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尔与新文学

林子轩看得出,梁启朝和胡拾他们对于这次泰戈尔的访问非常重视。

这是一个“崇洋媚外”的时代,当然,这个词的意思和后世的不大一样。

当外国列强用洋枪大炮轰开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时,中国不得不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

中国的近邻日本,正是因为通过明治维新,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启了工业化的浪潮,从而变得强大。

于是,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

在这种思想下,一代代的中国人前往欧美等国留学,学习技术,学习文化,期望能够改造社会,振兴国家。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对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推崇备至。

新文化的开端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指的是数学和科学。

青年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思想发起猛烈的攻击。

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中国全盘西化的主张。

所以说,这是一个“崇洋媚外”的时代,不少人认为西方的文化和科技都是好了,只要中国按照西方的那一套治理国家,就一定能强盛起来。

从后世的眼光看,这种认知有一定的道理,否则后世也不会对外开放了,但过于偏颇了。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泰戈尔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他的诗歌被西方的主流社会所接受,他在欧美等国受到追捧,当中国的学者还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有人已经在西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让中国的学者既羡慕又好奇,想知道这位诗人是怎么做到的。

从这里也能知道为什么林子轩的小说在美国受到追捧,会让他在国内的名气直追鲁讯和胡拾了,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一直有着文化往来。

印度现在是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一样都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压,在这种相同的境遇下,中国学者希望能从泰戈尔这里得到些什么。

想知道这位大诗人如何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学者都对泰戈尔感兴趣,有些人甚至极为排斥。

因为泰戈尔注重东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为推崇,他虽然在西方受到欢迎,却时常批评西方的文化。

不可否认,他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他的诗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来源于印度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观念。

也就是梵我合一。

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信奉神灵,这影响到泰戈尔的诗歌创作。

泰戈尔以神或“梵”为一方,称之为“无限”,以自然或现象世界以及个人的灵魂为一方,称之为“有限”。

无限和有限之间的关系,是他哲学探索的中心问题,也是他诗歌中经常触及的问题。

泰戈尔跟印度传统哲学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点放在“人”上面,主张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认为只有在人中才能见到神。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这种“神学”的观点得到梁启朝和胡拾的认同。

胡拾正在提倡“整理国故”,正是要把新文学拉向传统文化的方向。

但陈独绣和郭沫偌等人则对“整理国故”大加批判,也对泰戈尔没什么好感,就连鲁讯都在冷眼旁观,不时讽刺两句。

新文学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分裂就在眼前。

胡拾和徐至摩等人之所以对泰戈尔的来访重视,除了这是一次中国和印度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盛事外,还想着用泰戈尔为自己的文学主张造声势。

连受到西方社会追捧的大诗人泰戈尔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我们自己国家的学者难道不该反思么?

林子轩无意插手新文学两大派别之间的争斗。

从后世来看,客观的说,两者只是选择道路上的不同,对新文学都做出了贡献。

徐至摩显然不会让林子轩独善其身,泰戈尔如果来到中国,第一站肯定是上海,到时候接待的工作就是林子轩负责了。

林子轩的名气虽然比不上泰戈尔,但也算是中国诗坛的领军人物,身份比较合适。

林子轩答应下来,这是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至少在礼节上要尊重对方。

这场晚饭用的时间比较长,聊的比较兴起,喝的有点多,大家都有些微醉,自然不可能再去看夜潮,万一掉进钱塘江就麻烦了。

所以,胡拾和曹诚映一起离开,其他人也各自或者回家,或者找朋友。

徐至摩是本地人,他的父亲是位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1897年与人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

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还创立了浙江省最早兴建的火力发电厂,开办捷利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市内电话,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按照后世的说法,徐至摩绝对是富二代了,这也养成了他公子哥的性子。

徐家在杭州有生意,他便安排从上海来的林子轩和汪精为住宿。

他在家里待的烦闷,这次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出来,暂时不打算回家了,过两天还要和林子轩一起到上海,请林子轩为他介绍上海文坛的朋友。

这种喜好交游的名士派头他这辈子是改不了了。

汪精为留下来一个是为了游玩,一个是为了和林子轩打好关系。

说起来他也是文人,他是搞宣传的,创办过报纸和杂志,担任过主编,笔杆子非常厉害。

1915年《小说海》第一卷刊登了一篇汪精为署名季新的文章,题目是《红楼梦新评》,从此红学中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就有了一个“家庭感化说”。

他和林子轩不仅聊新诗和旧诗,连《红楼梦》也能说的头头是道。

如果不是林子轩心中对他有了成见,或许会把他当成朋友也说不定,林子轩以自己不胜酒力为由婉拒了汪精为秉烛夜谈的邀请。

这让汪精为颇为遗憾,他特别欣赏林子轩下午的那首词。

第二日,徐至摩带着林子轩去俞桥看了枫叶,这是硖石的一处风景名胜。

出于礼貌,林子轩到徐家拜会了徐至摩的父亲,随后,徐至摩和家中交代一声,又返回杭州,与胡拾汇合,众人一起前往上海。

第一百七十五章 迷惘的一代第九十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特效第二十章 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第十六章 诗坛新风向第一百一十二章 中国容不下的泰戈尔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第七十三章 剧院里的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二章 靡靡之音,席卷而来第二百二十一章 此间的北大第二百九十六章 在写与不写之间第九十章 两种不同的道路第三十一章 电影圈的那些事儿第三百零五章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二百二十一章 此间的北大第二百二十一章 此间的北大第一百九十二章 中国制造的超级英雄们第九十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特效第二百一十七章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第五十二章 电影行业的暴利第一次庭审第一百六十九章 法租界的新势力第三百二十六章 作家的联合国第六十九章 有声电影的困境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怀总是诗第二百零六章 过年第三十九章 诗霸是怎么炼成的第五十九章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遭遇第三十七章 诗坛风波第八十二章 他拍的不是电影,是情怀!第五十八章 美国第一位华人律师第二百六十八章 那些在荒岛上发生的故事第二百四十八章 试映会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却的纪念第三百五十五章黑名单第一百六十五章 社会风俗大调查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业面临的困境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第一百八十三章 逼我出绝招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第八十四章 默默的情怀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们该度过一个怎样的青春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海滩风云第一百六十七章 创造社的困境第七十二章 法庭之外的手段第九十六章 这个时代的饮食男女第八十一章 文坛琐事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第三百一十章 前来苏联的参观者们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业面临的困境第二百九十五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三百零九章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第五章 再见,康桥第三百一十章 前来苏联的参观者们第六十二章 《我有一个梦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第一百七十四章 如何创作小说第三章 大预言家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坛是非多第一百八十三章 逼我出绝招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个英雄的诞生第一百一十三章 这一切都是为了电影艺术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第二十四章 冬皇第二百五十八章 你知道我在等你么?第三百三十章 老大哥在看着你第二百七十七章 心照不宣第二百九十八章 又一个奠基人第一百七十六章 上海滩的一道风景第三百五十七章最为波澜壮阔的一页第九十六章 这个时代的饮食男女第一百四十五章 有关时间旅行的诸多问题第二百二十章 要有专业精神第三百五十五章黑名单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第一百七十八章 拒绝长大的霍尔顿第八十六章 如流星一般消失的作家第两百四十章 真相只有一个第二百六十八章 那些在荒岛上发生的故事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统文化的美第一百七十一章 文化沙龙第七十九章 生活更像是一出戏剧第十九章 新诗兴起之日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第七章 新派武侠小说第一百四十八章 我们的家庭生活第三百零二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一百零八章 不会剪掉的剧情第二百五十四章 你究竟给多少女孩子写过诗?第三百三十一章 不合时宜的思想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第二百六十章 超级英雄的新伙伴第三十九章 诗霸是怎么炼成的第八十一章 文坛琐事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来你已经有了灵魂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