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林徽茵刚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不过因为梁思城还没有完成学业,她还要留在美国,准备报考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四人走在费城的街道上,场面略显尴尬。

林徽茵叙说着周边的景点,梁思城陪在未婚妻身边,用警惕的目光望着徐至摩。

这让林子轩想起1924年的那个夏天,泰戈尔来到北平。

他们在北平石虎胡同排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的情景,与现在何其相似。

作为局外人,他看着这三人的状态,不由得露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笑容。

这个笑容被林徽茵捕捉到,便略带生气的问了出来。

以她的聪明,自然看出林子轩在看笑话,她有一种男子气,性格直爽,想到什么就说,很难看到温婉的一面。

正因为如此,林徽茵很难交到女性朋友。

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30年代的北平,林徽茵与梁思城的家里每逢周末便有一次文化沙龙聚会,被称为“太太客厅”。

“太太客厅”的座上宾都是颇有影响的人物,包括徐至摩、沈丛文、金阅霖、胡拾等人。

林徽茵虽已结婚,却是文化沙龙的核心,每逢聚会,几乎都以她为中心。

同样是才女的冰欣看不惯林徽茵被众人追捧的场面,便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我们太太的客厅》,发表在《大公报》上。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的太太”和她的追捧者们都带着虚伪、虚荣与虚幻的色彩。

林徽茵听说后,刚好从山西回到北平,就送了冰欣一瓶山西陈醋。

面对林徽茵的询问,林子轩自然不会承认自己在看热闹,只说是想起当初在北平的时光。

林徽茵望着林子轩,心中颇为感慨。

七年前,他们在英国伦敦相遇,一起游览了剑桥城,林子轩送给她一首优美的诗歌。

那时候她刚刚十六岁,还是个上中学的小女生。

三年前,他们在北平一起排演诗剧,她扮演公主,林子轩扮演王子。

此时此刻,他们在美国费城,她刚从学校毕业,林子轩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她忽然觉得人生比戏剧更为传奇,每个人都在这出戏剧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林子轩只在费城待了一天,便赶去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

1926年8月份,住在伯克利的张康任病逝,林子轩收到了电报,他没办法赶往美国,只能回信表示悼念。

现在来到美国,他要去看望一下张康任的家人。

张康任的儿子今年大学毕业,主修农学,他交给林子轩一本日记,认为这本日记由林子轩保存为好。

这是张康任在1922年写的日记,林子轩看过之后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在这本日记里张康任记录了林子轩写出《我有一个梦想》的过程,并写了不少有关林子轩的事情,以及对林子轩的评价。

如果落到媒体手中,一定会对林子轩造成影响。

张康任是心脏病发过世,没有来得及处理这些日记,以林子轩此时的名气,这本日记应该能卖一个好价钱。

林子轩非常感谢张康任的儿子把日记交给他,他暂时不想让人知道这个秘密。

回到纽约,时间到了7月中旬,他也该返回中国了。

无论是电影还是书籍方面都在有序的运转,彼得逊律师上了年纪,但精神依旧,有着美国人的乐观精神。

他听从林子轩的建议在洛杉矶的比弗利山庄低价购地,如今大赚特赚。

黄榴霜因为《音乐之声》一举成名,虽然还是无法在好莱坞主演电影,却有了更多的选择,被美国观众所熟知。

种子已经播下,林子轩就等着收获了。

在回国的邮轮上,徐至摩有些黯然,开始埋头写诗,想把思念诉诸笔端。

林子轩想着国内的情形,心情同样不好。

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日本的侵略,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他还要做些什么,他必须要做些什么。

既然穿越到这个世界,就要改变未来。

这时候,甲板上传来叫喊声,林子轩来到甲板,和邮轮上的乘客一起看向大海。

在大海深处,有一只看起来像是鲸鱼的动物在不停的翻滚,掀起巨大的浪花,也有乘客说是螃蟹,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螃蟹。

林子轩起初并不在意,但看了一会有种莫名的心悸。

这件事只是旅途中的小插曲,他和徐至摩在八月份安然回到上海,受到媒体的热烈欢迎。

随着中国出版社的人员返回上海,有关中国加入国际笔会的细节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还有林子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事情更是被热炒。

有位上海的史学家公布了一封电报,正是林子轩拒绝斯文赫定的那封电报。

说明了林子轩为了国家利益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诱惑。

这让林子轩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真正成为中国文坛的领袖人物。

鲁讯同样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刘半侬曾向斯文赫定提议鲁讯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并让台静侬写信给鲁讯询问意见。

“诺贝尔赏金,梁启朝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鲁讯写信拒绝道。

林子轩的回国引发了一阵舆论热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潮总会过去。

只有等到10月份,瑞典文学院宣布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的时候才会热闹起来。

林子轩对此不抱太大期望,他的心态很平和,只要活着,总有获奖的那一天。

1927年10月8日,鲁讯从广州来到上海,和许广评住在闸北区虬江路景云里23号。

他们对外宣称,说是许广评帮鲁讯校对文稿,鲁讯住二楼,许广评住三楼。

许广评对此颇为坦诚:“关于我和鲁讯先生的关系,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

就这样,林子轩、胡拾和鲁讯都在上海生活,只是他们的交往变少了。

每个人身边都聚集着一批文学青年,把三人当作导师,走着不同的道路,并且渐行渐远。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传奇人物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的一年第五十七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第二百八十六章 文人的操守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虚构的传奇故事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统文化的美第三百六十三章一本小说引发的风暴第一百零八章 不会剪掉的剧情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公足壮海军威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二百九十四章 冬天里的一把火第一百四十五章 有关时间旅行的诸多问题第三百五十二章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第一百零二章 《娜拉走后怎样》第二百八十九章 对待诺奖的态度第二百零八章 一个全面的中国第十四章 通俗小说周刊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第三百二十八章 珍惜眼前人第六十七章 如何逍遥法外第三百二十章 泾渭分明的阵营第一百九十章 小说改编热潮第四十八章 侥幸之心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再穷不能穷教育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怀总是诗第一百七十二章 就是那种哀伤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骂就要骂的尽兴第一百六十三章 我需要这里成绩最差的学生第六章 未来的路第二百零五章 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第八十九章 一个有益于中国电影事业的人第二百章 超越时代所遭遇的尴尬第三十三章 一个歌星的诞生第三百三十七章 做戏做全套第六十章 彼得逊律师的日记第二百七十五章 两位女演员第一百一十八章 乡土小说的新方向第一百八十章 文学真正的作用第七十八章 贴近生活和粉饰生活第一百三十四章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收音机第一百六十三章 我需要这里成绩最差的学生第一百零八章 不会剪掉的剧情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尔与新文学第一百三十一章 童星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坛是非多第三百四十章 一场电影行业的战争第三百六十三章一本小说引发的风暴第二百六十六章 他要去改变世界了第三百六十章大买卖第三百六十五章这一刻,他是焦点第三百四十一章 两个凡是第一百八十九章 上头条第三十六章 明星电影公司第三十一章 电影圈的那些事儿第二百一十一章 泰戈尔在上海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文学之我见》第一百九十九章 那些书写时代的女作家们第三百四十四章 秘书第二百九十九章 再穷不能穷教育第三百六十四章与半个世界为敌第二百八十章 第一位读者第一百九十九章 那些书写时代的女作家们第二百三十六章 中国文坛的怪现状第三百五十四章舆论战争第二百五十五章 等将来你就知道了第二百六十二章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第三百三十章 老大哥在看着你第二章 将剽窃进行到底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风范第三十一章 电影圈的那些事儿第二十章 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第二百九十一章 那一段法兰西岁月第七十九章 生活更像是一出戏剧第二百九十六章 在写与不写之间第一百一十七章 新旧文学派系之间的交锋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第三百二十三章 以考古的名义第一百六十九章 法租界的新势力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位北漂文艺青年的人生路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第二百四十三章 战争与和平第二百二十三章 地域文化的隔阂第七十六章 专业和业余的差距第五十章 战况升级第三百零三章 家国情怀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虚构的传奇故事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第一百六十章 大规模写作计划第三十二章 靡靡之音,席卷而来第三十六章 明星电影公司第八十三章 群雄争霸第二百四十八章 试映会第五十一章 这一日,属于上海第八十七章 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女人第四十八章 侥幸之心第三十九章 诗霸是怎么炼成的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位北漂文艺青年的人生路第九十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特效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