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

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

冼景立即说道:“弟子不敢以此物污先生,只是弟子看天理报银钱不够,弟子愿意奉献一二而已。”

冼景在这里站了好久。但也不是一直老老实实的。

他人老老实实的站着,目光却到处乱瞟。

吴与弼刚刚看得就是天理报的账册。冼景远远的看上几眼,虽然没有看真切,但是天理报的窘状,也是明白几分的。

吴与弼听了这话,轻轻一叹,说道:“如果平日我也就收了,但是你来京师办事,没有银子寸步难行,等你办了事情,尚有余银再捐不迟。”

只是吴与弼哪里做过这种牵线搭桥的事情。

吴与弼虽然并非不通世俗,在江西的时候,他也是亲自下田耕地,卖了粮食之中,供学生用度。在京师主持天理报,在商业上虽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也是各种事情也都见过了。

但是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理学家,一个道学家。

让他做政治掮客,这还是难为他了。

他倒是因为天理报的原因,接触过很多人。但是到底什么人能够接触到大明核心政策,而且什么人能沟通,该怎么沟通,却也难倒了吴与弼。

这个面子是他放不下来的。

本来以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吴与弼才知道其中困难。一时间居然僵持住了。

冼景也不敢催。

毕竟以冼景的层次,是接触不到任何朝廷大臣的。全部要靠吴与弼了,担心催促多了,惹人烦。

但是他也很急。

冼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天天去天理报打杂。

说起来,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天理报是薛瑄与吴与弼前后办出来的,招进来的人,不是大儒,就是有功名在身,甚至还有几个进士,京官虽然不常来,但是常年供稿。

总体上来说,以这个人力水平,与翰林院相比,也就是人数少了一些。

说没有人才,自然不是。

但是经营的人才,却是缺乏。

冼景到了先是打下手,他好歹也是秀才出身,虽然与这些人经义不能比。但是打下手却是足够的,比如将成稿送到少府印刷厂,然后再取回来报纸,然后卖给各处书店。

对,这时候的报纸是在书店卖的。

冼景比起文章,比这些人差太多,但是论起商业水平,他却比这些人高太多了。

很快,他就将一套方案送到了吴与弼手中。

让天理报转亏为盈的方案。

方案内容也不算多,第一项是继续压缩成本,就是换纸张。

冼景,将两张纸放在吴与弼面前,然后将两张纸撕开,让吴与弼看看其中材料,说道:“这两种纸,一种是少府纸,专门供应大内各部印刷书籍所用,也是而今我们所用的纸张,全部是木奖纸,朝廷各种公文,乃至科举的考卷,全部是这种纸。以学生看来,纵然比不上澄心堂纸与磁青纸,也是一等一的好纸了。”

澄心堂纸,就是南唐后主所创,一等一的好纸,至于磁青纸也是宣德年间盛行的纸张,却是因为是青色的,上面用金色书写佛经最为适合,也是天下名品。

而今少府纸,乃是刘定之在少府督造出来的纸。

倒是没有什么太过出色的技术,但是造纸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少府纸无非是管理严,用料足,再加上一些步骤上用了机器,所以成品固然比不上那些几乎是艺术品一样的纸张,但也上好的纸张了。

冼景拿了另外一张纸,却见撕开很轻易看见其中似乎有秸秆的痕迹。冼景说道:“这种纸乃是我从天津卖来的,是用各种锯末,还有秸秆等造的,算不上好,但是用来印书还是可以的,我就在市面上见过用这种纸印刷的书籍,如果换纸,我们成本就能压缩下三分之一。”

天津乃是木材加工业的中心,故而这种碎木木屑锯末等等很便宜,甚至可以说不要钱,所以这纸才这么便宜。

当然了,不是市面上没有更便宜的纸张。

只是最便宜的纸张根本不能用来印刷。

其实单单纸张的成本并不能降低这么多,但是吴与弼将其他成本能压缩的都压缩了。

比如吴与弼就没有工资,也就是说他而今是做白工,天理报之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什么稿酬,什么工资,他们都没有见过。

更多是拨乱反正的使命感。

吴与弼本能的皱眉。

冼景只能继续劝道:“明报在地方上很多时候当告示与用,比如在佛山,常年将最新的明报贴在墙头之上。所以要好纸。但是我们是不用的。”

前文说过,在大明每一个县衙前面都有一处贴告示的地方,这是太祖皇帝定下来的,而今明报盛行,地方上直接多订一分,然后贴在外面。

毕竟国家大事都在其中了。

冼景还想再说。吴与弼说道:“我将这天理报交给你来管,你能不能转亏为盈?”

冼景说道:“弟子愿意一试。”

“好。”吴与弼说道:“这些事情就不用给我说了,你就去办吧。”

吴与弼早就知道一件事情,他是搞不定天理报,天理报在他手中,只能越赔越多。而冼景是商人世家出身,似乎有些主意,就放手让他做了。

冼景很快,做到了第一点,将天津纸换成了少府纸,如此一来,天理报只能说赔得少一点。

如果卖得多了,冼景还能压缩成本,或许就有一点盈利了。

只是这并不的可能。

明报经营了这么多年,每一分发行不过数万份,要知道这其中有一半被外地人卖走了。

而天理报虽然也有外销,但是数量远远比不上明报了。

毕竟很多地方都称明报为官报。

冼景很快就想出了办法,他让报纸腾出几个版面。他与北京有名大商人商议一番。

不是打广告,而是让他们出钱请名家写一些墓志铭,或者为他们父母写一些传记之类的文章。

要知道,这其实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历史上李东阳清贫之极,每日都是为人写这样的文章来养家的。

而这些有钱人写了这样的文章,自然要想让人看的。但是哪里有报纸上能让更多人看到,让名家写文,价格从来不低,既然这个钱都掏了,不在乎再多给几个。而且名家的文章,质量上大体是可以保证的。

当然了,如果不能保证,也不是丢报社的名头。而是丢某位名家的名头。

于是乎,冼景这一手凭空为天理报社弄了每月千两上下的收益,让天理报社不仅仅转亏为盈,而且能给工作人员发工资了。

冼景似乎可以冠上写软文的祖师爷了。

冼景有了一个好开端之后,又是费心在小说之上了。

不用朱祁镇推广,历史上大明小说发展本来就不错。而朱祁镇建立很多学校,再加上报纸的盛行,本身就推进了小说的发展。

冼景敏感的察觉,似乎小说才能为报纸带来更大销量。

只是仅仅是这样,让吴与弼很满意。

吴与弼可从来没有想到,天理报还能不亏钱。

甚至为了打开生意,吴与弼亲自为人写了好几篇悼文之类。一时间似乎形成了风潮,如果一个去世了,没有在报纸上有悼文的话,就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地位。

不过,吴与弼也不是光关心天理报了,对冼景的事情也操心不少,他终于找到了一条门路,虽然不能直达御前,但却可以直达后宫之中。有时候枕头风还是很厉害的。

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