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官员们出来后,又在院中等了好一会儿,屋里才传出话来,说让大家散了罢。
此时已是深夜,本来早该散衙(下班)了,但可能是早上收到了魏炤从北京逃过来,傍晚就能到南京的消息,于是到了散衙的点儿,史尚书也没有让大家回家,而是让众人一直在衙门里候着,还好管了顿晚饭。
现在终于散衙了,众官纷纷坐轿子走了,只有柳振民因为家里是北京兵部出身的,自小常随着父亲去行伍之中见识军事,所以颇喜骑马,加上又比较清贫,雇不起轿夫,便自己骑马回家了。
柳振民独自一人骑行在夜色中的南京大街上,一边抚摸着胯下老马,一边思谋着刚才魏大学士传过来的消息,还有众人的议论,不禁思绪万千:如今京师城破了,这大明是不是已经算彻底完了呢?那闯军又会不会很快南下呢?比起赋税沉重、贪墨横行的大明,那个大顺虽然之前一直被叫做流寇,但从各方面收到的消息看,感觉倒是很有新朝气象,这天命像是已经归于他们了。
可如果他们南下了,这南京城里以史可法为首的六部官员,是会战还是和呢?
无论是和是战,柳振民作为兵部的官员,都很清楚江南明军的真实战斗力:这里虽然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但后来因为长期处于战略后方,武备便愈发松弛,军队战斗力滑落的非常厉害,在靖难之役时就已经露出了苗头。
虽然永乐皇帝靖难成功大体上要归功于建文皇帝的各种瞎指挥,比如“勿使朕背杀叔之名”之类的,不管他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反正南军主帅李景隆是按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执行了。
但抛开这一点不说,当时的江南官军在面对悍勇的北方边军和朵颜三卫时经常处于下风就已经是昭然若揭的事情了,再到后来,江南官军们的表现就更拉垮了,最著名的就是曾有一支小得不能再小的倭寇分队,在只有几十个人的情况下,就敢光天化日地攻打南京城,而且居然还杀伤了七八百南京官兵。而等他们从南京城下大摇大摆地离开时,竟然还剩下五十三个人!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支倭寇小分队在大明腹地一共溜达了八十多天,前后杀伤军民高达四千余人,这无疑成为了大明的耻辱:北直隶(河北)的官军怕“真满(后金/清军中的满族兵)”,南直隶的官军怕“真倭(倭寇中的真日本人)”,两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时期,倒也真是南北呼应、不遑相让。
当然戚继光、俞大猷在浙闽的时候,还是练出了“戚家军”和“俞家军”这两支精兵的,结果等这二位名将一去世,俞家军早已基本解体,而戚家军的余部又在“蓟镇兵变”的被叛卖和辽东浑河之战的大血拼中被消耗殆尽,从此江南明军能战的部队剩下的就不多了。
不说这些远的,就说之前另一支起义军张献忠部一度威逼江南的时候,就曾把江南的官军们吓得够呛。
而且不光是低下的军队战斗力,柳振民同样深知“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话对江南民心的潜在号召力:这里的人民虽然没有像陕西河南的百姓一样到了活不下去的程度,但受的盘剥也绝不轻,那个要把崇祯皇帝砍头剥皮的“天萌国”起义不就是个例子吗?所以一旦闯军打将过来,江南人民必然也会群起响应的。
由此看来,南京的这个六部是怎么样也顶不住势如雷霆的大顺军的,否则当那高鹞子(高杰)面对闯军东进的时候,又为什么要官军扮顺军,一路夺命奔呢?
南京既然怕是守不住的,可真到了那时,大顺军似乎又不爱录用前朝的官员,他们更愿意录用那些还没出仕的学子,等南京真的被攻下来了,他柳振民作为前朝的六品小官儿,又该何去何从呢?
想到这里,柳振民已经开始思考家里的积蓄够不够在乡下置块地,让自己耕读养家了;又或者到了那时,自己这个前朝的进士二甲,是不是还能走教书先生这条路呢?大顺就算不用前朝的官儿,应该也还是会有科举的吧?
而就在柳振民为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苦苦思索的时候,一个强烈的念头却突然从他乱如麻绪的心里跃升而出:
虽然大顺对大明现在处于绝对优势,但是,在东北方向,还有一个大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