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崖山祭祀

第267章 崖山祭祀

七月二十日,赤军拔营,回撤粤西。 水师第一协两千多人,溯西江而回。

亲兵协、水师第二协、步兵第三协共约三万人,水陆并进,先从西江顺流而下,再折向西。辎重、辅兵、家眷上船,随水师走海路。陆师则走驿道,一路向西,望高、雷、琼、廉而去。

这次援广,可谓收获满满。刚出发时,岑丹初只带来一万两千人马。四个多月过后,岑丹初返回粤西,带回了三万两千人马。

多出的两万人马,有五千多人是赤军所急需的海师。其余一万五千陆师,多为百战精锐,略加整训,就能成为一支劲旅。

更重要的是,岑丹初通过援广,在明军中树立起更高的威望。诛杀罗成耀、陈邦傅,驱逐马吉翔,有力地震慑了诸镇。结识王兴、张月、吴文献、杜永和等骁将,日后足能大用。

二十二日上午,水师中军抵达崖门。崖门位于新会城南一百里处,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夹一海,如同一门,故得此名。银洲湖水由此出海,潮汐涨退由此出入,崖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粤西海上咽喉。

南宋祥兴二年,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崖山决战。南宋战败,就此亡国。近二十万南宋军民或战死、或投海,末代皇帝赵昺、丞相陆秀夫、大将张世杰、太后等人蹈海自尽。

崖山海战影响深远。从此,蒙元巩固了在中原的统治,第一次在中原大陆上建立了非汉族的大一统政权。直至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抗元,最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岑丹初率领诸将在崖山登陆,莅临大忠祠。崖山有多个祠庙,包括大忠祠、全节庙、慈元庙、义士祠等,大忠祠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

赤军摆设香案,布置牲果,准备祭祀南宋末代皇帝赵昺、丞相陆秀夫、大将张世杰等人。五百多名军士上岸,参加祭祀仪式。

丹初身著四爪坐蟒服,神色庄重,朗读祭文:

“《祭崖山文》,维永历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吾,大明宁国公援剿大将军岑丹初,今至崖山。海浪滔滔,似诉当年之痛,风拂残碑,犹闻忠魂之泣。

“宋少帝幼冲践祚,虽天命不佑,其风骨犹存;丞相陆忠烈公忠贞不渝,负帝投海,其节烈震烁古今;太傅张公力挽狂澜,孤军奋战,终不辱国士之名。三人者,皆我华夏之脊梁,民族之魂魄也。

“痛哉!大宋之亡,非战之罪,实乃奸佞误国,天时不利。我太祖以天纵之资,起自田里,廓胡虏之妖氛,雪中华之仇耻,天地始复有定位,百姓始复有安乐。

“悲夫!如今胡虏肆虐,江山破碎,社稷蒙羞。鞑虏铁蹄践我河山,胡马长嘶裂我民心,此恨何时可雪?威宗自缢,绍宗蒙难,此仇何时可报?

“吾辈生逢乱世,目睹神州陆沉,百姓涂炭,岂能不愤?吾誓曰,吾将不畏艰险,矢志抗虏。陆沉之地,必复其光;破碎之山,定还其整。

“吾等将士,当效少帝之坚毅、陆公之忠贞、张公之勇猛,前赴后继,奋勇向前。抗虏之志,坚如磐石;复国之心,炽如烈火。此心此志,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如崖山之石,永不动摇。

“呜呼!大宋英魂,安息于斯。吾等后人,当继往开来,恢复中华,再续辉煌。

“尚飨!”

祭祀已毕,众人参观大忠祠,丹初亲为宋少帝、陆丞相、张太傅塑像拂尘。

大忠祠主持仙风道骨,凑上前来说道:“昨夜,崖山附近凄风阵阵,似有无数忠魂在奋力疾呼。今日看到天军艨艟千百,才知昨夜必是小皇帝、陆丞相、张将军显灵。大将军英明神武,天军兵威雄壮,大明恢复有望矣。”

众将闻言,喜不自禁。杨玉祁说道:“既有忠魂保佑,赤军必能打败鞑子。”

丹初亦叹道:“世人皆说宋朝文弱,可崖山之战中,宋军穷途末路,竟也拚死战斗,力竭不屈。上至帝后文武大臣,下至太监、士卒,十几万军民投海自尽。

“当年灭亡南宋者,汉人张弘范也。今日围攻广州者,汉人尚可喜、耿继茂也。满清起于东北,又与蒙元类似,武力虽盛,皆暴虐狂妄。

“宋军至崖山,俨然穷途末路。赤军至崖山,才朝气蓬勃。诸君皆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之人,随本帅并肩战斗,共求宝贵,胜则扬名立万,败亦流芳百世。”

众将颇受鼓舞,分食牺牲祭品。

临别在即,诸镇纷纷过来告别。这些人虽未加入赤军,却与岑丹初接下了深厚了友谊,将来必有大用。丹初一一接见,授以机宜。

头一个要见的,自然是义弟李元胤。他与东勋关系密切,忧心广州,不便追随赤军。

“大哥,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李元胤不胜哀伤,对赤军西撤颇为不满。

“孔有德窥伺粤西,磨刀霍霍,为兄不得不引军西撤。我走之后,援广的重担就压在你身上了。”

东勋大将、博兴侯张月就在一旁,与两广总督杜永和相睦,原本负责镇守肇庆。赤军西撤后,张月将率军入卫广州,李元胤将接替镇守肇庆,分兵守卫三水、四会等地。

张月说道:“大将军一去,粤东防守空虚。鞑子正在加紧调遣援军,从此有恃无恐,广州危矣。”

李、张二人态度悲观,隐然有抱怨之意。丹初不为所动,反唇相讥道:“广州为东勋根本之地,受鞑子威胁,自当奋力一搏。吾以客军援广,尚能四战四捷。二位皆为东勋大将,振臂一呼,号召东勋诸镇,协力抗虏,如何不能胜利?”

骄阳似火,挥汗如雨。丹初身著蟒服,闷热不堪,说道:“粤西为我根本之地,孔有德虎视眈眈。吾必先与孔有德决战,稳定粤西,尔后方能腾出手来收拾粤东。”

收拾粤东?李元胤、张月愕然。收拾粤东可作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收拾粤东战局,也可以理解为荡除群雄,征服粤东。

岑丹初雄心勃勃,赤军兵强马壮,民心归附,就连马宝这样的东勋骁将,也被他收为心腹。如果赤军有意粤东,东勋能挡得住吗?清军能挡得住吗?

此番赤军西进,已与杜永和达成默契,势必要夺取高雷琼廉。既能夺取高雷琼廉,也就有望夺取肇庆、广州。假以时日,收拾粤东又有何难?

李元胤后背发凉,对岑丹初更加敬畏,说道:“大将军高见,我将死守肇庆、三水,等待大将军回师收拾粤东。”

张月亦颇受触动,说道:“我将统军进入广州,协助瑞国公死守广州。将来若战事危急,还望大将军尽早回师援广。”

“死守?这倒大且不必。”丹初意味深长地说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一点,你们要学鞑子。我军在广州郊外与鞑子大战,鞑子见势不对,立即引军还守从化、增城。老弟统军进攻增城,鞑子又退守从化。其目的,便在于保存实力、等待援军。二位亦可如此,将来万一不敌,退入粤西山区即可。” 这是在暗示李元胤、张月,将来局势万一崩坏,不妨到粤西归附赤军。

李、张二人应诺,尽管还有很多话,但排队等候岑丹初接见的人很多,二人只得告别。

下一个要接见的,则是“绣花针”王兴。王兴领有肇庆四县,实力不俗,此次援广亲自率兵参战,不计个人得失,堪称义师翘楚。

“电烨,后面几天,赤军要借道西进,还需多加仰仗。”

“大将军何必客气?赤军借道抗虏,是大将军看得起某。某将准备好粮草酒水,沿途做好供应。”

粤东沿海多平原,可煮盐,可通海,自古富庶,建有一条宽阔的驿道。这驿道东端起自饶平分水关,经潮州、揭阳、晋宁、海丰、惠州、博罗、增城直达广州。西端可通南宁,经钦州、廉州、永安所、吴川、电白、阳江、恩平、开平、高鹤,直至西江口,再转水路,可至佛山、广州。

水师过了崖门,就要入海,沿海岸线西进。陆师则提前走驿道,过开平、恩平、阳江,先穿过王兴的地盘,始能进入高州,与海康侯李明忠接触。

借道行军是件敏感又危险的事,以赤军的实力,完全可以袭占王兴的地盘。王兴并无此种顾虑,他曾向丹初提议,愿意献城自效,把所部改编为赤军,丹初并未接受。

此刻,王兴旧事重提。他那部分义师,打游击守城还可以,野战是真不行。

王兴如此踊跃,丹初也不好拂了他的面子,说道:“卿之才不在于野战,而在于防守。这样,我封你为守备标标统,你作持久坚守计,待我回师粤东,你再起而响应。”

“那我坚守恩平,等待大将军归来。”王兴寄籍恩平,以恩平为老巢。

“不,恩平地处平原,不易防守。不如守汶村,汶村你可听说过?”

“可是新会县台山附近的汶村?”

“正是。”

王兴不免失望。汶村地处偏僻,只有村寨规模,跟恩平县城没法比。崇祯末年,当地乡绅为防土贼,在汶村修筑木城,今已废弃。

丹初看出了他的心思,说道:“汶村依山傍海,林莽茂密,只有一条羊肠小路与外界联通,位置险要。海滨之地可以耕种,可以煮盐,可以通商,足为根据之地。

“我走之后,东勋不一定能守住广州。广州不守,则恩平不保。电烨,你得早作准备,先派人过去经营汶村。将来,万一粤东崩坏,你要立即移营汶村。

“汶村临近广州,就算鞑子占领了广州,有你在汶村,就足以牵制鞑子大军。届时,我再从容回师,与鞑子决一死战。”

王兴恍然大悟,始知岑丹初高瞻远瞩,另有谋划。他擅长防守,欣然领命,说道:“大将军放心,某必不辱使命。”

周玉、刘保分别是疍民、社兵首领,一并晋见。广州周围多疍民、社兵,派系林立,周玉、刘保二人威望最高、实力最强、抗清意志最坚。

疍民、社兵世代居住一地,不会轻易迁徙。赤军走后,周玉、刘保二人将各自率部返回故地。

周玉略识文字,说道:“大将军废除贱籍,解放疍户为民户。我等疍民皆翘首以盼,盼望大将军早日总督两广,施展大才。”

自崇祯末年以来,两广总督皆不得人,丁魁楚、佟养甲、杜永和三任总督皆非戡乱之才,抚民无术。岑丹初在粤西解放疍民,招募疍民为水师,也给粤东疍民带来了希望。

刘保则说道:“赤军在粤西著佃纳粮,佃民安乐,无复饥馁之苦。我辈组织社兵,聊作自卫,佃户依旧困苦潦倒。望大将军早日归来,使我佃户有盼。”

战争之伟力,厚植于民众之中。丹初颇受触动,周王、刘保二人皆为底层民众,备受歧视。佃户、军户、疍户、匠户、灶户……这些人才是社会的主体,却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不受当政者重视。他们一旦觉醒开来,足以焕发出乾坤之力。

“无妨,”丹初沉声说道:“办事总有先后,打仗要讲主次。待我料理完粤西之后,再提兵东征,从容收拾粤东。届时,著佃纳粮、解放疍民水到渠成。”

两广总督杜永和也派人参加了祭祀,使者仍为吴文献,备受冷落。周玉、刘保二人告辞后,丹初才接见了吴文献。

赤军已经决意西撤,主力兵马已经拔营,毫无窥伺广州之意。杜永和仍不放心,一直株守广州,不敢出城与丹初见上一面。

“大将军,总督府已经发出照会,关照高、雷、廉、琼四府遵行大将军节制。”吴文献小心说道:“海康侯受朝廷敕封,提督高雷琼廉。他一向识时务,想必会衷心尊奉大将军。”

杜永和为促使赤军援广,曾许以分割汛地的承诺。赤军在广州就地扩军,陆师、水师各扩充一协,势必要增加地盘,拓展饷源。

岑丹初所要的,就是高、雷、廉、琼四府。南明政事混乱,杜永和政令不出广州,所能做的就是照会地方,提醒他们转奉岑大将军为主。

一纸照会固然不能分割汛地,却能给丹初一个充分的理由。万一与李明忠交恶,赤军足以据此开战。

“瑞国公好意,本帅已经心领。”丹初提醒他道:“广州城高墙厚,城内百万人口,足为百世之基。瑞国公据守广州,总得团结诸将,和衷共济,方能共克时艰。万一不济,不妨退守琼州,万不可投降鞑子,丧失人心士气。”

第234章 料敵於先第411章 倾巢出动第420章 襄阳?南京?第七十五章 火槍揚威第257章 水戰大捷第307章 經略遇刺第408章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第五十三章 姐姐第157章 大局已定第一十六章 編制第408章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第223章 解放賤民 發放軍餉第249章 奇襲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364.第364章 千古节义第317章 反敗為勝第161章 羞辱陳曾禹第244章 護駕大將軍馬寶第328章 鐵桶圍城第343章 開啟民智第148章 智取古漏關第二十六章 列陣第177章 屯兵興安第387章 攻克湘潭第107章 终返广西第233章 寧國公第六十九章 著佃納糧第七十三章 訓話第317章 反敗為勝第181章 陣斬覺羅果科第162章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第297章 破城第118章 昭永总兵第259章 北上三江口第274章 不鳴則矣,一鳴驚人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314章 首戰製勝第114章 源头活水第288章 田源增灶第282章 親兵渡河第五十七章 天下事猶可為第129章 破城第117章 问政乡村第201章 陡轉直下第295章 孔有德黔驢技窮第191章 義師歸附第292章 回師桂林第207章 滇桂兵爭第314章 首戰製勝368.第368章 朱成功北上长江第293章 圍城363.第363章 进取吉安第299章 奇貨可居第五章 殲敵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109章 英雄救美第127章 擴軍第122章 結交東勳第301章 投名狀第228章 穴地攻城第414章 鳌拜坐困武昌第295章 孔有德黔驢技窮第263章 謀殺陳邦傅第294章 王永祚勸降第109章 英雄救美第263章 謀殺陳邦傅第177章 屯兵興安第197章 出營野戰379.第379章 郭都贤莅临集思堂第390章 毁佛铸币第385章 交趾内乱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296章 知恥而後勇第191章 義師歸附第225章 房緯小事,關系大業第233章 寧國公第八十六章 危局第399章 清军崩溃第274章 不鳴則矣,一鳴驚人362.第362章 逼死陈泰第171章 水師小操第九十四章 清軍逼臨桂林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200章 襲擾清軍第七十八章 教導第213章 興學之議第316章 野戰失利第409章 丹初点将360.第360章 三迭三胜第九十一章 征蠻將軍第221章 折箭為誓第三十六章 督標左協第212章 堵胤錫先斬後奏351.第351章 广德公主第113章 增设乡长第109章 英雄救美第237章 堵胤錫追諡文忠第224章 定虜式燧發槍第247章 要在水師第六十八章 訪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