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攻心

走出军帐之外,沐谦心俏丽的脸上挂着一丝哀伤,韩风坐在草地上,等着她到来。听见身后的脚步声,韩风轻声问道:“回来了?”

沐谦心轻轻‘嗯’了一声,抱膝在韩风身边坐下,幽然说道:“将来史官撰写史书的时候,只怕要把我描述成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

“那是他最好的归宿。”韩风看着满天星斗,点点星光洒下,大战过后的营地依然热闹,到处都能听见士卒的欢声笑语。许昌防线击破,方圆女真大军被一扫而空,士卒们绷紧了太久的神经,也可以放松一番了。

“女真这次皇帝被俘,御营全军覆没,文武百官大多被擒下。少数贵族逃亡,已难以成气候。”韩风并没有说出口,在军阵中,他看到叶东亲手捉拿了完颜沙。但是在押赴大营的路上,完颜沙却成功逃亡。这中间想必是有沐谦心一些手脚在其中。不过,毕竟完颜沙对她有十余年养育之恩,俗话说,生母不及养母大,要沐谦心狠下心来,连完颜沙也杀了,未免太过于残忍。

“都元帅是我放走的。”沐谦心坦然承认了这一切:“他身受重伤,年事已高,本就是必死之身。没必要在临死之前还要受罪,我放他离开许昌,甘愿受罚。”

就像一匹饿狼,受了重伤,只能默默的舔舐.着伤口等死。那种感觉,比死在战斗中,更让人难受的多。尤其是让完颜沙这样的贵胄,亲眼看着一个偌大帝国的倒下,心里的折磨,要远甚于肉体的痛苦。

“放走就算了吧。我想,他也没命回到北方。”韩风若无其事的将这件事揭过去。对于这个以后要跟随自己一辈子的女人,两人间的相互信任才是最重要的。更何况,对金国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已经打完,大局已定,细枝末节的事,何必斤斤计较?

沐谦心正要说些什么,忽然间身后脚步声起,李飞镖那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两位大人,完颜璟服毒自杀。”

沐谦心娇躯微微一抖,天空中一道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天际。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岳麓杂谈》立刻补了增刊,头版头条的大标题便是许昌战役的胜利。皇帝赵构下旨,犒赏三军。特旨赞扬了在这场战事中极为出色的北伐大军,对有功将领嘉许赏赐。

《岳麓杂谈》绘声绘色的描述着这一场战役的前前后后,叶琛的指挥,韩风的计策,就连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这一场战役里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譬如千远山等人的名字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提起。许多人物都成了宋人心中的偶像,说书先生紧张的把许昌战役里的事改写成段子,穿街走巷的讲述。一场战事,经过全方面的渲染,已带上了神话色彩,甚至有说书先生口沫横飞的表示,韩风麻衣披发,手持七星剑,口念咒语,天空中立刻便有一片金甲武士突入许昌,将城墙摧毁……

尽管战事已经成了传说,但是对于战果,无论是朝廷还是说书先生都尊重了事实。金国皇帝被俘,服毒自杀。金国御营十万大军,阵斩三万余人,俘虏过四万。余下的女真人或者逃窜,或者失踪。宋军在许昌略作休整之后,随即以横扫六合之势,扫平中原。开封、洛阳、归德府等重镇一一落入宋军手中,光复在即。

赵扩压抑不住心头的激动,准备诏告天下,来年迁都开封。没想到,这一想法,却遭到文武重臣的一致反对。韩侂胄激昂谏言,声称,当年太祖定都开封,是因为当时天下还没有统一。本着先南后北的军事策略,开封是作为战略基地才被定为都城。如果要重选都城,洛阳、长安甚至建康府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开封是万万不要再做都城了!

朝中官员纷纷响应,迁都开封有政治上的影响,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考虑,这里绝对不是都城的首选。赵扩无奈之下,只得暂且放下心思。

而在中原的宋军火速兵分三路,以叶琛带领金钱豹的铁甲军为首的兵团,共计八万余人,一路北上,目标便是幽州。韩风则率领余下数万人马,西上长安,切断完颜襄后路,迫使完颜襄放弃长安,一路朝草原退去。

没想到,完颜襄刚刚退入草原,还来不及朝东北方向挺进,就迎头遭遇了木华黎的袭击。一个蒙古万人队,肆无忌惮的追击,死死咬住完颜襄不放,追袭千里,硬是把完颜襄的残兵败将彻底打垮,俘虏奴隶无数,木华黎则亲自阵斩完颜襄。自此,女真在中原的最后一股军事力量也宣告彻底灭亡。

宋军接二连三的胜利,让原先归附与女真旗下的汉军不断投降、起义……传檄千里,闻风而降。光复之期,指日可待……

长安城迎来一位贵客,韩风亲自出迎,在长安城外,两人相拥问候。

“我这次来,就不准备进长安了,有些事,不亲自来不放心。”放开了韩风的手臂,木华黎一本正经的说道。

韩风挥了挥手,左右侍从尽皆散去,只有沐谦心还陪在他的身边。

木华黎看着沐谦心,微笑施礼道:“许久没见,沐姑娘也清减了不少。”

“在军旅中忙碌,若是吃胖了才是怪事呢。”沐谦心笑道:“之前多谢木华黎大哥追逐千里,斩杀完颜襄。帮我们省了很多功夫。”

木华黎淡淡的说道:“杀完颜襄只是小事一件。蒙古和女真本来也是生死大仇,有机会痛打落水狗,我们怎会放过?再说,完颜襄从长安一路退却,绕过太原之后,就要退入草原。他是不是往东北前去还不好说,万一他要留在草原,那麾下的数万军马,对于我们草原各部都是莫大的威胁,倒不如趁这个机会先结果了他。”

三人并肩行走,无论是锦衣卫的侍从还是蒙古卫兵都远远的跟着,并不过来打扰。

走到一处无人草地,木华黎丢下马鞭,盘膝坐了下来。韩风和沐谦心互相看了一眼,坐在他的身边。

“大汗西征,捷报频传。这一年来,你们攻打金国,大汗就西征花剌子模,打得顺风顺水。花剌子模的摩诃末已经接连退却,之前曾经聚集超过三十万大军和大汗决战,却被大汗一举击溃。如今败势已成,再无回天之力了。”木华黎悠悠的说道。

韩风接口道:“大汗用兵如神,摩诃末不是对手这是理所当然的。”

木华黎侧头看了看韩风,悠然说道:“韩兄弟,你在蒙古草原曾经和我们并肩作战,大汗是你的安答,我们这些蒙古将领也都当你是好兄弟,有句话,不得不说。”

“请说!”

木华黎思索片刻,认真的说道:“韩兄弟,赵家坐拥天下已经二百年。坦白说,汉人历史,我也有所涉猎,当年女真攻破汴梁,挥军南下。其实赵家几乎就完了,多亏了中兴四将,要不是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拼命死战,又有西北军骨干和各路义军相助。赵家早已失去天下,不可能有今天东山再起的时日了。”

“但是你看看赵家是怎么对待自己功臣的?岳飞相公,精忠报国。小汤河朱仙镇杀得金兵闻风丧胆。他一路北上,所向披靡。但是赵构怕他功高震主,又恨岳飞插手皇权继承。让秦桧一句莫须有就杀了岳相公。韩世忠也不得不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一代名将就此郁郁而终!”

沐谦心脸色微变,木华黎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很显然是没有顾忌,直呼皇帝的名讳。

木华黎接着说道:“如今你们韩家在朝中势大,令尊权倾朝野,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连赵扩说要迁都开封,令尊也得到绝大多数官员的拥护,坚决不同意迁都开封。这一次,是赵扩不得不让步。但是,你能保证赵扩就不怀恨在心吗?”

“北伐成功,光复中原。韩家人的功劳很大,令尊的声望也一时无二。明面上,宋军实力超过六成都握在你们韩家人的手中,而韩兄弟你自己也掌管锦衣卫,可以说,皇城安危,百官生死,都被你掌控。如此大权,你能放下吗?”

木华黎静静的看着韩风,用最直接的语言刺入韩风心房:“现在多少人跟随韩家?就算你们想要放权,怎么可能放得下?汉人有句话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说的就是这样的局面。就算你们吃饱喝足了,下边的人也要喝点汤水吧?韩家若是退,多少人就没了前途?况且,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算你们退了,韩家就一定能保得住一个好下场吗?”

“一个已经六代为官的世家,将来你的儿子要不要入士?他的道路又要怎么走?现在放权的话,万一有人要对你们韩家斩尽杀绝,你拿什么来保护自己?难道要你的部属,亲人,妻子儿女,都跟着你去死吗?”木华黎冷冷的说道:“韩兄弟,你能反驳我?”

第六十六章 迷雾重重第三十六章 万景宫第三十章 逢林莫入第五十二章 西线还是南线?第四十二章 出使的效果第六十七章 大摇大摆带人走第三十二章 杀机陡现第八十三张 莅临大同第十七章 天之骄子第三章 突入李府第二十二章 雨夜暗杀第八十章 她没说第八十三张 莅临大同第五十八章 捧杀第二十章 前进的路第八十五章 决战之后第二章 宫中岁月深第十四章 你的智慧很难理解第十三章 女大不中留第四十二章 出使的效果第二十四章 解围第四十七章 鱼死网破第三十七章 宫变第三十六章 舌战群儒(下)第十七章 迎风酒馆第四十八章 胜利大逃亡(六)第四十三章 破营第五十四章 死贼秃第三十三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第五十一章 留得青山在第十二章 大宋吕不韦第五十九章 小爷韩风第四十一章 五枚铜钱第五十六章 归来第二十九章 淮南!淮南!第二十二章  一举两得的妙计第六十章 光明的未来第六十四章 高射炮打蚊子第四章 狼组第四章 救援第三十五章 热闹非凡第十三章 死路难逃第五十九章 雾里看花第五十五章 法场第四十六章 金国王妃第四十六章 调虎离山计第五十九章 小爷韩风第十章 一步之遥第七十五章 天知道第三十一章 驱狼吞虎第六十章 敢为天下爱第十章 太上皇的教诲第四十五章 胜利大逃亡 (三)第七十九章 疏而不漏第五十九章 小爷韩风第七十三章 上虞都头第三十六章 舌战群儒(下)第四十五章 大雪天第五十四章 噩耗第三十二章 杀机陡现第十一章 苦心第七十五章 围追堵截第二十六章 宁杀错不放过第七十七章 毫无希望第八十七章 建康第八十三张 莅临大同第二十九章 淮南!淮南!第六十八章 心有余悸第七十二章 忍无可忍第六十二章 宇文良第二十七章 塔里忽台第七十八章 狗的潜质第二十二章 能者多劳第八章 夜谈第二十一章 我不客气第七十八章 狗的潜质第十章 事起仓促第七十五章 围追堵截第五十一章 你懂的第四十九章 建康留守第三章 哗变第五十二章 屠村第十五章 真正的豹组第四十五章 鱼饵而已第七章 不安分的夜(四)第三十九章 复仇第七十四章 临安府尹第五章 违令者!杀!第四十三章 西湖议事第七十一章 与兄同行第二十八章 立国第三十二章 杀机陡现第二十六章 入川第四章 狼组第六十九章 东窗事发第三十八章 打得起吗第三十七章 那几天第二十八章 海盗的可能性第二十章 鬼门关前