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

第二十七章北薛南吴

于谦甚至有一种,想要尽快将这一件事情给了结的想法,只是他知道这不可能。

不是,他不想提前。

而是在此之前,有一场特别重大的事情要办,即便这一次大会也要让位,那就是科举,朝廷抡才大典。

于谦只能让过这一件事情。

只是科举这一次论经盛世撞在一起,更是因为了士子们激烈的讨论。无数士子都无心复习了。

一个个谈论各种经义。

特别是大同之世与《古文尚书》伪作,这两件事情成为讨论的中心。

当然了,一般来说会试之前也没有什么可复习的。

一般人都觉得,考进士是最难的,其实不然,对于南方很多士子来说,考秀才才是最难的。

而在会试上,反而考场莫论才。

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考生,会试一般是三千取三百。一般来说,会试考题并不算太难,所以能上不能上,有时候只有一点点差距。

更多是临场发挥。复习作用不大。

而今北京城之中,南吴北薛都来了。

更是让很多士子都纷纷去拜访,热闹非常。

山西士子韩文也是来北京的考生之一。他是少数有定力考生,当然了,也是他是山西人有关系。

毕竟,北方考生一般考不上南方考生,虽然分南北榜录取,但是这里之照顾录取名额,不会照顾名次的。

韩文心中有一点发虚。

这才是一直在客栈读书的原因。

只是他正安静读书的时候,却听到了一个消息,不是别的,就是本场取消了《古文尚书》题。

韩文听了消息,也安静不下来,手中握着的书卷,不由的掉在地面之上。

自从太祖确定科举之后,科举内容大提没有什么变动,上一次动科举内容,似乎已经是太祖年间的事情了。

科举乃是大明士大夫的根本,此刻一下子删除了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古文尚书》,影响震动之大,真是惹得无数人瞩目。

在城外休息的薛瑄听了这个消息,再也坐不住了。

他令弟子,送一封书信给吴与弼。说要登门拜访。

所谓南吴北薛,就是吴与弼与薛瑄。

不过,薛瑄与吴与弼不同。

薛瑄乃是坐过好一阵官的。薛瑄之父在洪武年间担任教谕,当时命令,如果一个县之中科举一个人都没有,教谕是要受到惩罚的。

洪武帝的惩罚从来不轻。

于是薛瑄只能参加考试。一举中河南解元,随即中了进士。之后就进入了官场,在官场从来是清廉之极,不阿附上司,一路到了中枢。

但是他与曹鼐交好,可以说是曹鼐的师友。在曹鼐罢免这一场大案之上,薛瑄从中枢调到了地方。成为了地方官。

后来薛瑄以年老去官了。

毕竟,这一辈子,他本来就没有想过当官。再加上年纪大了,当初曹鼐罢相的时候,他都五十多岁了。在地方做了一两任地方官,自然也就六十了。

他不管在做官,还是退休在家,从来是没有停止读书与讲学,可以说弟子遍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

后世人称明代儒家两大派,一派就是关中之学,河东学派也就是薛瑄的学问。

只是薛瑄与吴与弼之间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彼此之间 ,却未必看得上眼。

无他,薛瑄从小受到了元代大儒的教授,年少时是非朱程之学不读,到底年纪大了,才算是涉猎百家。学问渐广。

从根本上来看,他是继承了宋元理学道统的,他是有师承的那一种。

但是吴与弼,虽然他拜了杨溥为师,但是想想就知道,杨溥是什么人?主场阁老乃至是首辅,且不说杨溥学问如何,即便杨溥有学问,也教授不了吴与弼。

吴与弼的学问,大多是自己悟的。

他自己体悟出来的学问,与根本理学传承是有区别的。

否则吴与弼的徒子徒孙们,都投向了心学,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只是而今薛瑄是管不上这些事情了。

第二日,不等薛瑄去拜访吴与弼。吴与弼就来了。

吴与弼见了薛瑄,说道:“不敢劳薛公贵趾。学生特地来拜访薛公。”

薛瑄自然客客气气的招待,说道:“不敢当。不敢当。”

总体上来说,薛瑄而今七十多岁了。比吴与弼年纪最少大了好几岁。

两人屏退弟子,只有两个心腹弟子在身旁,站在吴与弼身后的就是陈献章。而站在薛瑄身后的弟子乃是阎禹锡。是正统十年进士。只是在官场并没有混多久,就辞官不做了。

两人相对沉默一阵子,薛瑄说道:“李公所托非人,陈文小人哉,欲覆我道统,吴先生有何计?”

比起吴与弼,薛瑄身上那种道统传承的责任感更重。

这也是河东学派的特点。

后世就有人评价河东学派,完全继承了宋元儒学,根本没有反战,而吴与弼的弟子们,往往反自己的师傅,就如果陈献章他传令的白沙学派,与吴与弼的学问大有不同,但是河东学派却是一脉相承,师徒之间,如出一辙,只要一听议论,就知道河东学派的。

而今薛瑄这一番话,更是说明了他们对政治上的不陌生,最起码薛瑄对李贤与陈文之间的关系,是很清楚的。

吴与弼说道:“弟惶恐无主,还请先生示下。”

吴与弼自然不是一点主意没有,只是他不想有太大的动作。一来他觉得的《古文尚书》是伪作,固然对理学是一个大打击。但是书是伪作,学问不是伪作的就行了。

吴与弼的学问大多是自己体悟出来的。所以即便是这《古文尚书》是伪作,对吴与弼的打击也不大。

更何况,伪作也有不一样的区别的。

要知道,古代书籍都是竹简,可能是一片竹简弄混了,可能是某一篇串脱了。等等。单单凭借陈文的一篇文章,并不能说明什么。

即便陛下召集了他们,总是有说话的地方。到时候是真是假,御前论个究竟便是了。

这也是吴与弼的自信,自信自己的学问是不掺假的。

但是薛瑄却不一样了。

倒不是是薛瑄自己的修养不如吴与弼,而是薛瑄最骄傲的是,他这一派传承有序,他从各个师傅往上退,与程朱都有关系。

这也是薛瑄的骄傲所在。

薛瑄将自己家的学问看成圣神的,自然容不得一点亵渎。更不要说,如果说大同之世这问题,他们看到还是微微的不怀好意,但是《古文尚书》伪作,与会试之中将《古文尚书》剔除考试范围之内,其中含义已经昭然若揭了。

薛瑄说道:“我问过朝中旧友,朝廷是允许人开设报馆的。只是要在通政司备案而已,我已经筹集了千余两白银,正欲开设一报,拨乱反正,还请先生加入。”

吴与弼说道:“恭敬不如从命。”

陈献章在身后忽然发声说道:“弟子也愿意出银千两,共襄盛举。”

薛瑄看了一眼吴与弼,觉得这个弟子有些不懂规矩,但是他的确比较缺钱,薛瑄是一个没钱的人,也是他的影响力大,才在士大夫之中搞来千两白银。至于千两白银够不够,实在不好说。

正是需要钱的时候。自然不能客气。

薛瑄说道:“如此,就谢过了。”

陈献章更是主动与薛瑄的弟子商议起这一分报纸该怎么办,于是乎大明第二份报纸,也是第一份非公立的报纸就出现了。

薛瑄更是为这一份报纸起名字为《天理报》,其中含义也再明白不过了。

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三章 灾年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九十章 贝琳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八十六章 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