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你知道我在等你么?

上海的上流社会构成较为复杂。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

以租界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滋育了一批富裕的华人阶层。

从江苏、浙江和其他省份来上海冒险的商人和实业家在经过一番拼搏后成为显赫的人物。

退任的清廷官员携带着在任上搜刮到的财富来到上海过着优裕的寓公生活。

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商业精英们在这座城市创造一个个财富神话。

追求西方社会生活的学者和文人造就了上海文化界的繁荣。

所有这些人物构成了上海社会的地方精英。

他们与官方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在官方力所不及的公共领域建立了善堂、会馆、医院、学校、公所、学会、商团等组织。

这些组织由地方精英控制,并按照他们制定的规则运行。

慈善机构在上海社会十分普遍,地方士绅在这些机构中十分活跃。

会馆是外省移民上海人士分省或地区创立的机构,一个会馆便代表了一个籍贯。

除了依据籍贯建立组织外,还有行业性组织,叫做行会。

商会是一个传统和现代交接转换的组织,行业会馆和公所是它的前身。

商会是上海规模最大的组织,几乎每一个在商业领域有业绩的人都是它的会员。

由此可知,上海总商会在上海社会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以上这些组织就是上海这座商业城市的脉络,只要搞清楚了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就了解了上海的上流社会,也就知道了这座城市的运行法则。

在上海内部虽然有很多小团体,比如浙江商团和江苏商团等等,互相之间竞争激烈。

但在面对外部压力的时候,他们会以上海人这个整体出现,代表着上海这座城市。

他们有着作为上海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外地到上海旅游的人认同于上海人,也就是认同于上海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明和开风气之先的意识。

上海的这些优势让上海的地方自治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

地方自治这个思想从西方传入,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地方自治。

西方地方自治的思想认为,虽然从层级上而言,国家的权力凌驾于地方自治权力之上,但是国家权力的行使也应当以国民个人权利的最大化实现为目标。

也就是说以保障国民的权利为主。

中国古代同样有自治制度,叫做乡里空间,但和西方的自治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的地方自治和国家是对等的关系,中国的地方自治是自觉地贯彻朝廷的意志与决断。

林子轩对此比较有兴趣,因为一旦上海实行了地方自治,那么在上海颇有影响力的商业团体就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商人的地位会大幅提升。

林家作为上海纺织行会的龙头企业,在上海总商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参加了几次地方自治协进会的会议,觉得这些人的想法不错,但在中国这个军阀当道的大环境下想要真正实行起来较为困难。

只能说值得尝试,至于能获得多大的自治权利,还有能坚持多久就不好说了。

林子轩作为上海人的一份子,也愿意为此尽一份心力,这与政治无关,只是为了上海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这对于他自身和林家都是有好处的事情。

他作为商界和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平时热衷于慈善事业,在上海颇有声望,和广州政府的关系良好,由此得到了上海各界人士的重视。

或者说,他此时已经成为了上海的一面招牌。

虽然这不是他刻意为之,但一步步的走来,他站到了这个高度。

三月底,林子轩从平禁亚那里得到几封信件,都是一名叫做佐藤和夫的人写的。

这些信件的邮寄地点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虹口区。

从三月初开始,每隔几天佐藤和夫就会把一封信邮寄到万象书局,要求万象书局转交给《雪国》的作者村上春术先生。

第一封信是说他看了《雪国》,极为仰慕村上春术,所以来到中国想要拜会一番。

接下来的几封信内容大致相同,除了表达仰慕外,就是要求能够见面,希望村上先生指点他的写作道路。

好像是一位狂热的粉丝对待偶像一样,不远万里从日本来到上海,精神令人感动。

如果真的有一位村上春术,或许会被他的热情打动,和他见上一面。

可惜他碰到了林子轩,这段时间林子轩刚好去了北平,没有见到这些信件,他只和日本的川端康城通过信件。

至于这位佐藤和夫,他表示怀疑。

这人既然那么仰慕村上春术,也来到了上海,为什么只是写信,而没有直接前往万象书局询问呢,这不合常理。

按照一般的状况,狂热的粉丝肯定是先来万象书局打听,难道这是日本的奇怪礼仪么?

他问过平禁亚,这位叫做佐藤和夫的日本人的确没有来过万象书局。

这件事透着蹊跷,莫非自己被日本的间谍机构盯上了?

林子轩自嘲的笑了笑,这种可能性不大,为了一本书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只是弄不清这个奇怪的家伙是什么来历。

他有心置之不理,没想到过几天又收到一封信。

信中说这位佐藤和夫就要返回日本了,最后请求和村上先生见面,他会在虹口区的内山书店等上一天,如果村上先生还没有来,那他就彻底死心了。

这封信写的很煽情,把一个粉丝的绝望和无助表达的淋漓尽致。

似乎林子轩不和他见面就是罪大恶极一样,而且还暗示他可能因此对生活失去希望。

林子轩看的是翻译过来的中文,却也被这种文采所惊呆,有这种文采你自己写书就是了,还需要别人指点么?

如此一来,他倒是对这位奇怪的粉丝产生了兴趣,决定在约定的时间到内山书店看一看。

只是看一看,他并不打算表明身份。

4月1日,林子轩开车前往虹口区,想要会一会这位奇怪的粉丝。

与此同时,从法租界八仙桥附近的环龙路四十四弄里走出来一个人,他坐上电车,准备做最后的尝试。

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第一百一十三章 这一切都是为了电影艺术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第一百五十章 来者不善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文学杂志第一百五十一章 既然要战,那就战吧!第二百四十四章 要不要改变这个世界?第二百八十二章 书稿的不同命运第三百一十九章 动荡之年第二百五十七章 人固有一死第四十六章 包罗《万象》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坛是非多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第一百三十六章 那只是我用的笔名第二百七十一章 给世界一个警告第三百五十六章收获的季节第一百七十八章 拒绝长大的霍尔顿第二百七十三章 我的中国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业面临的困境第三百二十五章 文化散文第十三章 劣币驱除良币第一百七十三章 在牯岭第四十九章 林氏汉语拼音方案第二百八十章 第一位读者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文学杂志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位北漂文艺青年的人生路第二百五十三章 远和近第二百二十八章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第八十二章 他拍的不是电影,是情怀!第一百五十一章 既然要战,那就战吧!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怀总是诗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第三百二十章 泾渭分明的阵营第三百零一章 觉醒之年第六十五章 敲门砖和交学费第七十三章 剧院里的新闻发布会第九十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特效第五章 再见,康桥第一百六十五章 社会风俗大调查第一百零二章 《娜拉走后怎样》第二百七十六章 随便挑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路向北第一百零四章 人生的转折点第二百一十七章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第一百五十一章 既然要战,那就战吧!第三百零四章 滚滚红尘中,有幸遇到你第二百零一章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第一百七十八章 拒绝长大的霍尔顿第二百五十七章 人固有一死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通电话引起的风波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第一百零一章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第一百三十八章 什么是新文学?第一百三十六章 那只是我用的笔名第二百一十七章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第二百四十四章 要不要改变这个世界?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第八十六章 如流星一般消失的作家第九十章 两种不同的道路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第一百零七章 新时代的女性第八十七章 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女人第二百九十八章 又一个奠基人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个不一样的林子轩第九十九章 来自童年的情结第二百三十一章 初为人父第一百八十七章 我不会放弃的第一次系统的讲述《红楼梦》第三百二十章 泾渭分明的阵营第七十一章 陪审团制度第三百四十七章 打擂台第四十九章 林氏汉语拼音方案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间第二百六十八章 那些在荒岛上发生的故事第二十一章 上海滩的明珠第二十四章 冬皇第八十四章 默默的情怀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第三百五十四章舆论战争第十五章 射雕引发的热潮第一百五十三章 一只猴子的逆天之路第一百二十九章 妇女之友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第三百五十七章最为波澜壮阔的一页第二百零一章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第八十二章 他拍的不是电影,是情怀!第四十章 文坛论战的兴起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棵开花的树第二百三十二章 高朋满座,客似云来第二百六十三章 这一刻的上海第二百五十七章 人固有一死第一百九十五章 掌声响起来第一百二十四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第九十章 两种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