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圣诞安排

第七章 圣诞安排

李实本以为什么事情,一听这个事情,当时就想答应,只是话到口中,忽然一愣,心中一亮,暗道:“不对。”

李实是以大明国情来揣度日本了。

在大明体制之中,决计不会出这样的事情。

而且日本君臣处置也太粗糙了。

如果是在中国,这个储位决计不会给明的。即便是出现这种情况,也会让本来嗣位之君退出。

在中国历史有好多先例的,请看宋真宗宋仁宗父子。

所以册封一个太子,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但是看日本使臣如此,郑重其事,李实反而不敢轻易答应下来,只能说道:“而今礼部事太忙,如果贵使有时间,在千秋万寿宴之后,留下来几日,倒是我们再详谈不迟,这个时候本官实在是没有时间。”

伊势贞亲也没有办法,只能重重鞠躬,说道:“就拜托大人了。”

李实寒暄道:“你我是故旧,能办的事情,我定然不会拖的。”

将伊势贞亲打发了之后。

李实一边上了马车向大内而去,一边吩咐下去,说道:“让人去锦衣卫那边要一份关于日本的情报。”

在朱祁镇的改革之下,锦衣卫的形象大有改观。

最少遇见地方上或者外国一些东西不大清楚,可以派人去锦衣卫询问。锦衣卫密档也是一些级别的官员,可以查阅的。

一般来说,礼部这边与锦衣卫的交际不大。

但是这一次有这么多没有听过的国家来朝贡,自然想让锦衣卫核实一下。彼此之间也就熟悉了。

从东华门下了马车,李实徒步进了宫中。

从故宫东华门到文渊阁这一段路,上络绎不绝的有大小官员出没,有些李实认识的,有些李实不认识。

不过,李实已经是礼部尚书了,这些大小官员大多数都向他行礼。

这也是内阁权力增加的象征。

本来内阁在原本的情况之下,更多是作为皇帝的秘书存在。最重要的权力就是票拟。而今的内阁又增加了协调各方,甚至督促落实的权力。

内阁所拥有的权力,已经与丞相差不多了。

李实到了文渊阁之后,却见几十个中书舍人忙得脚不点地。

刘定之召见了李实。

李贤在今年已经告老三四次之多,官场之中早就有传言,似乎在圣诞节之后,李首辅就会卸任了。

而今的刘大学士就能接任大明首辅了。

当然了,不过是一些流言蜚语而已。

但是有时候流言蜚语,也是不能忽略的,有时候小道消息反而是真的。

刘定之在文渊阁一处偏殿坐下,眼前有好几个人,有兵部尚书程信,顺天府尹刘大夏,少府令石璟,还有光禄寺卿等大大小小几个官员。

这些人都是关于这一次圣诞节内容的。

刘定之说道:“大宗伯,这一件事情是你抓总的,你来说说吧。”大宗伯乃是礼部尚书的别称。

李实说道:“这一件事情,已经商议过几次了,基本上就定下来了,在圣诞节前后三天,金吾不禁,城门不闭,夜燃花灯,圣诞节当夜,也有在各城门处放烟花。”

刘定之说道:“顺天府,这几日北京人多了,你要好生看管,不准出现共工祝融之厄,否则坏了宫里的性子,你就在顺天府上再坐上几年吧。”

刘大夏朗声说道:“请阁老放心,顺天府上下数千吏员,早就严阵以待,决计不会出什么事情的。如果真出了事情,请阁老责罚便是了。”

刘大夏从大兴知县而今到顺天知府,虽然看似都是满任而迁,看不出来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刘定之却知道,这是最不对的地方。

那就是大兴知县怎么可能升到顺天知府?

要知道顺天知府乃是高配,天下间也就是顺天知府与应天知府这两个知府与各省布政使相当。

也就是说,从顺天知府的位置上升上去,外放一省巡抚,谁都不觉得不对。

所以一般来说,顺天知府都是从外知府做的好的,升到顺天知府上,或者说从六部直接调出来的。

一个知县,即便是京城附郭县,直升知府都是不合规矩的。

刘定之对一个知府也没有想过刨根问底,但从这一点知道,这个知府背后是有人的。

刘大夏背后的人是谁?

是太子。

但是刘大夏升迁这一件事情,却是朱祁镇的意思。

却是因为太子在安南数年,办事办的不错。朱祁镇准备将韩雍调入京师,而刘大夏既然是太子看重的人选,朱祁镇就给他一点面子,将来好在安南担当大任。

刘定之转过来对李实,说道:“大宗伯,继续。”俨然将礼部尚书当成下属了。

李实心中微微不满,但是依旧说道:“接下来,就是圣诞节当日在长安街阅兵,这一件事情,却是兵部与枢密院的事情了。”

兵部尚书程信立即说道:“秉阁老,这一件事情我们与都察院商议了好几次了,刚刚成为枢密院副使的威南伯王越,也是儒门中人,是一个好说话的,整个事情安排的差不多,倒是由六营为先,然后再挑选在西域,卫藏,安南,都掌蛮,等地立功的部队,容陛下一一校阅,之前已经在通州训练了好几个月了,决计误不了大事。”

刘定之说道:“好,枢密院那些人,大司马你要跟紧了,真要出了什么事情,兵部也是脱不了什么干系的。”

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

大明勋贵虽然有一人在内阁,但是却是隐身阁老,轻易不发话,几乎不到了出兵打仗的事情上,都是不说话地方。

这是从张辅就留下来的习惯。

张辅是这样,孟瑛是这样,杨洪是这样,而今在位的郭登也是这样。

在去年,安南撤兵开始,郭登就以营国公升入内阁,代替了昌国公杨洪成为内阁大学士。

而昌国公杨洪却调入枢密院,正式开始枢密院的工作,而王越也在平定都掌蛮之后,升为枢密院副使。负责枢密院日常事务。

说实话,王越本身就是举人出身,历史还考了进士。处理日常事务,更是他的强项。

所以这一次阅兵,就是王越负责的。

李实接着说道:“剩下的就是在团城设宴。为千秋万寿宴,延请内外臣工,中外使节,本官已经算过了,大概人员在万人左右。”

“在京七品官员,除却不能离开的人,全部来了,还有百官使节已经他们的一些随从,京中伯爵以上所有武将,还有河西四王,以及各地藩王的世子,特别是郕王在京,还有襄王世子也在。”

“这些杂七杂八的。”

七品以上文武官员,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少数有大几千人。河西四王前文已经说过,就是西北四个藩王,他们都因为西北贫瘠,想要内迁,朱祁镇就将他们给迁到京师来了。

郕王的病似乎已经好不了,这一段时间一直在京中养病,但是依旧不见大好。

至于襄王世子,却是在做继位之前的最后准备。

襄王在历史上是一个长寿的,但是而今却不是了,在麓川的水土,已经数十年来几乎年年都不怎么安分的南疆各部,极大的消耗了襄王的寿命。

襄王已经缠绵病榻了。

所以襄王世子这一次入京,固然是因为朝贺,也是想拉近与皇帝关系,让他能顺利的继承麓川这一片基业。

不,不应该是麓川,襄王一辈子,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将麓川变成了大明襄国。

而今他也算是做到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十五章 礼乐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八章 断事官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八十一章 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