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

第五十九章清丈土地的内情

李贤听到了什么风声?

就是徐有贞要在这上面插上一手。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了。

刑部主管天下刑狱,虽然行政监督的权力更多是在都察院,但是作为刑部尚书非要插上一手,也不能说不可以。

毕竟很多时候,习惯规定是一回事,每一个部门主官的个人意志是另外一回事。

某些大臣强势一下,原本不属于本衙门的权力也是可以侵占的。某些大臣如果不办事,即便是本衙门正管事务,也可能被其他衙门给分割一部分。

徐有贞就是一个强势的人。

在刑部尚书这一段时间之间,可以说没有闲着。

不管是处置京察出来的贪官时从严从重,还是清理积案的时候,不留情面,颇有铁面无私之感。

在百姓之中威望日高,但是在百官眼中,却分明将两个字刻在脑门之上了,不是别的字,就是酷吏。

而今徐有贞更是想要插手清丈土地事务之中。

那么清丈土地到底有没有问题?

当然是有问题了。

大部分侵占土地的人都是当地士绅,可以说,大明规定的有功名的秀才,举人,乃至官员都有免税的田亩,但是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是超额占有。

这仅仅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乃是藩王的问题。

藩王各地占据的土地,也是从来不交税的,而且藩王占据的土地是相当之多,那一个府之中有一个藩王,几乎整个府的土地都会成为王田。

统统不交税的。

当然了,如果田地里面收不上税来,当地政府运行都成问题,每年都还要有皇粮国税,所以地方上就有自己的办法。

什么办法?

去藩王府上征税,是万万不敢的,但是种地的老百姓却是好拿捏的。

也就是说,凡是是种藩王土地的百姓,既要交给藩王田租,又要交给官府田税,乃至于其中王府管事的剥削,等等。

几乎是等于加了两三成税。

其实,太祖皇帝订下来的赋税,从来是不高的,如果单单看官府定下的赋税,加三饷之后,也是能够承受的。

但为什么会造成天下皆反的局面。

就是百姓承担的不仅仅是赋税本身。

之前说过,大明黄册从不准确,他们征收的赋税都是从洪武年间传下来的定额,而交纳赋税的百姓流失。

剩下的百姓只能承受越来越多的负担。

最后自然无法承受。

当然了,而今大明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各地的情况还没有坏到这个地步,但是并不是说明清丈田亩的时候,就将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的。

地方官都是拿捏自己可以拿捏的,对于那些不能拿捏的人,自然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之前是什么样子,之后也是什么样子。

这样的情况李贤如此说自己不知道,那是骗人的。

但是李贤也有自己的理由。

首先李贤是身后是士大夫集团,虽然这个集团内部也很松散,矛盾重重,甚至政见不一,但在触犯他们全部利益的时候,自然要有反弹。

李贤并不是在乎他家里一亩三分地。

毕竟官做到李贤这个地步,自己家中的家产多一些,少一些,根本不被他放在眼里。但是李贤不得不关注大部分官员的想法。

在这个问题上,李贤是觉得要处置,但是却不能矫枉过正。该放过就要放过,否则就不是清丈土地了,而是在兴大狱了。

另外在藩王问题上面,李贤更是不想太过为难藩王。

无他,朱祁镇登基以来,就没有对藩王有什么好脸色。

将襄王发配到麓川,听说而今襄王不适应麓川天气,又多年征战,几乎无年不战,虽然战事规模并不大,但也是伤病在身,缠绵病榻,已经是襄王世子主持麓川事务了。

将河西四王迁入京师。

西北虽然贫瘠,但是在地方上,总是能作威作福,但是在北京天子脚下,就不行了。谁在乎一个藩王。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对藩王俸禄的一刀切,所以藩王只能领自己每年一万石的俸禄,至于藩王的子孙全部要藩王自己供养。

当然了,并没有明文规定。

只是朝廷当初以财政紧张为由,暂停发放了。只是这一暂停就没有恢复的意思了。

虽然以容许各地宗室旁支入学科考,乃至于进入武学,大本堂学习,甚至在军中,已经出现一些宗室将领。

但是真正走这一条路的人还是很少的。

如此种种,已经让大明宗室对当今怨声载道了。

一点不符合儒家的亲亲之道。

这些藩王政治特权本来就没有了,而今连经济特权都被限制了不少,如果在从田地上动刀子,天下该如何看陛下。

他作为首辅重臣,自然不能陷陛下于不义。

除此之外,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总之一句话,不聋不哑,不做家翁。

这一次清丈土地,固然有很多问题,论起挑起问题来说,李贤自己都能挑出来不知道多少。但是比起挑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做成事情。

清丈土地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大大更新黄册数字,对各地方的情况,也算是一次摸底行为。

让内阁对地方治理更有的放矢,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政绩。

要知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万历清丈,由张居正主持,仍然有很多地方要百姓自实?

什么叫自实,就是你自己填写,你有多少土地?

如此一看其中问题,有多少,就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万历清丈,也是历史大大有名的治理行为,而清代更是一次全国性的清丈都没有进行。

徐有贞不是愣头青,眼睛里面揉不进沙子,虽然百姓都称徐有贞为青天,但是同殿为臣,真以为徐有贞是大大好人,正人君子,那就搞笑了。

如果一来,徐有贞要在这里插上一手。

他是什么目的?

李贤一时间没有揣摩清楚?

是皇帝指使徐有贞出手?是徐有贞自己想借这一件事情,再兴起一次大案?毕竟作为刑部尚书,他想要有功劳,自然要有所作为的。还是他揣摩出皇帝一些意图。想投皇帝所好?

甚至此刻李贤对皇帝问自己一件事情,也有不少联想,但也不能不回答,说道:“陛下,而而北方各地唯有河南没有清丈完毕,今年水情,一些工作都停止了。而今水情过去了,只是各地都要救灾,恐怕清丈土地,一时间也无法进行。”

朱祁镇摇摇头说道:“不行,必须迅速开始,不能停。如果百姓不在了,土地也要为官府所有,重新安置流民,将流民重新编制,这些事情也要个清丈御史负责。”

朱祁镇所言自然是有的放矢。

每一次天灾,死的都是下层的百姓,真正的达官贵人不能说没有伤亡,但是在比例上却是很少的。

每一次天灾都是地方上的重新洗牌,都会让无主土地向士绅集中。

其实对清丈之中的种种弊端,朱祁镇不敢说都清楚,其中有猫腻却也是知道的。只是当做不知道而已。

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百章 马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四章 太后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七十章 父子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