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

第136章 遥遥领先 扩产增效

第135章遥遥领先 钢铁厂为铁器局的核心部门,主要负责冶炼钢铁。这里戒备森严,门口有守兵站岗,以防技术泄露。

传统上,华夏冶炼钢铁主要使用“炒钢”技术,出现于东汉末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效率较之前的“百炼钢”高出许多,比欧洲更领先了一千多年。

明朝冶铁同样采用炒钢技术,但又有不少创新,譬如使用焦炭提高炉温,扩建铁炉以提高生产效率。在火器制作上,还广泛应用了复合炮管、烘模等技术。

除此之外,明朝的造纸、制糖、烘模铸钢等手工业,在当时全世界都遥遥领先。两广的铁锅、白纸、蔗糖乃至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都曾广泛出口至海外。

但又不得不承认,由于政治昏暗、矿监盘剥、匠户逃亡、矿工起义等多种原因,明朝的手工业受到很大的影响。

钢铁厂的核心设施为两座高炉,周围有单独的土墙,另有守兵护卫。两炉一高一低,一大一小。

丹初一行人靠近高炉时,正巧遇到第一座高炉炼成了一炉铁水。

不管是百炼钢还是炒钢,乃至于现代炼钢,第一步都要用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炼出铁水。

金秀铁器局钢铁厂自然也不例外。第一炉铁水含碳、硫、磷等杂质较高,冷却后即为生铁。

百炼钢顾名思义,乃是把生铁反复锻打,以祛除杂质,得到钢铁,效率可想而知。

炒钢则是把生铁置入大锅中,反复翻炒,如同炒菜,故得其名。翻炒过程中,生铁中的杂质与空气结合而氧化,效率虽较百炼钢有所提高,但仍然不理想。

作为一个穿越者,丹初深知钢铁的重要性。科技的进步,往往倚仗于材料的进步。钢铁是现代应用最广泛、地位最重要的材料,对于昭永军来说,亦有著极为现实的意义。

有了合格的钢铁,就可以铸造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火炮,既能保持轻便,又可以承受高膛压;就可以削制膛压更高的枪管,可以制作更加耐用可靠的弹簧,使燧发枪的普及成为可能。

其实,高品质的钢铁制取起来并无难度。找几个熟练的铁匠,趁势敲打生铁,千锤百炼,自可生产出可媲美现代的钢铁。但这种情况下生产效率太低,不可能大规模推广。

丹初所作的,乃是利用穿越者的优势,大幅度提高钢铁冶炼效率。

第一炉铁水生成,热浪袭来,众人身上沁出不少汗珠。再看现场的工人,个个大汗淋漓,只著短裤,露出健硕的肌肉。操纵高炉的工人很辛苦,也知道很多秘密,受到铁器局的优待,每天饭食管够。

工人打开炉底的阀门,赤红的铁水夹杂著杂质,流入第二座位置更低、容积更小的高炉。这座高炉造型奇特,在炉壁上伸出八个管道,末尾各连一个风箱。每个风箱处有两个工人,轮流操纵风箱。

随著铁水灌入高炉,工人开始推送风箱,把空气鼓入生铁水。空气中的氧气与铁水中的杂质发生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使铁水温度迅速升高,最高可达到1600摄氏度。

这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人为制造的最高温度。

最妙的是,铁水中的杂质被氧气氧化后,会形成气体逸出,不留残渣。譬如,矽杂质会被氧化成褐色烟雾逸出,碳杂质也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磷元素对炮管性能影响极大,因此,钢水必须做脱磷处理。

小高炉使用碱性炉衬,又在炉内加入生石灰,使炉内反应在碱性高温条件下进行。铁水中的磷杂质在高温条件下被氧化,与石灰结合,形成固体炉渣沉淀在炉底,脱磷问题也得以完美解决。

铁水成钢,效率较炒钢技术提高了千百倍。

这实际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碱性底吹空气炼钢法”。时至当今,不管钢铁冶炼技术怎么进步,本质上仍是碱性底吹炼钢法。

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发明了“酸性底吹空气炼钢法”,极大地提高了钢铁生产效率,也促成了铁甲舰等近代武器的诞生。

但这种炼钢法只适用于含硫、磷量少的高品质铁矿石,所以应用并不广泛。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才发明了“碱性底吹空气转炉炼钢法”,奠定了现代炼钢技术的基础。

华夏铁矿品质普遍不佳,只能使用碱性底吹空气炼钢法。

两刻钟后,现场工头叫停,操纵风箱的工人如蒙大赦,终于放下风箱,累得瘫软在地。早有其他工人备好了模具,准备灌入钢水,或用来铸造炮管,或用来铸造实心圆柱。

钢水出炉,炽热逼人,泛出明亮的橙红色,正是高品质钢水的特征。

毕方济由衷地赞美道:“大帅不愧为上帝先知,真有鬼神之谋。仆十岁有志于学,自诩学识渊博,精通冶铁之术。却不曾想到,大帅只需轻轻出手,就已点石成金,胜某千万倍矣。”

熟知英文,精通冶铁,沙场建功……丹初不时散播神迹,已经彻底折服了番人。澳门的番人亦已听说此事,相继有七八人过来投效。

柳遇春是浙江宁波人,秀才出身,精通火器,流落广西,辗转到丹初麾下效力。他担任铁器局总办,精明干练,处事果决,是毕方济的得力助手。

“大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恰如圣人再世,中华恢复有望矣。”柳同春的赞词亦很热诚,并无阿谀之意。

“呵呵呵。”丹初并不谦让,也不解释,显得更加高深莫测。他问道:“眼下,钢铁厂一日可产钢铁多少斤?”

省去了炒钢的步骤,钢铁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柳同春胸有成竹,答道:

“平日,每天可出三炉钢水,可产钢铁一千五百斤。忙时,工人休息高炉不休息,每日可出五炉钢水,可产钢铁两千五百斤。但最近,我们每天只出两炉钢水。”

明朝两千五百斤,折合成现代重量约为一点五吨,放到现在无足轻重。但在明朝,在偏僻的广西,这个数据已经相当惊人。

“为何只出两炉钢水?”

“昭永军需求没那么大。我们也试著生产了农具、铁锅,虽受欢迎,但销路不广。”

时局正乱,商旅不通,销路自然打不开。昭永军地盘尚小,也无力在民间推广铁器。

丹初脱口而出,问道:“不是说,军队对火枪需求一直很高吗?”

他很快想到了答案,火枪生产效率提不上去,哪怕钢铁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

第136章扩产增效

离开钢铁厂,丹初等人来到枪炮厂。枪炮厂与钢铁厂毗邻,顾名思义,主要生产火枪火炮。

火绳枪久经战事,技术已经成熟,受到前线战士的青睐。得益于遥遥领先的冶铁技术,枪炮厂生产火枪效率有所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军队需求。

“现在,枪炮厂每月可生产多少火绳枪?”

明人称火绳枪为铳,根本原因在于观念不同,把枪看作是铳炮,以致走了很多弯路。丹初力主把铳改为枪,看似事小,其实亦能在潜移默化之间改变军民的观念。 “大约一百支左右,再多就无能为力了。”柳遇春如实答道。

“问题出在哪里?”

“生产火绳枪,关键在于枪管。传统之法,需用两块精铁围绕一根铁芯,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紧密贴实,反复锻打,然后抽出铁芯,铁管冷却自收紧,然后再用钻床钻出内壁光滑平直的枪管。

“蒙大帅指教,我们炼出的钢水品质较佳,可以直接铸成实心钢柱,省去了卷积铁管的功夫。但钻取枪管无法避免,这项工艺很精密,要求高,每人每天只能钻进1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枪管。”

丹初未置可否,问道:“用这种办法生产出来的火绳枪,质量如何,成本如何?”

毕方济任矿监,对军器生产质量有监督之责,答道:“质量很好,枪管质密平直,可承受较高的膛压,可以增加装药,使用重弹。我们现在定型生产的火绳枪重约八斤,精度、威力与十二斤大鸟铳不相上下,可在六十步距离上击穿明甲。”

明朝生产的火绳枪型号不一,轻则六斤,重则二十余斤,威力也不尽相同。

金秀铁器局生产的火绳枪,威力与番兵常用的重型火绳枪不相上下,但重量轻了许多,可以双手举持射击,不必再用枪托支撑火枪。这项改进意义重大,既能提高火枪的便携性,也能提高火枪射速。

“成本亦有降低,每支火枪成本约为一两十五钱银子,还不到二两,较鸟铳价格低出四钱银子,价格比生漆弓高出一倍,又略低于大梢弓。”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出人意料的事情。原以为火绳枪价格较高,会给军费造成负担。却没想到,火绳枪的成本比大梢弓还要低。

一支火枪生产时期长达一个月,看似效率很低。但弓箭的生产周期更长,制作一张弓少则数月,多则超过一年,乃至数年。

火箭也是远程打击武器,生产周期倒很短,短则数日,长则一月。但火箭太消耗火药,实际杀伤效果又不好,不为丹初所喜。

“火枪什么时候投产的,现在生产出来多少了?”丹初问道。

“四个月前投产的,现在一共生产出了三百六十多支。”

效率还是太低了,照这个速度,装备火器遥遥无期呀。

没办法,昭永军至今只有永安州、昭平县、五屯所三个地盘,总人口只有十几万,想招募工匠都不容易。

丹初叹了口气,问道:“我听说,闽浙一带生产火枪产量很大。他们是怎么做的?”

柳同春是宁波人,熟悉火器生产,对道:“闽浙一带自嘉靖年间便开始生产火绳枪,生产工艺成熟,熟练工人较多,民间比较富庶。再就是,两省多河川,可利用水力驱动木床。”

木床即为机床,包括钻床、镗床、铣床、砣床等。明末时,机床已经相当发达,但受制于材料技术,多用木头制成。

丹初略一思索,说道:“金秀群山环抱,却也有不少河流。依你们看,哪些河流有水利之便?”

柳同春不敢轻易回答这个问题,把目光投向毕方济。

毕方济会意,答道:“金秀河、盘王河水量充沛,可以驱动木床。但要动用劳工,兴修坝堰。”

“需要多少人工、银钱?”丹初力成此事,语气坚定。

毕方济略一估算,说道:“总得五百个精壮劳力才行,费银不下两千两。”

“没问题”,丹初很爽快,说道:“金秀土司田启正思报效,他家小子正要到昭永军效力。我已决定在金秀设置巡检司,许他田氏世袭巡检之职。兴修水利,对金秀土司也是个好事。银钱的话,我来想办法补贴。”

毕方济、柳同春二人大喜,说道:“有了水力钻床,火枪生产效率当能翻翻。”

那样的话,每个月就能生产两百支火枪了,生产效率将大为提高。

丹初心中一喜,随即说道:“我还有几个想法,可以提高枪炮厂的生产效率。第一,要区分步骤,分工生产,集体协作。

“匠户父子相传,每管是哪一行,讲究的是样样精通,技术手艺轻易不肯外传。师傅收徒,亦不轻易传授技艺。这就导致我们无法招到合格的工匠,亦不能大幅度扩产。

“分工生产,关键在于区分工序,每人只干其中一道工序。譬如,钻枪管的只管枪管,装准星、照门的只管准星、照门,打螺钉的只管螺钉。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人包办所有工序。

“其中好处多多。可以防止技术外泄,就算一人逃走,他也只是掌握其中一道工序;可以促进部件的标准化,一人专管一样,技艺娴熟之后,部件也会趋向一致,将来枪械损坏,也便于维修更换。”

这就得打破原有的生产模式,打破坐头在手工业生产中的权威地位。昭永军创建不久,朝气蓬勃,没有历史包袱,推行生产改革易如反掌。

柳遇春闻言大喜,说道:“大帅英明,这种分工协作生产制裨益多多,我们一定尽快落实。”

丹初淡淡一笑,问道:“兵器局的工匠,工酬是怎么发的?”

“参照的是昭永军骑兵的标准,单身汉供给饭食,有家眷的分配粮食。逢年过节,另有赏赐。”

这与明朝匠户情形类似。但明朝地方官府常常压榨匠户,各级官吏贪污工料银,工料没有保障,匠户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低劣。官府经费短缺,逢年过节也无力赏赐匠户。

相比之下,满清已经开始给工匠发放饷银。有些制造枪炮的工匠,饷银堪比八旗兵丁。因此,满清工匠生产积极性更高,火器制造水平也渐渐反超明朝。

昭永军没钱给将士发放军饷,更遑论给工匠发饷了。

丹初沉吟片刻,说道:“扩产增效,刻不容缓。这样,咱们搞个计件生产。譬如钻凿枪管的工匠,给他定个每月一百支枪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目后,按件计数发放薪饷。

“另外,不妨生产一些性能稍次的火枪火炮,我军不必装备,专门卖给陈邦傅、李成栋这种军头,乃至其他武装,以便充实军费,养活工匠。”

有丹初拍板,柳同春对经营铁器局更增信心。

第130章 收編匠戶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二十七章 前進第337章 再次擴軍第348章 朱成功兼並魯藩第266章 衣冠禽獸359.第359章 辅兵逞威第四十章 陰結少年,挾洋自重第一十六章 編制第185章 辦大事當有替手第159章 殺人誅心第二十三章 3王圍城第164章 赤軍閱軍禮第291章 攻克嚴關第144章 授旗第256章 以眾擊寡,以快製慢第七十三章 訓話第292章 回師桂林第320章 鐵索攔江第120章 情报局第338章 施琅歸順第294章 王永祚勸降第一十九章 勒捐第六十九章 著佃納糧第272章 明軍兵敗如山倒363.第363章 进取吉安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四十八章 稅賦之謎第339章 聯合賜姓第275章 要麽天才,要麽瘋子第109章 英雄救美第272章 明軍兵敗如山倒381.第381章 朱成功兵败南京第206章 孫可望請封秦王第121章 李成棟第210章 生離死別第309章 大舉進犯第171章 水師小操355.第355章 持重封锁第132章 征蠻將軍印352.第352章 天下兵马副元帅第337章 再次擴軍第345章 掃除文盲第220章 義釋劉芳亮第347章 除惡務盡第339章 聯合賜姓第116章 十两抚恤银第163章 籌建水師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154章 飛奪黃花驛第309章 大舉進犯第二十八章 破敵382.第382章 先湖广后江西第256章 以眾擊寡,以快製慢第262章 水師第二協第267章 崖山祭祀第213章 興學之議第146章 天賜不取,必受其咎第261章 拒絕反攻第329章 二蹶名王第三十五章 泰州學派第八章 破陣第108章 治军之道第三十章 摩擦第171章 水師小操第二十七章 前進第132章 征蠻將軍印第九章 管隊370.第370章 洪承畴兴起冤狱第149章 擒賊擒王第228章 穴地攻城第299章 奇貨可居第197章 出營野戰第七十五章 火槍揚威第309章 大舉進犯360.第360章 三迭三胜第278章 堅貞不屈380.第380章 千古罪人洪承畴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150章 釋放俘虜第317章 反敗為勝第154章 飛奪黃花驛第147章 兵行險著第319章 再破羅定第222章 水戰芻議第七十二章 聯姻第七十二章 聯姻第九十三章 金聲桓反正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337章 再次擴軍第213章 興學之議第1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25章 房緯小事,關系大業第222章 水戰芻議第四十三章 處置俘虜第九十四章 清軍逼臨桂林第三十四章 聽風亭論道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五十二章 迎駕第263章 謀殺陳邦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