇帝面前坚持原则的人,难道他就会屈服于李贤吗?

所以,只要让王恕感到皇帝所说的事情是对的,王恕也未必在乎李贤怎么想。

其次,他这番话也不是说给王恕听的。

根本就是说给李贤听的。

这么多年的研究,朱祁镇也摸清很多大臣的底线。

救弊这两个字,就是朱祁镇所有变动的思想核心。

看似朱祁镇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没有触及根本,都是在原本大明的政治结构之中,查漏补缺而已。

朱祁镇见王恕一时间没有这么大的信息量之中反应过来,就说道:“你下去好好想想吧,有了想法再来见朕。”

诚然修《大明会典》,是变法的一个标志。

但是真正要推动变法,还是要与李贤等人来做的。

王恕回去之后,看似非常镇定,但是无时无刻的都在思考这一件事情,利弊如何。

很快,李贤就请他过去了。

王恕对此也有所预料。

随即在李贤的内阁值房之中,王恕将皇帝的意思说了。

李贤听了一时间也震动非常。

李贤心中暗道:“看来是时候找陛下好好谈谈了。”

看似一个法律体系的改变,如果落实下来,却不知道有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皇帝的心思仅仅于此吗?

李贤并不知道。

他沉吟片刻问王恕,说道:“陛下令你总领此事,你认为陛下的想法怎么样?”

王恕说道:“陛下天纵圣明,所思种种,明见万里,如果真能如此,对朝廷来说,也是算是一大盛事。”

这就是年轻一辈与老一辈的不同。

王恕进入政治舞台的时候,朱祁镇已经坐稳了皇位,而且朱祁镇登基之后,总体上来说,做得也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李贤这些老臣不一样。

他们是看着皇帝长大的,皇帝年少的时候,被太皇太后教育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仿佛还在昨日。

有一句话叫做,三岁看老。

皇帝长大之后,固然是稳重了不少,但在这些老臣看来,其本质一点都没有改变。所以面对朱祁镇的想法。

王恕这些年轻一辈,受朱祁镇的权威影响,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也不敢对抗朱祁镇的权威,但是在这些老臣看来,他们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担心皇帝将事情给搞坏了。局面不可收拾。

面对同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反应。

王恕虽然在很多方面还是存疑,但是大体上愿意以皇帝的意思来办。建立起上下分级的法律体系。

至于有什么弊端,将来还是有匡扶的余地,最少现在看来,这样的法律体系,要比大明现在律例合编的法律体系要好上不少。

李贤也感到了自己失算。

王恕似乎被皇帝拉了过去。

不过,李贤也不是一心争权夺利之辈,此刻他也反省,暗道:“我是不是想的有些多了。”如果皇帝的想法仅限于此。李贤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李贤还是留了一个心眼,说道:“如此一来,名为一部书,其实却是两部,你先修前代典章之变化,之后陛下要法典,且缓缓吧。”

当一件事情看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先缓一缓。

王恕说道:“如果陛下问起来?”

李贤说道:“就说是我的说的。”

王恕想了想,也不觉得是激化矛盾的时候,毕竟朝廷最近也没有闲着,很多事情都在同步推行,真要闹出陛下与首辅不合,也不是朝廷之福。

虽然大明的首辅在权力上,与汉唐之丞相是没有办法比的。但在朱祁镇一点点的放权之下,已经有了几分丞相气度。显示得越发重要了。

王恕说道:“谨遵堂旨。”

李贤打发了王恕离开之后,心中也沉思了好一阵子,一方面是推敲朱祁镇所推出的法律体系,另外一方面却是推敲朱祁镇的心意。

却有一种圣心如渊,不可测度之感。

要知道这种现代的法律体系,朱祁镇拿过来用很是简单,却不知道产生出来,是有多少能人智士的真知灼见沉淀而成的。

这一件事情说起来,并不是太好办的。不过还难不到李贤手中,他连续调动了好几个人,顺便加强了自己的权威,也腾出了刑部尚书的缺,如此一来徐有贞上京的道路就算是打通了。

李贤做完这一切之后,他有一种感觉,今后后长时间,他就要面对这位徐刑部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八章 断事官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十五章 香港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八十章 西宁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三章 都掌蛮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