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三一八”前后

一路向北,林子轩在奉天转车,前往苏俄。

进入东北的地界,他发觉时常能看到日本人,此时日本已经开始在东北实施大规模的移民计划了,这是日本入侵中国的开端。

和上海租界不同,前往上海的日本人大多是商人,以建厂经商为主。

在东北的日本人更多的是军人和普通百姓,日本想把东北三省作为军事基地,为此支持张座霖使东北三省独立。

一旦发现张座霖不听话,就在铁路上放炸药把张座霖炸死。

这就是作为棋子的悲哀。

林子轩想到以后东北的局势,心情沉重,等到进入蒙古境内,才算好一些。

他觉得自己不能老是带着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个时代,那样会陷入无休止的苦闷之中,还是要活在当下,积极的去做改变。

当火车驶进蒙古的时候,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一个院子里,几名女学生正在谈话。

她们相约明天要穿厚一点的衣服,可能会挨打,穿厚了可以顶枪棍,水龙头浇。

这几名女学生都是学生会的骨干,其中就有许广评。

第二日,许广评没有直接参与游行,而是把手头抄完的《小说旧闻钞》送到鲁讯的住处。

她放下手稿,准备前去和同学集合,鲁讯拦住不让她去请愿,而是留下来抄写稿子。

到了十点多的时候,有人来报讯,说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命令军警关起两扇铁门拿机关枪向群众扫射,死伤多少还不知道。

许广评跑回学校,发现她的同学被枪打死了。

这就是三月十八日,也是鲁讯所说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这次政府对于学生的屠杀引起舆论的强烈谴责,鲁讯更是写了文章抨击政府的暴行。

大多数人都在谴责段祺睿政府,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那些鼓动学生游行示威的师长或者前辈们是不是也要负有责任。

这人叫做陈原,他在3月27日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闲话》。

在文章里提出希望在法庭上通过法律手段来获得公正。

“这次惨案的主谋是谁,下令的是谁,行凶的是谁,他们都负有杀人的罪,一个都不能轻轻放过。我们希望即日成立特别法庭,彻底调查案情,严正地执行各罪犯应得的惩罚。”

这本来没有什么,但他在文章的最后提到了谁该为学生的死负责的问题。

段祺睿政府自然有罪,那么鼓动者呢?

他举例说女师大有位叫做杨得群的女士,来自湖南,家境不好。

杨女士在师范学校毕业后,教了六七年书,节衣减食,省下了一千多块钱,到北平求学。

三月十八日,她的学校出了一张布告,停课一日,叫学生都去请愿。

杨女士还是不大愿意去,半路又回转,一个教职员勉强她去,她不得已去了。

政府的卫队一放枪,杨女士跟了大众就跑,忽见友人某女士受伤,不能行动,她回身去救护,也中弹而死。

一个好好来北平求学的女子就这样死掉了,谁该负责呢?

于是,陈原认为这样激烈的请愿抗议活动就不应该让女人和孩子参加,那些鼓动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样的言论在全国一致声讨段祺睿政府的声浪中显得独特而刺耳。

因此遭到了不少人猛烈的批评,这些人大多是那些鼓动者,认为陈原污蔑学生的正义行径,是帮段祺睿政府脱罪,是军阀政府的帮凶。

鲁讯同样是一位鼓动者,他曾鼓动青年走掀翻桌子、厨房放把火的决绝道路。

但是出于私情,也不想见到熟人因此吃亏。

1925年4月,他在给许广评的信中这样写到。

“我有时也能辣手评文,也尝煽动青年冒险,但有相识的人,我就不能评他的文章,怕见他冒险,明知道这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做不出什么事情来的死症,然而终于无法改良,奈何不得——姑且由他去吧。”

由此引发了鲁讯和陈原之间一系列的笔战。

在这种全国舆论谴责段祺睿政府的大背景下,陈原自然在论战中败北,成为被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还被扣上了反动的帽子。

后来只能离开北平,远走武汉,到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这一时期,不少作家都写文章参与讨伐北洋政府的暴行。

周作仁在《新中国的女子》中对牺牲的学生给予极高评价,并称“‘五四’是解放运动的开头”,“‘三一八’乃是压迫反动的开始”。

朱自青当日就在现场,他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详细记下了三月十八日的情景。

他说:“这在北京是第一杀!”

北平的《京报》出版《首都大流血写真》特刊,全面详尽地报道惨案真相,印刷三十万份,以“唤醒各党各派,一致起而讨贼”,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与此同时,林子轩离开北平时发表的文章被人翻了出来。

当时还没有人相信政府会犯下如此暴行,现在看来却不由得让人心惊。

林子轩叮嘱过平禁亚,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万象书局要站在学生这边,所以万象书局的报纸和杂志刊登的都是抗议北洋政府的文章。

正是三一八惨案,导致段祺睿政府倒台。

1926年4月9日,鹿中麟率国民军以段祺睿暗通奉系为罪名包围******。

段祺睿逃入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执政府倒台。

4月17日奉军占领北平,奉军进京后查封《京报》馆和一批进步报刊。

《京报》创始人邵飘平于4月26日清晨被奉军秘密处决。

张学梁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等,大肆查禁书刊,搜捕反对人士。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刚刚打倒了段祺睿,还没来得及欢呼,却来了一个更狠的角色。

张座霖比段祺睿的手段更为残暴,北平处在极为恐怖的氛围之中,包括鲁讯在内的不少社会名流都上了通缉的黑名单。

鲁讯不得不辗转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避难,到五月才返回寓所。

正因为如此,鲁讯在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他生活了十年时光的北平,南下谋生。

和鲁讯有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

随着这批文人的南下,中国新文学的阵地从北平逐渐转移到了上海,从此揭开了中国新文学全新的一页。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路向北第二百六十九章 微观世界第一百二十八章 诗歌的艺术第一百三十八章 什么是新文学?第二百零四章 电影的产业链第七十九章 生活更像是一出戏剧第二百零七章 女性的权益第二十四章 冬皇第三百五十六章收获的季节第二百零五章 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第五十五章 看,真的有飞碟第一百七十三章 在牯岭第十七章 少女心思第二百八十八章 我爱这土地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路向北第八十五章 开讲啦!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个不一样的未来第九十八章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发明第二百四十八章 试映会第三十三章 一个歌星的诞生第三百四十三章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第三百五十三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八十章 蜚声世界第三百二十六章 作家的联合国第二百六十六章 他要去改变世界了第二百四十九章 电影的黄金时代第二百三十二章 高朋满座,客似云来第三百三十八章 那一抹刺眼的红色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什么是新文学?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第二章 将剽窃进行到底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棵开花的树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第五章 再见,康桥第一百三十一章 童星第二百八十章 第一位读者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业面临的困境第一百四十五章 有关时间旅行的诸多问题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们只有一个立场第三百四十五章 封神之作第二百章 超越时代所遭遇的尴尬第九十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特效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视第三百四十五章 别具一格的证婚词第七十七章 《日出》第二百章 超越时代所遭遇的尴尬第三百五十六章收获的季节第三十五章 那些年,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第二百七十九章 钻法律的空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统文化的美第五十六章 《乱世佳人》第五章 再见,康桥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第二百零七章 女性的权益第一百零八章 不会剪掉的剧情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第三百一十九章 动荡之年第一百九十三章 绯闻第三百二十七章 挖帝国主义墙角第二十七章 穿越时光的歌声第六十章 彼得逊律师的日记第一百九十五章 掌声响起来第三百六十章大买卖第二百二十章 要有专业精神第二百二十九章 保持那一颗童心第五十五章 看,真的有飞碟第二百二十章 要有专业精神第三十三章 一个歌星的诞生第一百九十章 小说改编热潮第一百零三章 和完美主义者较真伤不起啊!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黄昏第二百二十四章 第三条路第一百零九章 入戏太深第二百零三章 让文学归于文学第三百一十六章 做一只有坏习惯的公鸡第一百六十九章 法租界的新势力第二百零五章 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科学家和大文学家第十二章 文学和白话文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间第三百四十一章 两个凡是第一百九十章 小说改编热潮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第一次系统的讲述《红楼梦》第七十一章 陪审团制度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第七十章 一场来自南方的旋风第二章 将剽窃进行到底第一百六十八章 神话剧的热潮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来你已经有了灵魂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重要的一场演讲第三百六十章大买卖第一百八十四章 关于诗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