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关于诗歌的话题

众人非常惊讶。

他们以为林子轩要念一首或慷慨或唯美的新诗,却没想到林子轩写了一首词。

而且,这首词乍听起来很有气势,配合着眼前滚滚而来的钱塘江大潮,让人有一种在潮头浪尖弄潮的感觉,不由得心潮澎湃。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有着各自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词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指点江上,激扬文字,不正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么?

在这个变革的大时代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自然是他们这些人了,他们少年时到国外留学,如今学成归来,正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

曾经的理想,如今正在一点点的实现,虽然过程中会有艰辛,不过一切都很值得。

其他人或许只是感慨人生,但汪精为尤为动容,和其他文人不一样,他的理想和抱负是在政治上,这句话让他感触最深。

“子轩啊,你真是深藏不露。”胡拾赞许道,“想不到你不仅新诗写的好,这词作的也好。”

“让诸位见笑了,只是有感而发,不怎么应景。”林子轩谦虚道。

“的确有点偏题,不过气势很足。”胡拾点评道,“青年人就应该有这种气魄。”

以他在文坛的身份自然可以这样说。

很多年后,胡拾还曾点评过一首《蝶恋花》,和这首《沁园春》是同一个作者,胡拾指出了词作中韵脚有问题,并称“没有一句通的”。

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虽然那首《蝶恋花》的确不押韵。

“今日有这首词便不虚此行。”徐至摩兴奋道。

他同样奇怪林子轩还会作旧诗词,在他的印象中,林子轩的古文基础很差。

他们这代人蒙学的时候正赶上清朝末年,在小城镇进行的是私塾教育,但在上海租界内,早已有了西方式的学校。

徐至摩先在家塾读书,后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

林子轩则直接进入了上海虹口爱国小学读书,虽然学校也教授古文,但古文的底子不好。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徐至摩在心里感慨。

就像是几年前在纽约的时候,如果谁说林子轩会写小说,他一定认为是个玩笑,可现在林子轩已经成了新文学的领军人物。

其他人则没有这种怀疑,他们觉得林子轩既然敢讲《红楼梦》,对传统文学自然有很深的研究,写一首旧诗词是正常现象。

这首词写的很好,说明林子轩的古文造诣很深。

众人对这首词谈论了一番,抒发了一下感想,也就仅此而已了。

这次来海宁不仅看了钱塘潮,还结交了朋友,听到了一首好诗词,大家都很满意。

徐至摩提议众人先看夜潮,看完后开船到他老家硖石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到锦霞馆吃羊肉面,再去俞桥看枫叶。

钱塘夜潮很有名,不仅是看,重点是听,就像是听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一样。

但在这样的天气,夜晚会很冷,任叔勇和陈衡浙夫妻二人执意要回上海。

林子轩也想回去,却被徐至摩挽留,于是,一拨人回上海,另一拨人返回了杭州。

晚上的时候,众人在西湖旁的老字号楼外楼吃了一顿大闸蟹。

吃蟹是一个讲究活,汪精为因为不怎么精通而被徐至摩讥笑为外行,他也不生气。

此人很能饮酒,一个人喝大半瓶白酒毫无醉意,席间众人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谈论最多的还是诗歌的话题,大家又把林子轩的那首词点评一番。

徐至摩喝的有些微醺,说起了他在英国的游历。

并把英国的社会精英推崇林子轩的事情说了出来,甚至提到美国诗人艾略特写作诗歌的灵感来自于林子轩的诗作。

艾略特的《荒原》已经发表了一年的时间,在欧美诗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文学评论界对《荒原》的解读层出不穷,认为这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诗歌之一。

艾略特因此名声大振,成为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但在中国,艾略特还不为人所知,只出现在文学杂志中一些介绍性的文章上。

《文学周报》1923年8月27日的“几个消息”中谈到英国新办的杂志《阿得尔非》时,提到艾略特为该杂志的撰稿人之一,除此并无过多评价。

1927年12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12号刊载朱自青翻译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杰姆逊的《纯粹的诗》,译文中提到艾略特的名字。

真正让艾略特在中国声名鹊起的是在三十年代。

1934年4月,叶公朝在《清华学报》第9卷第2期上发表《爱略特的诗》,这是中国最早系统评述艾略特的论文。

1937年,清华才女赵罗蕤第一个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译成中文。

所以,在座的人对于艾略特这个人没什么印象,只知道有位外国诗人喜欢林子轩的诗歌。

林子轩也不可能告诉他们艾略特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以后还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样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

所以他只能什么也不说。

等着吧,等到几年后艾略特的诗歌传入中国,有你们惊讶的时候。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时代,中国文坛和世界文坛之间的隔阂,中国人迫切的想要朝外看,了解整个世界,不过这需要时间。

在座的学者虽然不知道艾略特是谁,但从徐至摩的讲述中知道了林子轩在英国很受追捧,加上林子轩在美国文坛的影响力,让他们对林子轩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说林子轩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并不为过。

后来,他们还谈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话题。

按照徐至摩从梁启朝那里得到的消息,明年泰戈尔可能会到中国访问。

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坛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1920年,蔡元赔等教育界人士向泰戈尔发出了访华的邀请,当时泰戈尔正忙于国际大学的筹办和在欧美的访问,没有能成行。

1922年冬季,梁启朝领导的讲学社又邀请泰戈尔来中国访问。

泰戈尔接到邀请后很高兴,决定于1923年8月前往中国访问,可是,泰戈尔这时候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因此将访问的日期推迟到第二年的春天。

第二百二十二章 幸福来的太突然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闹天宫》第两百四十章 真相只有一个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怀总是诗第一百二十九章 妇女之友第二百九十七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第二百八十九章 对待诺奖的态度第二百四十九章 电影的黄金时代第一百七十三章 在牯岭第六十九章 有声电影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七章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第三百四十章 一场电影行业的战争第二百八十二章 书稿的不同命运第三百三十七章 做戏做全套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第一百六十二章 奇怪的客人第九十九章 来自童年的情结第七十七章 《日出》第三百四十一章 两个凡是第一百八十四章 关于诗歌的话题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八十章 蜚声世界第三百零六章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第二百七十三章 我的中国心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们该度过一个怎样的青春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第五十六章 《乱世佳人》第一百零七章 新时代的女性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却的纪念第三百一十九章 动荡之年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闹天宫》第十章 对文艺女青年的攻略第一百五十七章 科学和玄学的大论战第二百八十三章 寻找失落的世界第二百零九章 采访第二百零二章 连女装也不放过第二百五十三章 远和近第三百三十一章 不合时宜的思想第二百八十八章 我爱这土地第二十三章 为艺术而献身第十六章 诗坛新风向第三百二十五章 文化散文第二章 将剽窃进行到底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二百九十章 你们在法国受苦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偷偷改变世界的感觉第二百五十五章 等将来你就知道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这一切都是为了电影艺术第一百六十七章 创造社的困境第二百零五章 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第二百四十二章 那些飞出笼子的鸟儿第七十章 一场来自南方的旋风第一百六十四章 笔名第四十八章 侥幸之心第十五章 射雕引发的热潮第一百八十七章 我不会放弃的第八十四章 默默的情怀第一百一十三章 两位诺奖获得者在中国的不同遭遇三江感言第三百零三章 家国情怀第六十八章 他是个喜欢做梦的人第七十八章 贴近生活和粉饰生活第七十二章 法庭之外的手段第一百七十二章 就是那种哀伤第一百六十八章 神话剧的热潮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三百五十一章 甲午风云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文学之我见》第三百五十二章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仅仅是文学第一百零一章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第九十五章 女性文学的启蒙者第二百四十八章 试映会第一百一十三章 这一切都是为了电影艺术第一百五十二章 看过才知道第一百六十二章 奇怪的客人第五十六章 《乱世佳人》第二十三章 为艺术而献身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第一百九十三章 绯闻第一百七十五章 迷惘的一代第八十八章 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第八十九章 一个有益于中国电影事业的人第八十七章 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女人第一百三十章 未来显赫一时的家族第九十六章 这个时代的饮食男女第一百零九章 入戏太深第三章 大预言家第两百四十章 真相只有一个第一百八十二章 海宁观潮第一百一十四章 官司缠身第二百四十八章 试映会第三百二十五章 文化散文第三百二十章 泾渭分明的阵营第八十八章 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位北漂文艺青年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