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采访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三月底来到上海,想要采访林子轩。

1924年的《时代周刊》远没有后世那么有名气,这份杂志是1923年3月由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现名。

它是美国第一本新闻周刊杂志。

此时这份杂志刚刚创办一年的时间,在美国的各类杂志中只能处在中流位置。

直到1927年,《时代周刊》推出了一项叫做“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活动,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虽然《时代周刊》现在在美国的名气不高,但在中国,有美国记者专门来采访也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情。

何况林子轩可是知道《时代周刊》在后世的份量。

它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在全球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无论怎么说,好好接待就行了,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万象书局的办公室对林子轩进行了正式的采访,还有摄影师给林子轩拍摄照片,作为杂志的封面照。

一切都非常的正规。

为此,林子轩特意换上了一套中式长衫。

穿越之后,他大部分时间穿西装,有时候穿长衫,不过他不想以西装革履的形象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更愿意具有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展现东方人的传统服装。

这或许就是他和这个时代融合的结果。

这位西方记者来之前做了不少功课,也知道美国读者对什么感兴趣。

他重点询问的是林子轩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以及创作出《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起因和灵感。

这些事情以前的美国媒体有过报道,林子轩只是重新回答了一遍。

主要说了他和赛珍珠在庐山度假的时候一起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事情。

这是记者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共同创作一部小说,实在是非常奇妙。

当然,西方记者也询问了林子轩的其他事情,包括林子轩成长的环境,在中国的成就,以及在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地位。

毕竟,他要向美国读者介绍一个全面的林子轩,要有深度和广度,才能显得专业。

这一问,让他颇为惊讶。

林子轩在中国文学界的身份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中国新诗的领军人物,同时他还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师,写的一种叫做武侠的小说在中国非常的畅销。

他还是一位戏剧家,写了《雷雨》和《日出》这类在中国常演不衰的经典戏剧。

他还写过类似《边城》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小说。

甚至,他还是文学研究家,在对《红楼梦》的研究上成为中国的第一人。

这不是林子轩自吹自擂,而是客观的叙述,他想把中国的新文学展现给西方媒体。

他正在运作一套新文学丛书,这套丛书能够展现新文学发展的实绩,这不是在中国出版,而是翻译之后在美国出版。

他打算向西方文学界推介中国的文学。

这套丛书第一阶段以小说为主,包括鲁讯的小说集《呐喊》、郁达浮的小说集《沉沦》、冰欣的小说集《超人》和林子轩的《边城》,还有话剧剧本《雷雨》和《日出》。

他知道就算是在美国出版,销量也不会很好,但这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林子轩借用自己在美国文坛的影响力推广中国的文学,这是他的责任。

他虽然和鲁讯在文学观点上有不同,但他认为鲁讯的小说是这个时代新文学的代表,郁达浮则代表新文学的另一种类型,冰欣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

包括他自己,这应该是这一阶段新文学在小说方面取得的成绩。

所以,他才在《时代周刊》的记者面前全方位的介绍了新文学的发展。

然而,这位记者对此兴趣不大,只是装作认真的模样,《时代周刊》是新闻杂志,他以前都是采访政要人物,对文学不怎么了解,更别说是中国文学。

在美国,大多数读者都不会关注中国文学。

如果不是林子轩写出了《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类畅销小说,也不会引起《时代周刊》的关注。

西方记者更为关注林子轩取得的成绩,这是他报道的重点。

林子轩旗下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出版社,出版多种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杂志。

还有一家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甚至还创建了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他还是中国文学团体“新月社”的创始人,以及上海银行业的一员。

这位西方记者在林子轩的带领下参观了林子轩旗下的各种产业,他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传媒帝国的雏形。

一年前,《纽约时报》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林子轩,认为他是中国的传媒大亨。

这位记者也看到了,他觉得太过夸张了。

但现在,他认为那篇报道没有虚构,林子轩或许暂时还没有办法和西方的传媒大亨相比,可他正走在成为传媒大亨的路上。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林子轩的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有着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不具有的开放思想,能够接纳,甚至提出新的观点。

在某些方面,他比西方人更为开放,想的更远。

这位记者越和林子轩接触,越发现新鲜的东西,他觉得这位东方人就像是一个迷。

可能是林子轩第一次进行这么正式的采访,想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能让西方记者认为中国人的思想都那么古板,就说了一些大胆的设想。

没想到给这位西方记者造成了困扰。

总得来说,双方交流的还算愉快,《时代杂志》的摄像师还给林子轩拍了一张全家福。

也就是林子轩和冯程程的照片,包括他们还没有出生的孩子,这张照片不会刊登在封面上,而是会放到杂志里面的采访内容之中。

照片中,林子轩穿着长衫,站在后面,冯程程穿着一套林子轩设计的孕妇装,把双手放在略显凸起的腹部,依靠在林子轩的身上。

两人对着摄像机微笑,一脸幸福的模样。

第十七章 少女心思第五章 再见,康桥第二百一十六章 在北平的是是非非第九十七章 未来国舅爷争风吃醋的手段第九十五章 女性文学的启蒙者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第六十四章 勇闯好莱坞第三百四十六章 白首同心在眼前第三百二十五章 文化散文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第一次播音第四十三章 好一场大《雷雨》第三百六十六章无声的中国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第二百四十一章 战争爆发前的上海第二百一十六章 在北平的是是非非第六十四章 勇闯好莱坞第二百零五章 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第二百三十九章 野心之作第三百四十五章 别具一格的证婚词第四十八章 侥幸之心第八十二章 他拍的不是电影,是情怀!第十九章 新诗兴起之日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文学之我见》第三十三章 一个歌星的诞生第二百一十章 握手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来你已经有了灵魂第一百零九章 入戏太深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一百八十二章 海宁观潮第三十八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第八十六章 如流星一般消失的作家第三百六十三章一本小说引发的风暴第一百三十四章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收音机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二百二十一章 此间的北大第二百九十五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二百六十章 超级英雄的新伙伴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骂就要骂的尽兴第一百四十九章 独霸贺岁档第一百五十五章 炒作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来你已经有了灵魂第一百七十章 没有人是世界的中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的一年第三百四十四章 秘书第一百一十九章 文名之争第二百六十七章 中国式英雄第二百三十章 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第八十八章 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第七十一章 陪审团制度第三百一十四章 克里姆林宫的失败者第二百八十九章 对待诺奖的态度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路向北第二百六十二章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第六十八章 他是个喜欢做梦的人第一百七十九章 关东大地震第十章 对文艺女青年的攻略第四十一章 鸡犬之争,渔翁得利第二百三十九章 野心之作第三十三章 一个歌星的诞生第三百六十四章与半个世界为敌第八章 冯家有女初长成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第七十三章 剧院里的新闻发布会第一百零七章 新时代的女性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八十八章 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第三百零九章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第四章 阴差阳错第三百二十三章 以考古的名义第四十二章 符合时代的节拍第九十一章 出风头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风范第一百六十七章 创造社的困境第二百八十二章 书稿的不同命运第一百七十一章 文化沙龙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九十七章 未来国舅爷争风吃醋的手段第一百五十章 来者不善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闹天宫》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第二百八十章 第一位读者第九十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特效第二百四十一章 战争爆发前的上海第十八章 《雷雨》第二百三十九章 野心之作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第五十三章 这是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大事第五十一章 这一日,属于上海第三百四十四章 秘书第一百六十一章 文化倾销战略第一百七十一章 文化沙龙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说家的想象力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第一百九十五章 掌声响起来第三百六十二章这一页的历史该如何书写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第三百五十一章 甲午风云第二百九十五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